咨詢門診,接受心理醫生的幫助。心理問題是誘發亞健康問題的重要因素。不妥善處理會發展為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人的健康與疾病,既受自然界生物學規律的影響,同時也受心理學和社會學規律的影響。現代科學研究的大量資料表明,人體的生理、生化改變固然能影響人的心理活動,同樣,人的心理活動變化,也能影響人體的生理、生化的變化。比如,極端的擔憂、恐懼和焦慮可使人頭發變白,便是由於嚴重的動機沖突和極度的情緒緊張造成的結果。美國科學家曾做過一項科學研究,對胃造瘘伴有胃黏膜疝的病人進行觀察發現,情緒愉快時,胃黏膜分泌與血管充盈均增加,胃壁運動也明顯增強;而當情緒悲傷、自責和沮喪時,則胃黏膜蒼白,胃蠕動減慢,分泌明顯減少。心理因素對人的心身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復雜的。一般地說,積極、良好的心理因素能夠有效地促進人的心身健康;反之,消極、不良的心理因素則會損害人的心身健康。 心理因素對人體衰老的影響 中醫學認為,不良的情志刺激不僅能影響人體健康,而且易使人體衰老。情志太過可以導致人體髒腑失調,氣血紊亂。其中,怒傷肝而氣上,喜傷心而氣緩,思傷脾而氣結,悲傷肺而氣消,恐傷腎而氣下等,若日久不治,髒腑郁結,氣血漸衰,必致精神形體衰老。養性延年歷代醫家論述很多,如《攝生要錄》雲:“心勞弗去,其志日耗,所以不能終其壽。”也就是說,過度的情志變化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引起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失調,持久不復則可加快人體衰老。 對應措施 若要長壽,人們應注意精神情志的自身調節,保持胸襟開暢,樂觀愉快,排除私心雜念,防止過度的情緒波動,使精神內守,氣血充盈,髒腑和調。若此則老而不衰。 行為與健康 行為泛指人的一切外現活動,如機體的活動、動作、運動、反應及行動。良好的行為習慣應該從小培養起。許多成年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大多數是從小就沾染了不良習氣。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促進個人的身心健康,對整個社會風氣與行為規范也有一定的淨化作用。 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益於促進人的心身健康;不良的行為習慣則會使人的心身受到嚴重的摧殘,如不良的飲食習慣、不良的性行為、不良的嗜好、濫用藥物、酗酒和賭博行為等。 有利健康的行為 有利於健康的行為主要有:社會對個人的支持;有針對性的體育運動;廣泛的業余愛好;心情愉快;生活規律化;注意自我保健;愛清潔,講衛生,常洗澡;參加各種疾病普查活動等。其他有利於健康的行為還有:一日三餐定質定量;每周三次以上適當的體育活動;確保每日7~8小時睡眠;不吸煙,少喝酒;保持體重正常。自身內部的健康行為有:愉快的情緒,滿意的心境;樂於學習、工作和生活;樂於交往、有和諧的人際關系;誠實的人格,內外行為一致;正確的自我認識觀念;善於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等。 有害健康的行為 有害於健康的行為主要有:吸煙,吸毒,酗酒;多食,體重超常,膳食與營養不合理;運動量少;精神緊張與焦慮;藥物依賴、濫用藥物;違章操作、違章駕駛;偷盜、凶殺,賭博;迷信鬼神不信醫學;對社會壓力產生不良的反應;食用熱量過高和多鹽的食物;破壞身體生物節奏的生活等。 壓力與健康 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心理上造成的壓力叫做社會心理壓力。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壓力給心理造成的種種負面影響,壓力就會造成亞健康問題。正確面對壓力,並妥善處理壓力對心理的影響,有時壓力能變為動力,促使進步與發展。 “只有死亡才能完全擺脫心理壓力的困擾。”心理學家如是說。無論人生如何一帆風順,總會有令人緊張、感到壓力的時刻降臨,尤其那些事業成功人士。誤會、爭執和競爭都可能增加心理負擔。只有適時減壓,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過去,人們一直推崇這樣的觀點:為減輕壓力,最好的辦法是拋開心煩的事情不去想它。而為了“烯燒”多余的腎上腺激素,不妨多運動一下:跑步、打理花園、改變室內陳設等。當然,這些都是有益的,但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專家經過深入研究,得出結論,試圖通過自身的情緒調整,迅速擺脫壓力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進行許多有意識的心理調節。形成壓力的原因 壓力的形成主要由於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的高度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必須加快,需要緊張、迅速和高效率才能應付,因而造成心理壓力。 (2)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要求知識更新加快,迫使人們不斷地接受新的教育、學習新知識,從而造成心理壓力。 (3)競爭加劇,力爭獲得更高的成就,渴望事業的成功,以求超越別人,擊敗對方,保存自己,從而造成心理壓力。 (4)都市化,工業化,人口高度集中,噪聲環境,居住和交通擁擠,都是一種嚴重的緊張刺激,給心理造成壓力。 (5)隨著社會的發展,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大量增加,使人際關系發生變化和復雜化,如何適應變化了的人際關系,也是一種心理壓力。在以上種種社會緊張刺激和社會心理壓力的影響下,就形成了各種各樣有害於人們心身健康的心理與行為。 對應措施 專家指出,面對心理問題,心理調節的核心內容就是善待壓力,因為心理應激的最終表現形式為壓力。善待壓力,人們至少要在生活中做到如下幾個方面:(1)承認壓力存在的客觀性。萬事如意,一帆風順能使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是壓力在人的一生中是客觀存在的,沒有壓力、沒有逆境的人生是不可能的。只有承認了壓力存在的客觀必然,才能做好抗壓的心理准備。(2)提高承受壓力(抗壓)的能力。首先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具備良好的性格,對待事情,要能拿得起,放得下去。保持情緒的穩定性,這樣當壓力到來時,就不會有大起大落的應激反應。其次要有一個堅定的意志品質,坦蕩胸懷、豁達心境,凡事不鑽牛角尖;再者要不斷領悟自然與人的客觀規律,努力去認識這些規律,並認識規律不可改變,人的認識和態度卻可以改變,只要適應規律、把握規律,就能變壓力為動力,從逆境走向成功,不會被壓力壓垮。最後壓力要善於處理人際關系。當今社會人們面臨就業、升學、住房、醫療、利益分配等諸多事件,收入差別越大,人際關系在這些事件的演進中越要接受嚴峻的考驗。和諧的人際關系取決於人們健康平和的心態和技巧、有效的人際交往技巧,前者需要性格養成和認識領悟,後者則可以從長輩、書籍和社會學校中獲得。 情緒與健康 情緒是人們的內在心理狀態在情感方面的外在反應。情緒=內在心理狀態+外在生理反應人應當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惡劣的情緒使人厭煩、消沉,妨礙工作和學習,甚至影響身體健康。積極快樂的情緒有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改善人際關系,提高工作效率,促進身體健康。 情緒在人的外在行動上及內在心理上都有所表現。如當情緒憂郁時,會因人體肌肉松弛,目光向下,垂頭喪氣,舉步維艱,萎靡不振等,表現出內心苦悶的狀態。若情緒憤怒時,則人體肌肉緊張橫目瞪眼,咬牙切齒,兩手握拳,煩躁不安等,表露出氣惱的狀態。在生理方面,人體的肌肉、血管、內髒及內分泌腺,都隨著情緒的波動而發生變化。一般認為,在人與內、外環境的適應中,情緒往往起決定性作用。情緒可因其發生的強度、速度和持續時間分為激情、心境、應激三類。 什麼是激情 激情是一種強烈的、暴發式的、短暫的情緒狀態。例如憤怒、驚恐、狂喜、悲痛、絕望等。它具有迅猛和難以抑制的特點,猶如狂風暴雨般地突然暴發,但持續時間比較短暫。激情往往發生在強烈的刺激或突如其來的變化之後,如重大事件、劇烈沖突。意想不到的滿足 或災難等。 什麼是心境 心境有時也叫心情,是一種比較微弱、緩和而持久的情緒狀態,如憂郁、歡快等。心境不是對某一事物的特定體驗,而是一種非定向的彌散性體驗,它能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影響人的言行和情緒。當一個人處於某種心境中,往往以相同的情緒狀態看待一切事物。心情舒暢時對許多事物都會產生歡快的情緒,而憂心忡忡時則會對許多事物產生不愉快的情緒。 引起情緒變化的原因 引起情緒變化的原因很多,如個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工作的順利或挫折,事業的成與敗,人際關系的融洽與否,身體的健康狀況,自然環境(如時令節氣)的變化等,都可以對心情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對過去的片斷回憶、無意向的浮想也會導致與之相聯系的心境的重現。心情對人的生活有很大影響。積極快樂的心情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助於發揮人的積極性;惡劣的心情使人厭煩、消沉,妨礙工作和學習,甚至影響身體健康。 情緒對健康的影響 愉快而平靜的情緒,能使人的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處於良好的活動狀態,保持人體內各髒器組織系統的功能正常,心理活動協調一致。積極的心境有利於人的創造性、積極性的發揮,使人朝氣蓬勃,勇於克服困難,提高活動的效率。愉快而平穩的情緒還能增強人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復能力。科學家波羅戈夫也曾指出:“在戰場上,勝利者的傷口愈合比失敗者的傷口愈合要好些、快些。”巴甫洛夫曾指出:“積極、愉快、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情緒,可以戰勝疾病,更可以使人強壯和長壽。”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積極愉快的情緒對增強免疫能力和康復能力起著明顯作用。 情緒引起的生理反應 情緒作為心理現象,無論與之相伴隨的積極的、肯定的、高昂的或消極的、否定的、低沉的體驗過程,都會不同程度地引起人體的生理變化。 呼吸系統 呼吸加快或減慢、變淺或加深。狂喜或悲痛時,會發生呼吸痙攣;突然驚懼時,會發生呼吸中斷等。 循環系統 心跳加快、加強或減弱、減慢;冠狀動脈舒張或收縮;血壓、血糖、血液的化學成分也隨之發生變化,如暴怒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血糖增加等。 消化系統 消化腺的活動、胃腸蠕動、唾液分泌等均發生變化。如愉快時,會促使胃液、唾液分泌增多,胃腸蠕動加強,食欲增加。 淚腺、汗腺及內分泌腺 例如腎上腺素、胰島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抗利尿激素等的分泌可隨情緒的變化而增加或減少。另外,腦電活動及其他生化系統、中樞神經介質等也會伴隨情緒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危害 焦慮、憤怒、抑郁、憂思與驚恐均是不良情緒的具體表現,長期處於不良情緒的人易產生各種疾病。男女各有不良情緒上的體現,如男子常出現憤怒、暴躁,而女性多表現為焦慮、抑郁與驚恐。長期籠罩於不良情緒的人極容易患上精神疾病,並且對身體各器官也有極大的傷害。 巴甫洛夫曾指出:“一切頑固的憂愁和焦慮,足以給疾病大開方便之門。”中華醫學也認為,人的七情活動過度或持久,就可成為誘發疾病的病因。七情不和或偏勝,可以直接損傷內髒,引起髒腑不調和氣血紊亂,從而形成疾病。如《內經》指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等。同時,情志失調也可導致正氣虛弱,抗病力差,而易於感受外邪。健康與情緒是相輔相承的,人的疾病狀態也可以引起情緒變化。 焦慮對健康的影響 焦慮是一個人在預料會有某種不良後果或面臨某種威脅時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其特點是焦躁、憂慮、恐懼,因為預感凶事而緊張不安。但它與害怕不是一回事。焦慮是無名的恐懼,內在的威脅,涉及將來的問題,特點不明顯,是心理矛盾的結局;害怕則是能識別的恐懼,外部的威脅,當前存在的問題,特點明顯,不屬心理活動的結局。 焦慮的產生 焦慮可由任何威脅機體康寧的情況所引起。如對身體有害的威脅,對個人自尊的威脅,對某些超過個人能力限度的工作產生的壓力,以及各種挫折、矛盾和環境變化等。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尋求的目標並不是短期內能實現的,在向著一定目標前進的過程中,總是有外在與內在的障礙和干擾,這種受挫常可導致焦慮情緒的產生。焦慮一般通過言語或信息表現出來,如說話聲音顫抖或變聲,緊張的姿勢,神經質的動作,瞪大眼睛的表情,以及出汗等。 由焦慮引起的生理反應 焦慮可引起體內一系列生理與心理反應。能夠感覺到的如:心跳加速或震顫,呼吸困難或加快,經常打呵欠,口干,胸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急性腹痛,腹瀉,脹氣,身體顫抖,皮膚潮紅,出汗過多或冷汗,體溫波動,尿急、尿頻,閉經,性欲減退,肌肉和關節疼痛,頭痛,背痛,斜頸等。不能感覺到的如:血壓升高,血液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