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白天最高溫度都在零下30度,江上冰層超過2米,坦克沉沒之處.也已結下了厚冰。在日落後下水入冰,穿著沒有御寒功能的輕潛裝具的潛水員隨時可能被凍僵。然而,只有這一辦法,才有可能將坦克搶回。在老潛水員熊建成的帶領下,潛水員開始操作。具體下水時間由對方的炮擊決定,炮聲一停,潛水員下水作業;炮聲一響,潛水員剮躲進掩體休息,並規定水下活動不超過15分鐘。 然而,潛水員一下水,就出現了問題——江水很快把潛水員的呼吸腔、通氣閥凍住,呼吸管也時時被冰茬卡住。潛水員雖然用自己呼出的熱氣將呼吸腔化開,但江水中能見度過低,只能用手探摸。最後,潛水員的潛水服被碎冰茬劃破,冰水灌人潛水服內.幾乎使人失去知覺,只好上岸。而且蘇軍的炮火非常密集,當天,潛水員們的後續努力也都告失敗。 次日傍晚,潛水員熊建成又一次潛到了江底,這一次,他很快便找到了目標,並鋼纜統掛在了坦克尾部的掛鉤上,但他剛一出水,蘇軍的炮火就將鋼纜炸斷。只得由接替的潛水員隋傳香再行探摸。這次他也很順利的找刊了目標,並拴好鋼繩,令人意外的是,從他下水直到出水,蘇軍居然始終沒有打炮!我軍抓緊時機,四十多個官兵推著兩個人工絞盤(為了避免蘇軍注意,不能使用動力機械),在當天晚上,把坦克絞出了江面,又絞到江邊。天亮後,再把鋼纜、絞盤和坦克部掩蔽了起來。到了第三天晚上,坦克和炮塔被分別絞到岸上,第四天,早已隱蔽在岸邊林中的兩台拖拉機,將坦克和炮塔拖到樹林,然後又用牽引車拖向後方。至此,我軍終於獲得了戰後第二代坦克的實物。這輛車在經過了相關部門的測試和考察後,陳列在北京革命軍事博物館。 珍寶島戰斗中,我軍檢驗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也對蘇軍的實力和決心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次戰斗中,我方的參戰人員,基本上都是建國後長大的一代,沒有參加過革命戰爭和建國後的對外戰爭,但他們在戰斗中的表現出的基本素質和士氣都非常優秀,毛主席事後曾提刊,他很滿意的一點,就是冷鵬飛這樣第一次參戰的基層主官,也能夠指揮部隊打勝仗。通過這一仗,我方對蘇軍的戰斗力有了切實的了解,一方面,蘇軍的裝備和訓練水平都高於我們。不管是t一62坦克還是戰場夜視器材,其作用大大超過了我們的預期.另一方面。蘇軍也存在明顯的問題,比如行動過於教條,處處都嚴格按照紙面上的條令,炮火准備多長時間,隊形距離有多少,都不是根據實際情況,而是根據書本來定,不僅失去了行動的隱蔽性,而且不利於己方戰斗力的發揮(15日戰斗中,蘇軍步兵下車地點嚴格按照條令中規定的距離,結果全部步兵都在沒有遮蔽的江岸上下車,造成重大傷亡,其實當時只要裝甲車再往前開一些,就可以直接進步兵上島)。 尾聲 珍寶島戰斗的結果.使蘇聯方面相當震驚,對中國常規力量的實力也有了新的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蘇聯的戰爭企圖。1969年9月,在首都機場,
周恩來總理同從河內參加胡志明葬禮後回國途經北京的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進行了坦率的談話。其後,中蘇邊境談判在北京舉行後,中蘇邊境沖突開始和緩。 在國防建設上,珍寶島戰斗也產生了諸多影響。且不說隨後開始的規模巨大的戰備工作,單就裝備上講,由於在珍寶島之戰中,當時我軍裝備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75毫米無後坐力炮、85毫米加農炮和56式
火箭筒等,都無法有效地擊穿t-62的正面裝甲,這刺激了中國坦克和反坦克技術的大發展,我軍開始進行重點進行打坦克的訓練,軍工部門則組織了大規模的反坦克武器會戰,73式100毫米滑瞠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105毫米無後坐力炮等一系列應急裝備首先投產,其後一直到80年代。紅箭-73反坦克導彈、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等都能夠有效對付蘇軍t-72坦克,基本解決了當時的戰備需要,並使我國的反坦克裝備和技術儲備至今仍居於世界前列。這種結果,恐怕也是當年拿坦克恐嚇我們的國家所沒有想到的。 珍寶島沖突後不久,1969年8月,我軍在島上建立了營房,開始常年駐守該島。如今,島上的營房已經換了五代,4名解放軍官兵在這裡行使著國家的主權,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的68位戰士,則安眠於寶清縣的珍寶島烈士陵園。只有島上林中依舊埋藏的2000多枚地雷和偶爾可見的雷場標志,還能讓人追溯回當年炮火隆隆的時光。
原因太復雜了,主要是政治因素。中蘇1969年珍寶島之戰
中蘇珍寶島之戰
沖突的起因
珍寶島是位於黑龍江虎林縣境內烏蘇裡江主航道中心線靠近中國一側,論面積也只有0.74km2,幾乎沒有什麼人在島上住。中蘇關系沒有惡化之前,珍寶島的歸屬問題並沒有被兩國政府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進入60年代以後,前蘇聯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與中國固守的理念發生了嚴重分歧,導致兩國關系驟然緊張,前蘇聯認為,中國正急於緩和內部矛盾而無暇顧及邊境局勢,因此開始頻頻給中國制造各種麻煩,其中,在珍寶島制造一些摩擦事件成了前蘇聯樂此不疲的事情。
為了阻止這種不良勢頭的發展,1969年1月24日,中央軍委秘密下達備戰指示,要求當時的沈陽軍區做好軍事行動准備,根據這一重要指示,駐防在黑龍江省與前蘇聯邊境的各部隊制定詳細的備戰方案,並且在邊防站建立了前線臨時指揮所,計劃將可能發生的沖突控制在營級規模。
隨著局勢不斷緊張,前蘇聯的軍事挑畔行動也愈演愈烈,蘇軍隨時都可能開火。1969年3月1日,前線臨時指揮所召開了作戰會議,商討決定:3月2日凌晨,我軍先派出一支偵察小分隊上島擔任掩護任務,上午再派出兩支巡邏隊,從珍寶島兩側行進,如果遇到蘇軍開火,我軍則堅決反擊。
1969年3月2日上午8時40分,我軍的兩個巡邏分隊分別出發,照常執行邊境巡邏任務,剛抵達靠近珍寶島的岸邊時,蘇軍發現我軍蹤跡後,立刻從蘇聯境內的米海洛夫卡和庫列比亞克依內兩個邊防站,出動2輛裝甲車、1輛軍用卡車和1輛指揮車共70多人,搶先趕到珍寶島東側,擋住了我軍第一支巡邏分隊的去路,而且與往常不同的是,蘇軍士兵全部持槍,一下車就擺開了戰斗隊形。我軍巡邏分隊感到事態不妙,為避免直接沖突,我軍一邊向島西我國境內一側撤退,一邊向蘇軍發出警告。在巡邏分隊撤退過程中,蘇軍士兵突然開槍,造成我軍巡邏分隊6名戰士死傷,巡邏分隊被迫還擊,我軍在島上事先潛伏(原本為了應付不測)偵察小分隊也隨即開火支援。
就在第一支巡邏隊與蘇軍發生交火的同時,在另一方向上的我軍第二支巡邏分隊的戰士們聽到槍響後,立即做出反應,先敵開火,將擋在眼前的蘇軍另一支由7名士兵組成的迂回分隊全部殲滅,震驚世界的珍寶島沖突就此打響。這天,中蘇較量以蘇軍失利告終,蘇軍陣亡38人,20多人受傷,另外還損失了裝甲車、指揮車和軍用卡車各1輛。我軍代價也不小,有17人陣亡,35人受傷(其中11人重傷),另有1人失蹤。
蘇軍報復行動與我軍的積極應對
3月2日沖突之後,蘇軍感覺吃了大虧,於是憤憤不平的蘇軍展開了一系列報復行動,對此我軍早有預料。蘇軍先後於4日、5日、7日、10日、11日、12日,6次侵入珍寶島以及西側的中國河道,尋找一切可能實施報復行動的機會。我軍嚴陣以待,積極防御。我軍得到情報獲悉,蘇軍在短短幾天內又有新的部隊增援,坦克增加到70多輛,火炮380多門,裝甲車和自行火炮150多輛,地面部隊增至一萬余人。蘇軍尋找機會大規模報復的跡象十分明顯,我軍也沒干坐著,中央軍委指示即要准備大打,也要准備小打,即要准備應對邊境沖突,也要阻止大規模入侵。因此,部隊緊急動員了46軍133師、23軍77師等部隊,隨時准備堅決回擊蘇軍可能發動的沖突甚至是戰爭。
在積極備戰期間,設在邊境的前線臨時指揮所召開的作戰總結報告會議上一致認為:根據連日來的戰斗情況來看, http://www.tcdzq.net 蘇軍裝備的t-62型坦克是我軍面臨的最大的威脅,我軍現有直瞄火炮和火箭筒都無法擊穿蘇軍t-62型坦克的正面裝甲,作戰比較被動。在這種情況下,部隊應該采取在蘇軍坦克的必經之路上埋設若干反坦克專用地雷和殺傷力較大的步兵地雷,並且同時加強集束手榴彈、反坦克炮、火箭筒的密切協同。
1969年3月15日凌晨,負責潛伏的我軍戰斗分隊發現,蘇軍有6輛裝甲運兵車開到江邊,搭乘的30多名蘇軍士兵進入珍寶島東側樹林隱蔽潛伏,其潛伏位置剛好離我軍巡邏分隊必經之路不遠。從這一情況判斷,蘇軍要有軍事行動。這與我軍的行動計劃不謀而合,都是先派部隊事先潛伏,然後等天亮掩護其他部隊展開行動,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在潛伏的時間上,蘇軍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蘇軍根據自己掌握的人體耐寒試驗認為:目前在珍寶島地區潛伏(因為此時的珍寶島地區氣溫還是非常的寒冷,白天最高氣溫只有零下30度。江面上依然是封凍著的,汽車可以隨便過),人體的耐寒極限最多只有4小時,所以選擇在凌晨3、4點鐘上島。然而蘇軍做夢都想不到的是,中國軍隊在蘇軍上島之前就已經潛伏了4個小時。更要命的是,蘇軍潛伏行動的一舉一動都被我軍看得清清楚楚,可以這麼說,就是這毫不不起眼的時間差(或者說,是士兵能力上的差異)最終決定了蘇軍在這場沖突中的命運。
1969年3月15日上午8時,我軍以一支巡邏分隊為誘餌,照常例行邊境巡邏。蘇軍認為等到報復時機,於是立刻派3輛裝甲車引導步兵20多人,沿著江面朝我軍巡邏分隊所在位置發起攻擊,在行進過程中,蘇軍正好將側翼暴露給我軍潛伏分隊,在不到50米的距離上,我軍潛伏分隊突然開火,隨即,我軍炮兵部隊對潛伏在對面樹林裡的蘇軍實施火力覆蓋,蘇軍此時已經行進到空曠的、冰封的江面上,蘇軍遭到突然襲擊後才發現,原本負責火力支援的潛伏部隊被我軍炮火覆蓋,根本不起作用,蘇軍繼續抵抗了一陣就慌忙敗下陣去。
9時46分,蘇軍重新調整了部署,在炮火准備後,發動了第二次進攻。這次蘇軍派出了3輛坦克、3輛裝甲車引導步兵發起攻擊,坦克直接開到江邊來回機動提供火力支援,吸引我軍注意力,側面則以4輛坦克和2輛裝甲車,迂回到我軍戰斗分隊後方,打算切斷我軍戰斗分隊與岸上的聯系,包圍我軍戰斗分隊。由於我軍缺乏有效的反坦克火力,只能在蘇軍接近後,壓制對方的步兵和裝甲車。為了將蘇軍坦克引入事先設好的雷區,我軍主動用火箭筒發射火箭彈,暴露陣地位置,被吸引而來的蘇軍坦克一進入雷區就被炸斷了履帶,無法前進。我軍抓住戰機,用火箭筒將排在最後的一輛裝甲車擊毀,幾乎同時,被堵在當中的3輛坦克遭到我軍集中火力的攻擊。這次戰斗持續了2個多小時,期間,我軍負責戰斗指揮的指揮官冷鵬飛受傷,送往後方,指揮事務暫由我軍前線的另一名指揮員孫玉國代理。
下午13時35分,蘇軍在偵察校射飛機的指引下,調整了火炮、坦克炮的攻擊范圍,對我方江岸地區采取縱深炮擊。我軍則給各戰斗小組分配了目標,重點打擊蘇軍的裝甲目標,並且大膽地將2門75mm無坐力反坦克炮拖出掩體,在不到100米的距離上直接攻擊蘇軍坦克和裝甲車,壓制其火力。15時30分,我軍炮兵加入戰斗,對江面和島上的蘇軍進行炮火覆蓋,並且炮擊了對岸的蘇軍指揮所,蘇軍邊防總隊長列昂諾夫上校遭到炮擊後陣亡。蘇軍失去了指揮,開始陸續撤退。
1969年3月15日,是中蘇雙方圍繞珍寶島之戰最為激烈的一天,我軍在炮火的支援下,頂住了蘇軍6次炮火襲擊和3次地面進攻。相比之下,蘇軍這次損失慘重,一線指揮管陣亡,60多名蘇軍被打死,80多人受傷,13輛坦克、裝甲車被摧毀。我軍一線指揮官重傷,12名戰士英勇犧牲,27人受傷。
爭奪t-62型坦克
這次戰斗,蘇軍使用了t-62型坦克,雖然它當時已經不是蘇聯最好的坦克,因為蘇聯在東歐的駐軍經裝備了性能更好的t-64坦克。t-62坦克的車載紅外夜視系統、火控系統和裝甲成份是我們還不清楚的,所以這種坦克對我軍而言,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因此,在3月15日戰斗結束後,冰面上被蘇軍遺棄的t-62坦克成了下一個回合中蘇較量的焦點。
3月22日,中央軍委要求珍寶島前線的部隊要想盡一切辦法,弄一輛損壞程度最輕的t-62坦克,供國內科研單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