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在喝酒之前吃什麼東西可以防止喝醉酒?正文

在喝酒之前吃什麼東西可以防止喝醉酒?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預防各種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血栓症、心肌梗塞、腦中風、狹心症等等。

·鎮靜止痛、抗發炎
樟芝成份中的多醣體除了具有降血糖、降膽固醇、抗腫瘤作用外,也被發現具有抑制發炎和鎮痛的功能。因此,樟芝的止痛、消炎效果不言而喻,對於腰痛、肩痛、膝痛、手痛、風濕痛、經痛等等因血管所引起(也就是民間常說的「血路不順」)之各種疼痛皆有療效。

·預防骨質疏松症
隨著年齡的增長,一般人的身體容易產生骨質疏松症的情況,只要稍有狀況就可能引起骨折。近年來年輕人流行減肥,也由於采用了不當的方式,結果造成骨質疏松症。樟芝中的麥角固醇(ergosterol)成份是維生素d的前驅物,維生素d具有幫助鈣質吸收的功效,可以預防骨質疏松症的發生。

·腎髒方面的疾病
研究及臨床實驗證明,樟芝的三萜類及多醣體能有效改善各種因腎髒不佳而引起的病症,如腎髒炎、尿蛋白、尿毒症等,能降低尿蛋白、維護腎髒機能的正常運作。

·糖尿病
胰島素分泌不足,會引起糖尿病,進而並發多種疾病。實驗證明,樟芝的多醣體中含有具胰島素一般作用的成份。它不僅能補充胰島素的分泌不足,同時能使胰髒恢復應有的功能。

·免疫過強所引發的異位性皮膚炎、紅斑性狼瘡等疾病
樟芝具有雙向調節免疫的功能,除了能強化免疫系統外,更能調整過剩的免疫力。因此,免疫系統過強所造成的疾病,樟芝都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退斑
黑斑、雀斑、老人斑、汗斑、青春痘等等皆可消除。

·其它
樟芝的療效還包括支氣管炎、肺炎、便秘、貧血、經期不順、風濕、關節炎、痛風、失眠、疲勞等等。

成份
成份/內含物料:牛樟芝菌絲體粉末
膠囊成份:植物性膠囊

營養標示(每100公克)
熱量370.84大卡
蛋白質22.61公克
總脂肪4.52公克
-飽和脂肪0公克
-反式脂肪酸 0公克
碳水化合物59.93公克
鈉321毫克

三萜類……………不少於35%
多糖體……………不少於9%

食用建議:
供一般保健:每日一次,每次2顆
供促進作用:每日二次,每次2至4顆

注意事項:
1.芝具有良好的解毒性,因此與中西藥的服用時間最好間隔一小時以上。
2.食用後,必須作慢跑走路等熱身運動(運動至全身發熱,但尚未發汗為適度),如不能運動時可就地深呼吸,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體內氧氣而促進新陳代謝。
3.食用時需多喝水(每次300cc以上),且每天需有一次排便,幫助排毒。
4.樟芝有效成份有抗凝血作用,因此癌症患者於化學治療時,須暫停食用,待療程
結束後,血球恢復正常,再回復食用。
5.血友病患者、無法自行進食(須經口鼻胃管)之癌症病人,不宜食用。

保存方法:置於陰涼干燥處,避免陽光直射
保存期限:三年


台灣制造
台灣之寶--牛樟芝
實驗證明短期內快速抑制癌細胞

樟芝的學名為antrodiacamphorata,是於一九九七年才被生化界命名的新品種,但在台灣早期的傳說,樟芝是由原住民發現的。因生活型態的關系,原住民長期喜歡飲酒,導致罹患肝髒病變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無意間吃過山中野地發現的樟芝後,剛開始感到味道極苦,但不久後就發覺神清氣爽、精神奕奕,疲勞感頓時消失,體力也增強不少。長久食用下來,更發覺困擾許久的肝病竟然也不藥而愈,因此,原住民皆將樟芝視為是最珍貴的藥材。

樟芝不是靈芝,兩者並不屬同樣品種。樟芝是台灣獨有品種,全世界只生長在台灣山區,海拔450至2000公尺間,百年以上且列為最優質保育類的牛樟樹上。樟芝於牛樟樹腐朽之內壁的中空處長出,或枯死伏倒之牛樟樹陰暗潮濕的表面長出,不容易被發現,因此非常珍貴。樟芝有強烈的黃樟香味,外觀成平板狀或鐘乳狀,背面黑褐色,腹面為漂亮橘紅色,呈孔狀,內有孢子為原生樟芝的特色。目前,樟芝主要分布在台灣四大區域:桃園復興鄉、角板山;苗栗南莊鄉、三灣鄉;南投竹山鎮、水裡鄉;和高雄六龜,其余地域則十分少見,而它的生長期也僅限於每年的六月至十月。

樟芝被譽為蕈菇之王

樟芝的數量稀少,知名度不高,但知道的人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其藥效更是被宣傳得出神入化,民間流傳在治療惡性腫瘤(癌症,尤其肝癌和子宮頸癌)上似乎特別有效,一般則普遍應用於治療各型肝炎、肝硬化、各類過敏性疾病、氣喘、腎髒病、尿毒症、腎病、慢性氣管炎、肺炎、肺結核、糖尿病、高低血壓、中風、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腹痛腹瀉,並且在解酒、解宿醉的效力更為顯著。

台灣在清末民初至日據時代期間,因為雕刻家俱業的發達,於是開始大量砍伐山區的樟樹類,其中當然也包含了樟芝的「宿主」牛樟樹,由於牛樟樹的數量本來就已稀少,如此濫墾濫伐,因此早已面臨絕跡的危機。加上近年來,因為樟芝具有神奇療效的消息傳出後,使得牛樟樹(現在台灣已立法列為一級木的最優質保育類樹種)更加遭受刻意的砍伐與盜采,在物以稀為貴的預期心理作用之下,天然野生樟芝的價格也日漸地水漲船高,目前被稱為是全世界最昂貴的野生真菌,市價高達每台斤新台幣十多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價值早已遠遠地凌駕在靈芝、人蔘、冬蟲夏草等傳統高貴藥材之上,因此可說是藥材中的王中之王。

樟芝具有許多的復雜成份,由現代的分離分析科技得知,樟芝的生理活性成份為:
三萜類(triterpenoids)、多醣體(polysaccharides)、腺苷(adenosine)、超氧歧化酶(sod)、麥角固醇(ergosterol)、免疫蛋白(immunityprotein)、維生素(vitamin)、核酸(nucleicacid)、胺基酸(aminoacid)、凝集素(lectin)、木質素(lignin)、血壓穩定物質(antrodiaacid)、礦物質(鈣、磷、鐵、鍺等)。

樟芝主要研究與功效

三萜類(triterpenoids)
三萜類是樟芝最重要的化學成份,可修復肝髒和提升肝髒機能。實驗證實,三萜類有抑制癌細胞增殖作用。此外,高血壓患者往往因血壓過高而導致腦血管破裂而中風,因此三萜類能有效地抑制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ace)的活性,進而降低血壓。由於三萜類具有雙向調節免疫能力,它能有助調整血壓,防止中風發生。

多醣體(polysaccharides)
一般蕈菇類中含有的多醣體具有免疫生理活性和預防及抑制腫瘤和病毒的作用,是因為它含有β-d-glucan(β-d葡聚醣),能透過刺激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以及自然殺手細胞等,增強免疫功能進而達到抗腫瘤的效果。樟芝多醣體亦具有降低血糖、降血壓、降血脂、抗過敏等效果。

超氧歧化酵素(superoxidedismutase:sod)
超氧歧化酵素(sod)為生物體內超氧自由基的首要清除酵素,具有高抗氧化性機能,可有效抑制活性氧群對人體細胞造成的病變,消除自由基、防止dna傷害、致癌以及因細胞退化而造成皺紋、斑點產生的老化現象,恢復肌膚光澤。

腺苷(adenosine)
腺苷為人體遺傳基因的主要成份之一,能抑制血小版凝集,防止血栓造成的血流阻塞,改善血液循環系統,尤其對於中老年人或血液循環不良者助益良多。
有效成份“三萜類”超越靈芝數十倍

一般人經常誤以為樟芝是靈芝的一種,兩者外觀截然不同,雖然成份相似,但在數量與份量上卻相差懸殊。樟芝具有靈芝所有的優點,而功效卻比靈芝更勝一籌,尤其在有效成份三萜類的表現上比最頂級的赤芝還要強上數十倍以上,因此素有「靈芝之王」的美譽。

樟芝與靈芝比較表

 樟芝靈芝
學名antrodiacamphorataganodermalucidium
分類多孔菌科、薄孔菌屬、樟芝種多孔菌科、靈芝屬、靈芝種(依型態分多種)
外形呈平板狀或鐘乳狀形態,不規則且多變化,無柄,緊貼著牛樟樹內壁表面生長。呈傘狀,有柄,菌傘有光澤,傘下附有孢子,多生長在枯木外側。
顏色平板狀:面為橘紅色,板底為淺黃白色,整面全有氣孔鐘乳狀:新鮮時為橘紅色,之後呈橘褐色或褐色,鐘面充滿菌孔菌傘上方呈褐色
孢子圓柱略為彎曲雙層壁甕形
氣味有黃樟香味,味極苦味稍苦
三萜類單一品種的牛樟芝即有200多種三萜類。單一品種的靈芝只有20~50種三萜類,不同品種的靈芝總合才達200多種三萜類。
三萜類含量10-45%1–3%
產地全世界僅台灣才有分布全世界

根據日本健康和營養協會(jhfa)的研究指稱,判斷靈芝好壞的重點是視其三萜類成份的多寡來決定,而非其多醣體含量。

樟芝功效列表
樟芝的妙效可分為快速改善、短期改善和中期改善。

快速改善(當日至三天內)·解酒、酒疹、解宿醉(隔日意識清醒、精神體力好、不難過)
·過敏、氣喘(食物、塵螨、花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炎)
·解毒、腹瀉、腸胃炎(快速排毒、健胃整腸、停止腹瀉)
·預防流行性感冒(有感冒前兆服用、快速抑制感冒) 突發急症每次服用4顆
短期改善(三天至三十天內)·消除疲勞、增強體力、改善神經衰弱、提高睡眠品質
·免疫力過強(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紅斑性狼瘡等等)
·免疫力過弱(體弱多病、營養失衡等等)
·女性生理期不順、纾解經痛、便秘、退斑
·改善風濕、關節炎、血路不順、貧血
·延緩老化、增強新陳代謝、預防骨質疏松
·痛風(初期使用疼痛會加劇,7至15天後,明顯好轉) 每日服用兩次,每次服用2顆
中期改善(一個月至三個月)·a、b、c、d型肝炎、肝硬化
·腎髒炎、尿蛋白、尿毒症、腎病患者
·慢性氣管炎、肺炎、肺結核
·糖尿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膽固醇、動脈硬化
·清除血栓、防中風、高血壓、低血壓、心肌梗塞每日服用三次,每次服用2顆
 ·惡性腫瘤、各式癌症患者每日服用三次,每次服用3顆
 
對付“酒精考驗”有絕招

第一招:酒前先“墊底”
大家都知道,餓肚比飽肚更容易醉酒。胃裡如果有食物,喝進去的酒就能被很好地稀釋,胃腸吸收進去的量就少;如果是餓肚,喝進去的酒在胃裡積存的濃度就很高,吸收也快,血裡的酒精濃度就會很快上升,醉酒也就來得快。知道了這個簡單的道理,喝酒之前應該干些什麼事情就很好理解了。

上酒桌之前不妨喝一杯濃濃的牛奶,濃牛奶可以預存在胃裡用來稀釋酒精,也可以在胃裡形成一層良好的保護膜。當然,有人為了保護肝功能,在酒前吃一片肌苷片,也有一定道理,因為肌苷片可以促進肝髒代謝,而酒精是靠肝髒來代謝分解的。還有一種說法是維生素b1對酒精代謝能起促進作用,可以考慮在喝酒前吃一片。

第二招:酒中少吃肉

上了酒桌,杯盞間的細節也不容忽視。從稀釋酒精濃度來看,趁著端杯之前喝些茶水是有好處的,當然也可以喝湯,但最好是淡淡的甜湯,而不是油膩太重的肉湯。另外建議,喝酒的時候不要多吃肉食,應多吃素菜。因為酒精代謝要靠肝髒來完成,脂肪代謝也要消耗很多肝髒的功能。為了不使肝髒疲於同時應付酒精代謝和脂肪代謝,最好多吃素菜,那樣肝髒分解酒精就更有力,更不容易醉酒。

第三招:酒後一碗飯

放下酒杯之後的半個小時也是很關鍵的時間。很多人醉酒不是在酒桌上,而是在放下酒杯後不久感覺酒勁上來了而醉倒,這種現象與這半個小時沒有采取措施是有關系的。大量的酒雖然喝下去了,但並不代表酒精都被代謝分解了,很多酒還存留在胃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蘿卜怎麼燒最好吃?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