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中國十大名茶之首是什麼茶?正文

中國十大名茶之首是什麼茶?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編輯本段]六:君山銀針
【簡介】
君山銀針屬於輕發酵茶,是我國黃茶中的珍品,產於湖南岳陽洞庭湖的青螺島,有“洞庭帝子春長恨,二千年來草更長”的描寫,是具有千余年歷史的傳統名茶。沖泡時尖尖向水面懸空豎立,繼而徐徐下沉,頭三次都如此。豎立時,如鮮筍出土;沉落時,像雪花下墮,品飲之時,還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其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面呈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銀針,故得其名。唐代時,文成公主出嫁西藏就曾選帶了君山茶。後梁時已列為貢茶,以後歷代相襲。《紅樓夢》曾談到妙玉用隔年的梅花積雪沖泡的“老君眉”即是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全由沒有開葉的肥嫩芽尖制成,滿布毫毛,色澤鮮亮,香氣高爽,湯色橙黃,滋味甘醇,雖經久置,其味不變,其采制要求很高,比如采摘茶葉的時間只能在清明節前後7-10天內,還規定了9種情況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風霜天、蟲傷、細瘦、彎曲、空心、茶芽開口、茶芽發紫、不合尺寸等。在烘干處理上,也頗有特殊之處。烘干分為初烘、初包、復烘、復包四個部驟,要經三天時間。初烘溫度為攝氏八九十度,烘到七成干後,用牛皮紙包好後放置木箱中,稱為初包,經兩天再取出復烘。復烘溫度較低,烘至九成干時,再用紙包好,放置一天時間,等到芽色變成淡黃,發出清鮮香氣,再用低溫烘至充分干燥後放入鐵箱中儲藏。采用這種工藝,能使芽葉內所含有效化學物質,隨著葉中水分的緩慢散失,發生良好的變化,茶葉色香味形更臻完善。
【歷史傳說】
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裡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只白鶴。這只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裡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裡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美觀的。
【鑒別方法】
產於湖南岳陽君山。由未展開的肥嫩芽頭制成,芽頭肥壯挺直、勻齊,滿披茸毛,色澤金黃光亮,香氣清鮮,茶色淺黃,味甜爽,沖泡看起來芽尖沖向水面,懸空豎立,然後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筍出土,又像銀刀直立。假銀針為清草味,泡後銀針不能豎立。
[編輯本段]七:信陽毛尖
【簡介】
信陽毛尖產於河南信陽大別山地區,是我國著名的內銷綠茶,以原料細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長而聞名。信陽產茶已有二千多年歷史,茶園主要分布在車雲山、集雲山、天雲山、雲霧山、震雷山、黑龍潭等群山的峽谷之間。這裡地勢高峻,一般高達800米以上,群巒疊翠,溪流縱橫,雲霧頗多。清乾隆年間有人道:“雲去青山空,雲來青山白;白雲只在山,長伴山中客。”這裡還有豫南第一泉“黑龍潭”和“白龍潭”,景色奇麗,詩人贊曰:“立馬層崖下,凌空瀑布泉。濺花飛霧雪,暄石向晴天。直訝銀河瀉,遙疑玉洞開”。這縷縷之霧滋生潤育了肥壯柔嫩的茶芽,為制作獨特風格的茶葉,提供了天然條件。
信陽毛尖風格獨特,質香氣清高,湯色明淨,滋味醇厚,葉底嫩綠;飲後回甘生津,沖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長久的熟栗子香。欲得毛尖獨特風格,須知細采巧烘炒。采摘是制好毛尖得第一關,一般自四月中、下旬開采,全年共采九十天,分二十到二十五批次,每隔兩三天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葉或初展的一芽二葉制特級和一級毛尖,一芽二三葉制二三級毛尖,芽葉采下,分級驗收,分級攤放,分級炒制。攤放的地方,要通風干淨,攤葉厚度不超過五寸,攤放時間不超過十小時,鮮葉經攤放後,進行炒制,分生鍋和熟鍋兩次炒。炒生鍋的主要作用是殺青並輕揉。鮮葉投入斜鍋中,每次投葉750克,用竹茅扎成束的掃把,有節奏地挑動翻炒。經3-4分鐘,葉變軟時,用掃把末端掃攏葉子,在鍋中呈弧形地團團抖動,使葉子初步成條。炒熟鍋是用掃把呈弧形來回抖動,予以緊條和理條,使茶葉外形達到緊、細、直、光。然後將茶葉攤放在焙籠上,約經半小時,再放到坑灶上烘焙。直至成品
信陽毛尖深受人們喜愛,榮譽眾多
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名茶優質獎狀;
1959年被列為我國十大名茶之一;
1982年再次被評為國家、部級優質名茶;
1985年被選送到全國優質農產品展評會展出。銷往國內20個省區以及日本、德國、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余個國家,深受歡迎。
1990年“龍潭牌”特級信陽毛尖在全國名茶評比中以“形美、色翠、香高、味甘”奪得總分第一名,榮獲國家金獎。
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
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
【歷史】
信陽地區優越的氣候與土地壤條風味件,是綠茶生產的理想環境,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藝,使“信陽毛尖”的獨特無與倫比.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把光州茶(信陽毛尖)列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千古定論。
【鑒別方法】
產於河南信陽車雲山。其外形條索緊細、圓、光、直,銀綠隱翠,內質香氣新鮮,葉底嫩綠勻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假的為卷曲形,葉片發黃。
[編輯本段]八:武夷巖茶
【簡介】
武夷巖茶是著名烏龍茶品種,產於福建北部“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巖茶屬“綠葉紅鑲邊”的半發酵茶,它的特點以清人梁章鋸概括得最為簡練,即“活、甘、清、香”四字(見《歸田瑣記》)。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艷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後余韻猶存。這種茶最適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質獨特,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還曾有“百病之藥”美譽。
武夷巖茶馳名中外,與優異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武夷山位於北緯27°35′-27°43′,東經117°55′-118°01′。方圓120華裡,平均海拔650余米。四周皆溪壑,與外山不相連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及九曲溪所組成,自成一體。巖峰聳立,秀拔奇偉,群峰連綿,翹首向東,勢如萬馬奔騰,堪為奇觀。澄碧清澈的九曲溪,萦繞其間,折為九曲十八灣。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兩岸,群峰倒影,盡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實為"碧水丹山"人間仙境。前人題"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連逶迤,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輪廓。名山勝境,陶冶出巖茶的天然靈氣。
武夷巖茶區,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在18~18.5度之間;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巖壑之間,有幽澗流泉,山間常年雲霧彌漫,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正如沈涵《謝王適庵惠武夷茶詩》雲:“香含玉女峰頭露,潤滯珠簾洞口雲”。茶園大部分在巖壑幽澗之中,四周皆有山巒為屏障,日照較短,更無風害。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巖茶獨特的韻味。
武夷山之地質,屬白垩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班巖,中部為礫巖、紅沙巖、頁巖、凝灰巖及火山礫巖五者相間成層。茶園土壤之成土母巖,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巖、紅沙巖及頁巖組成。《茶經》稱茶山之“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武夷茶園土壤系爛石或礫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氣宜茶”。適宜的土壤,造就出巖茶的優良內質。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爛石礫壤,迷霧沛雨,早陽多陰,“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武夷巖茶獨享大自然之惠澤,它奉獻給人們以獨特的“花香巖骨”,使同屬自歎不如。
武夷巖茶可分為巖茶與洲茶。在山者為巖茶,是上品;在麓者為洲茶,次之。從品種上分,它包括呂仙茶、洞賓茶、水仙、大紅袍、武夷奇種、肉桂、白雞冠、烏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征取名。
其中以“大紅袍”最為名貴。關於大紅袍名稱的來歷,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還有另一說法,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流傳更廣的是每當采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後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采摘茶葉。所以廣東話把這種猴采茶稱為“馬骝”(廣東人管猴子叫馬骝)。正由於數量稀少,采摘困難,這種茶在市場上是價格昂貴的珍品。
武夷水仙是另一個巖茶品種,它由於葉片本身帶有一股清香,可以被制成富有香味,極為珍貴的茶葉,因此叫水仙,是在日本銷量最大的烏龍茶品種之一。
除此之外,廣東省潮州東面的鳳凰山盛產一種名為“鳳凰單叢”的烏龍茶。由於茶樹高達一丈有余,有鶴立雞群之感,故稱單叢。采摘時,條件十分嚴格,有“五不采”之說,即太陽升不采,天氣熱不采,早期見其芽不壯不采,陰天不采,雨天不采。它的特征是條索粗壯,輕勻挺直,粗中有細,質地柔軟,有一股幽雅宜人的獨特清香。
【歷史】
武夷巖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已被列為“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鑒別方法】
武夷巖茶外形條索肥壯、緊結、勻整,帶扭曲條形,俗稱“蜻蜓頭”,葉背起蛙皮狀砂粒;湯色橙黃,葉底勻亮,邊緣朱紅或紅點,中央葉肉為黃綠色,葉脈為淺黃色,耐泡。假茶開始味淡,欠韻味,色澤枯暗。
[編輯本段]九:安溪鐵觀音
【簡介】
鐵觀音同為著名烏龍茶品種,產於福建安溪,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征是:茶條卷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沖泡後湯色多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余香”。
鐵觀音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制成的茶葉條索緊結,色澤烏潤砂綠。好的鐵觀音,在制作過程中因咖啡鹼隨水分蒸發還會凝成一層白霜;沖泡後,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飲,先聞香,後嘗味,頓覺滿口生香,回味無窮。近年來,發現烏龍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後,鐵觀音更風靡日本和東南亞。
【歷史傳說】

“魏說”--觀音托夢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采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采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
“王說”--乾隆賜名
相傳,安溪西坪南巖仕人王土讓[清朝雍正十年副貢、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廣黃州府靳州通判,曾經在南山之麓修築書房,取名“南軒”。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與諸友會文於“南軒”。每當夕陽西墜時,就徘徊在南軒之旁。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層石荒園間有株茶樹與眾不同,就移植在南軒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樹枝葉茂盛,圓葉紅心,采制成品,烏潤肥壯,泡飲之後,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讓奉召人京,谒見禮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川菜紅燒魚怎麼做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