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不當(多見於食牛奶的嬰兒),內生濕毒,外受風邪,脾失健運所致,所以濕疹的出現常常是小兒消化不良的反應。如不注意喂養,濕疹可反復發作,長年不愈。如喂養得當,1歲左右斷奶後,濕疹可逐漸自愈。治療以清熱解毒、散風利濕和中為主。 方1 菊花茶 組成:菊花5克。 用法:開水沖泡,飲用。 功效:清熱散風解毒。 主治:嬰兒濕疹,前額部有紅色細小點狀丘疹、疱疹。
方2 荷葉粥 組成:粳米30克,鮮荷葉1張,食糖少許。 用法:粳米常法煮粥,待粥熟時,取鮮荷葉,洗淨,覆蓋粥上,再微煮少頃,揭去荷葉,粥成淡綠色,調勻即可,可加食糖少許。 功效:清暑熱,利水濕,散風解毒。 主治:嬰兒濕疹,頭額、頭皮等出現丘疹或疱疹。 方3 苡米粥 組成:薏米30克,澱粉、砂糖、桂花各少許。 用法:常法煮粥,米爛熟時加入澱粉、砂糖、桂花,即可食用。 功效:清熱利濕,健脾和中。 主治:嬰兒濕疹,頭皮出現丘疹者。 方4 冬瓜粥 組成:粳米30克,冬瓜150克。 用法:將冬瓜切成小塊,與米同煮粥,粥熟即可食用。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生津。 主治:嬰兒濕疹。
方5 黃瓜皮煎 組成:黃瓜皮適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嬰兒濕疹,以會陰部為主者。
來自:潮汕親子網( http://www.cs61.com )詳文參考: http://www.cs61.com/yingerjibing/200902/26-6237.html
[編輯本段]患處皮膚特征及中西醫治療注意 《醫宗》患處皮膚特征:可發生於任何部位,常見於面部、耳後、四肢屈側、乳房、手部、陰囊等處,對稱分布。 西醫治療,醫生一般會選擇維c加地塞米松和一些臨床藥組合而成。但最好不要用藥超過四天,超過容易加重病情,使病情由局部轉為全身性。如繼續用藥,有對糖皮質激素依賴的情況發生。出現滿月臉等病征。 中醫治療下面有所介紹。中醫治療對濕疹有很好的效果,但用藥時間較長,三周左右。中藥中一般會有的藥物是防風,澤瀉,半夏,地膚子,蒼術,當歸,生地,蟬蛻,苦參,荊芥等中醫上說,祛風先理血,血行風自滅,所以治療濕疹是在消風散上相加減。 [編輯本段]分類 根據皮損特點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濕疹。三者並無明顯界限,可以相互轉變。 (1)急性濕疹: 自覺劇烈瘙癢,皮損多形性、紅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密集成片,易滲出,境界不清,周圍散在小丘疹、丘疱疹,常伴糜爛、結痂,如繼發感染,可出現膿包或濃痂。處理適當則炎症減輕,皮損可在2~3周後消退,但常反復發作並可轉為亞急性或慢性濕疹。 (2)亞急性濕疹: 急性濕疹炎症減輕後,仍有劇烈瘙癢,皮損以丘疹、結痂和鱗屑為主,可見少量丘疱疹,輕度糜爛。治療恰當數周內可痊愈,處理不當,則可急性發作或轉為慢性濕疹。 (3)慢性濕疹: 常因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不愈二轉為慢性濕疹;亦可開始不明顯,因經常搔抓、摩擦或其他刺激,以致發病開始時即為慢性濕疹。其表現為患處皮膚浸潤肥厚,表面粗糙,呈暗紅色或伴色素沉著,皮損多為局限性斑塊,常見於手足、小腿、肘窩、乳房、外陰、肛門等處,邊緣清楚。病程慢性,可長達數月或數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發作。 濕疹怎麼治療,治療濕疹最好的方法?一般濕疹的治療:目前西醫對濕疹尚無特效療法,多采用對症治療。以內服抗組胺藥物治療為多,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撲爾敏、賽庚啶等,既可單用或聯用,還可與鎮靜藥、維生素c等合用。外用藥劑型依據臨床皮損表現而定,如紅腫明顯,滲出多者應選溶液冷濕敷,紅斑、丘疹時可用洗劑、乳劑、泥膏、油劑等;呈水疱、糜爛者需用油劑;表現為鱗屑、結痂者用軟膏;若苔藓樣變者多擇泥膏、軟膏、乳劑、塗膜劑、酊劑及硬膏等。 濕疹是一種容易反復發作的疾病,一旦身體接觸過敏物質,或者有某些誘因都有可能導致濕疹的發作,所以濕疹患者在選擇藥物上一定要謹慎。不要使用激素類的藥物,因為激素會導致病情加重,還會引起別的皮炎。 [編輯本段]治療濕疹第一步: 1、尋找病因,隔絕致敏源,避免再接觸,禁食酒類及易過敏、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過度緊張,注意皮膚衛生,不用熱水燙洗皮膚,不外用刺激性止癢藥。積極治療全身性疾患。 2、全身治療:西藥以止癢抗過敏為主,可選用抗組胺類藥物,鈣劑。中藥以清熱利濕,疏風清熱、養血疏風潤燥為主。 3:使用純中藥的立濕寧治療,清熱利濕涼血,適用於濕疹的各種類型,尤其是針對慢性濕疹及陰囊濕疹療效很好,20天是一療程,每天3次局部塗擦,若病史較長,建議患者可以搭配口服中藥進行內服調理,可以選擇皮膚病血毒丸、龍膽瀉肝丸,苦參丸等。 辨別濕疹 中醫在臨床上將濕疹分:濕熱症,血虛風燥症。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 慢性濕疹患者要注意“脾虛夾濕” 偏濕者皮膚的水泡較多,搔後泡破滲出黏體,患者會有疲倦、胃口欠佳等症狀,中醫以除濕止癢湯治療。 慢性濕疹患者要注意“脾虛夾濕”的問題,病情日久,患者皮膚會呈現暗淡不紅、滲液少、有淡黃色的脫屑或結痂的斑片,臉色也較蒼白,胃口不好、腹脹、排便稀軟,中醫多采用除濕胃苓湯治療。 此外,也有部分慢性濕疹患者屬於“血燥”型,皮膚會變得粗糙、肥厚,表面有抓痕、血痂,膚色暗淡甚至有色素沉澱。 中醫建議,濕疹患者應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與油炸的食品,飲食應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榴蓮、芒果、龍眼、荔枝等屬熱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患者可多吃綠豆、冬瓜、蓮子、苦瓜等清熱利濕食品。 疱疹樣濕疹的病理疹斷 疱疹樣濕疹(eczemaherpeticum)於1845年由kaposi提出,又稱kaposi水痘樣疹,種痘性濕疹及柯薩奇濕疹等名稱。 【診斷】 1.診斷根據有單純疱疹接觸史和臨床特點,在原有濕疹皮膚上出現多個臍窩狀水疱和膿疱、伴全身症狀即可診斷。 2.鑒別診斷 (1)牛痘性濕疹本病有種痘史,組織病理檢查:基底層細胞原漿內有牛痘病毒包涵體。 (2)水痘發疹前全身症狀輕微,無原發濕疹等皮疹。 (3)天花有傳染流行病史,無原發濕疹病史,全身症狀重,有密集的臍窩狀膿疱。 (4)膿疱病膿疱表淺,易破形成蜜黃色膿痂,膿疱不呈臍窩狀,無全身症狀。 【治療措施】 1.有濕疹、異位性皮炎等皮膚病患兒,應避免接觸單純疱疹病人。 2.發病後及時隔離,臥床休息、多飲水,多吃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加強護理。 3.全身及局部治療可與單純疱疹治療相同。對嚴重患者,可肌注丙種球蛋白,每次3~6ml,每日或隔日1次。 【病因學】 由單純疱疹病毒或牛痘病毒引起在患有濕疹、異位性皮炎及膿疱病的嬰幼兒突然發病。從細胞塗片可見單純疱疹病毒引起的病毒包涵體在細胞核內,牛痘病毒引起的在細胞漿內。 【臨床表現】 多發生於5歲以內的兒童,亦可見於成人,感染單純疱疹病毒後,約經5~9天潛伏期,突然高熱(39~40℃)、全身不適、惡心、嘔吐及嗜睡等中毒症狀。皮疹開始於面部、頸、上肢及軀干等原有皮膚病部位,也可以發生在正常皮膚上。下肢少見。皮疹特點:原有皮疹加重,突然出現許多密集的水疱,迅速變為膿疱、疱頂有臍窩、基底明顯紅腫。有時皮疹融合成片狀,經過1~2周後皮疹干燥結痂,遺留色素沉著及淺表性疤痕。附近淋巴結腫大。可並發咽炎、扁桃體炎、鼻炎、中耳炎、結膜炎、角膜炎或角膜潰瘍、肺炎及腦炎等。 [編輯本段]濕疹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理 濕疹的發病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所致。 (一)遺傳因素 某些類型的濕疹與遺傳有密切的關系。 (二)環境因素 很多研究證實環境因素是濕疹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環境包括群體環境與個體環境,人類的群體環境致病因素是指室外大范圍的空氣、水、土壤、放射源、大面積的致敏花粉植被、大面積的氣傳致敏菌源等。個體小環境是指個體的生活環境,由於人們的生活約2/3的時間在室內,因此,個體小環境對濕疹的影響更加密切。環境因素的影響主要是指日益增多和復雜的環境性變應原,包括: 1、人造織物、人造革品、與衣著有關的印染劑漂白劑、光亮劑、防蛀劑、防霉劑、堅挺劑等現代衣著的環境性變應原。 2、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反季食品,用於食品生產的化肥、農藥、人工飼料、飼料添加劑,用於食品加工的防腐劑、礦氧化劑、香料、色素、催熟劑、增稠劑等,現代飲食環境性變應原。 3、人造建築構件、化學塗料、塑料制品、橡膠制品、人造纖維、膠合劑、防水劑、家用及辦公室電子器材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居室清潔劑、殺蟲劑的功能現代居住中的環境變應原。 4、化學燃料燃燒所產生的氣體,制造汽車,舟船,飛機的材料,道路的瀝青路面,馬路旁綠化植物的花粉等現代交通的環境性變應原。 5、洗滌劑工廠中制造洗滌劑所有的酶制劑,塑料工廠的甲苯二異氰酸酯,橡膠工廠的乳膠,制藥廠的抗生素及其他化學原料等現代職業的環境變應原。 6、某些現代生活方式有關的環境性變應原,如使用化妝品及貓、鹦鹉等。當人體長期生活在這種不良環境因素影響之下時,可導致免疫功能失調,最終造成對環境的變態反應,從而引起濕疹。 (三)感染因素 某些濕疹與微生物的感染有關。這些微生物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馬拉色菌、氣源性真菌如交鏈孢霉、分枝孢霉、點青霉、煙曲霉、鐮刀霉、產黃青霉、黑曲霉及黑根霉等。其依據主要有三個方面: 1、某些濕疹患者的皮損微生物檢出率較高。 2、皮膚微生物對某些濕疹有致病作用。國內有學者報道在非特應性濕疹皮炎患者皮損中總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檢出率為31.6%,總的細菌檢出率為70.6%,在金黃色葡萄球以外的細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占62.7%,溶血型鏈球菌占1.7%,其他球菌占19.6%,桿菌占5.1%。在臨床上無可疑細菌感染的濕疹患者中,急性濕疹皮炎患者皮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總細菌陽性率最高,分別為46.1%,76.9%;均高於慢性濕疹及亞急性濕疹皮炎患者。盤狀濕疹患者皮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總細菌陽性最高,分別為52.9%,100%;均高於其他類型的濕疹。在脂溢性皮炎皮損中馬拉色菌檢出率為81.3%;花斑癬皮損中馬拉色菌檢出率為96.3%;濕疹皮炎皮損中馬拉色菌檢出率為59.7%;而急性濕疹皮損馬拉色菌檢出率為56.3%;手部濕疹皮損馬拉色菌檢出率為47.6%。某些皮膚微生物對濕疹有致病作用。fujisanva等用交鏈孢霉、雜色曲霉、枸橼青霉等氣源性真菌的浸出液抗原,在夏季復發或加重的濕疹皮炎患者進行斑貼試驗、皮內試驗及激發試驗。結果皮內試驗速發反應陽性率在濕疹樣皮炎、特應性皮炎患者均高於正常對照組,且以特應性皮炎患者最高,為68.2%,而皮內試驗遲發型反應(72小時觀察)陽性率在濕疹樣皮炎及特應性皮炎患者均高於正常對照組,以濕疹樣皮炎最高為40%。而斑貼試驗和激發試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