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濕疹的治療方法及飲食正文

濕疹的治療方法及飲食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驗也在一部分患者中獲陽性,結果說明,濕疹性皮炎與氣源性真菌有關,真菌局部接觸也可致皮炎,吸入真菌也可致皮炎的產生。
3、抗微生物治療對某些濕疹皮炎有效。有廣泛滲出皮損的特應性皮炎系統使用抗生素常能收到較好的療效,這是因為患處局部產生了細菌感染。現已明確,馬拉色菌與脂溢性皮炎有關;細菌感染,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與盤狀濕疹有關,感染皮炎是發生在原發皮膚感染灶周圍的濕疹樣損害,皮損常繼發於原發皮膚感染;皮膚癬菌疹患者有肯定的原發性皮膚癬菌感染,在新發皮損處查不到真菌,皮損隨原發皮膚皮膚癬菌感染灶的消退而消退。
(四)飲食因素
人類的食物品種極多,一般可分為植物類、動物類、礦物類,在近代的食物中還經常應用一些化學合成的食物如糖精、醋酸、枸橼酸(檸檬酸)、香精、合成染料等。這些食物可引起食物的變態反應,從而導致濕疹的產生,有文獻報道,在我國容易引起變態反應的食物主要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海產類食物,如蔥、蒜、洋蔥、羊肉等;具有特殊刺激性的食品,如辣椒、酒、芥末、胡椒、姜等;某些生吃的食品,如生蔥、生蒜、生西紅柿,生食的某些殼類果實,如杏仁、栗子、核桃以及某些水果,如桃、葡萄、荔枝、香蕉、菠蘿、桂圓、芒果、草莓等;某些富含細菌的食品,如死魚、死蝦、死螃蟹以及不新鮮的肉類,某些富含真菌的食品,如蘑菇、酒糟、米醋等;某些富含蛋白質而不易消化的食品,如蛤蚌類、鱿魚、烏賊等;種子類食品,如各種豆類、花生、芝麻等。這些食物除了引起食物變態反應外,近代食物生化研究發現,在香蕉的皮中可以分離出組胺物質,在香蕉、菠蘿、茄子、葡萄酒、酵母中含有很高的組胺成分,雞肝髒、牛肉、香腸內亦含有相當高的組胺,而導致濕疹的發生。
(五)藥物因素
藥物因素是某些濕疹,尤其是濕疹型藥疹的最主要的原因。一般來說任何藥物均有引起濕疹性藥疹的可能性,但常見者主要為:1、乙二胺類抗組胺劑如氨茶鹼、哌嗪;安息香酊吸入劑;普魯卡因、醋磺已脲;對氨基水楊酸;食物和藥物中偶氮染料;氯噻嗪、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水合氯醛、氯碘羟、碘化物及有機碘化物,x線造影劑;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巴龍霉素、硝酸甘油片、氨茶鹼栓劑和鹽酸乙二胺、氨基汞、秘魯香脂、苯左卡因和對氨基苯甲酸甘油、遮光劑、三氯叔丁醇、鹵化羟喹啉霜、碘、硫酸新霉素、硝酸甘油軟膏等。主要引起系統性接觸型藥物性皮炎。②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鎳、肝素及汞主要引起佛狒綜合征。③青霉素、甲基多巴、別嘌醇、吲哚美辛、磺胺、金制劑、喹寧、氯霉素、可樂定與平陽霉素等主要引起內源性接觸性濕疹。
濕疹型藥疹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濕疹型藥疹為後天獲得,雖然和過敏素質與遺傳有密切關系,但藥物過敏不能直接由親體遺傳;②濕疹型藥疹一般均發生於多次藥物接觸後,而絕少發生於首次接觸者;③濕疹型藥疹的首次發病均有潛伏期,一般至少經1周左右,而再次發病則無潛伏期,可以即刻發病;④濕疹型藥疹的激發劑量一般均較低,患者一旦致敏,則往往可由極少量的藥物接觸麗致發作;⑤濕疹型藥疹一般具有典型的症狀或體征;⑥濕疹型藥疹患者僅見於少數用藥患者。
(六)其他因素
濕疹的產生尚可由苦悶、疲勞、憂慮、緊張、情緒激動、失眠等神經精神因素及日光、紫外線、寒冷、潮濕、干燥、摩擦等氣候、物理因素所引起。此外慢性腸胃疾病、慢性酒精中毒、腸寄生蟲以及新陳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等因素皆是濕疹發生的原因。
[編輯本段]濕疹中藥治療
1.濕疹中藥方-胃經積熱
【濕疹症狀】初起丘疹色紅,灰白色鱗屑成斑,小者如豆,大者如錢,日久蔓延,擴大成片。毛發干枯,容易折斷,易於剝落,而不疼痛,瘙癢,稍數患者有輕微的紅腫,皮疹,膿瘡,結痂而稍有疼痛。病程纏綿。
【濕疹治法】養血熄風,殺蟲清熱
【濕疹方藥】荊芥10克,白藓皮15克,當歸10克,大黃10克,防風10克,百部10克,連翹10克
【用法】共炒研極細末,每次6克,飯後兩小時,滾水沖服,每日兩次。
【外洗法】用艾葉一把,加鴿糞一把熬水,溫洗禿瘡後,再用溫水淋洗一次,拭干。
【濕疹按語】本病由於胃經積熱,化風生蟲所致。故方中以荊芥、防風透散風熱於外;大黃蕩滌胃熱於下;連翹、百部、白藓皮洩熱殺蟲;當歸養血祛風。
2.濕疹中藥方-脾虛化熱
【濕疹症狀】皮膚濕疹,以四肢為多,開始散在全身,以後逐成片狀增多,瘙癢,搔破後流黃水,無發熱,飲食尚佳,睡眠不實,大小便正常,舌質正常,苔黃膩,脈陳弦細數。
【濕疹治法】養血清熱,祛風除濕
【濕疹方藥】歸尾5克,赤芍6克,干地黃9克,川弓5克,丹皮6克,何首烏9克,胡麻仁5克,黃柏6克,白蒺藜9克,苦參6克,蟬蛻3克,紅花3克,蛇蛻3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忌辛辣腥發之物
【濕疹按語】此型濕疹,以四肢為多,四肢為諸陽之本,脾主四末,並主肌肉,其病因由脾弱生濕,濕聚生熱,熱則生風,風濕博結,發於皮膚,四肢尤甚,所以治以養血,清熱、祛風、除濕之法。方中以歸尾、赤芍、黃柏清熱除濕止癢;白蒺藜、蟬蛻、蛇蛻等疏風止癢。
3.濕疹中藥方-血熱外感
【濕疹症狀】周身疹點細小堅硬為粟,質白根紅,瘙癢異常,抓破則有黃色水液浸淫蔓延,癢極則膚紅發熱,舌紅苔黃,脈滑數。
【濕疹治法】疏風祛濕,敗毒瀉火
【濕疹方藥】金銀花30克,土茯苓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白藓皮15克,野菊花10克,炒黃柏10克,炒黃苓10克,干生地10克,連翹10克,蟬蛻10克,荊芥3克
【用法】濃煎,分三次服。三劑為一個療程。瘡愈後則停服,未痊愈可續服三劑。如經數月或一年後再發時,可照方再服
【濕疹按語】方中以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清熱敗毒而消腫;生地、黃苓、黃柏、連翹清熱涼血瀉火,並能燥濕;土茯苓、白藓皮祛風除濕;蟬蛻、荊芥疏風散熱。
4.濕疹中藥方-風濕蘊毒
【濕疹症狀】皮損肥厚,粗糙,干燥,脫屑,皮紋增寬加深,色素沉著、苔藓樣明顯,瘙癢無度,色薄白苔少,脈細數。
【濕疹治法】熄風止癢,除濕解毒
【濕疹方藥】全蟲方全蟲(打)6克,皂刺12克,豬牙皂角6克,苦參6克,刺蒺藜15克,炒槐花15克,威靈仙12克,黃柏15克,白藓皮15克,川軍15克
【用法】久煎,一日一劑,每兩服。忌食辛辣
【濕疹按語】方中全蟲性辛、甘、平。有毒。入肝經,走而不守,能息內外表裡之風;皂刺幸散溫通,功能消腫托毒,治風殺蟲;豬牙皂角能通肺及大腸之氣,滌清胃腸積滯,消風止癢散毒。蓋“熱”性散,“毒”性聚,若欲祛其濕毒,非攻發內托幸揚不得消散,而全蟲、皂刺、豬牙皂角三者為伍,既能熄風止癢,又能托毒攻伐,對於頑固蘊久深在之濕毒作癢,用之最為相宜。白藓皮性寒善行,味苦性燥,清熱散風,燥濕止癢,協同苦參以助全蟲祛除表淺外風蘊濕而止癢;刺蒺藜辛苦溫,祛風“治諸粉病瘍”、“身體風癢”有較好的止癢作用;刺蒺藜協同祛風除濕通絡的威靈仙,能夠輔佐全蟲祛除深在之風毒蘊濕而治頑固性的瘙癢。另外脾胃氣滯則蘊濕,濕蘊日久則生毒,頑濕聚毒,客於皮膚則瘙癢無度,故方中佐以炒枳殼、黃柏、炒槐花,旨在行氣清腸胃之結熱,以期調理胃腸,清除濕熱蘊積之根源,標本兼顧,寓意較深。川軍能活血破瘀,少用則瀉下,多用反而厚腸胃,與諸藥相配合,不但止癢功效增強,而且可以促進肥厚皮損的消退。
濕熱型:
【證見】皮膚可見紅斑、腫脹、丘疹、水疱、膿疱、糜爛,滲液較多,浸淫成片,瘙癢較劇烈。可伴有發熱,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瀉,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佐以祛風。
【方藥】
1.主方萆薢滲濕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處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魚腥草各30克,牡丹皮、澤瀉、通草、防風、黃柏各12克,蟬蛻6克。水煎服,每日1劑。便秘者,加大黃12-15克(後下)。濕熱較盛者,加龍膽草、栀子各12克。劇癢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藥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風熱型:
【證見】皮膚見紅斑、丘疹、鱗屑、結痂,或有少量滲液。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佐以利濕。
 
濕疹治療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性皮膚病,以皮疹損害處具有滲出潮濕傾向而故名。該病病程遷延難愈、易復發。

【臨床表現】濕疹臨床症狀變化多端,根據發病過程中的皮損表現不同,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急性濕疹的損害多形性,初期為紅斑,自覺灼熱、瘙癢。繼之在紅斑上出現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疱,搔抓或摩擦之後,搔破而形成糜爛、滲液面。日久或治療後急性炎症減輕、皮損干燥、結痂、鱗屑,而進入亞急性期。慢性濕疹是由急性、亞急性反復發作不愈演變而來,或是開始時即呈現慢性炎症,常以局限於某一相同部位經久不愈為特點,表現為皮膚逐漸增厚,皮紋加深、浸潤,色素沉著等。主要自覺症狀是劇烈瘙癢。

濕疹雖有上述的共同臨床表現,但不同部位的濕疹,其皮損形態也有一定差異。如外耳道濕疹易伴發真菌感染,乳房濕疹常見於哺乳期婦女,常有皲裂而伴疼痛。肛門、陰囊濕疹常因搔抓、熱水皂洗而至急性腫脹或糜爛。小腿部濕疹常致潰爛,不易愈合等。除上述以外,在臨床上還有部分表現尋常的特殊型濕疹,如繼發於中耳炎、潰瘍、瘘管及褥瘡等細菌性化膿性皮膚病的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對自體內部皮膚組織所產生的物質過敏而引發的自體敏感性濕疹。嬰兒濕疹好發於滿月後嬰幼兒期,常對稱發生在手背、四肢伸側及臀部。皮損形狀似錢幣的錢幣狀濕疹。

【病因及發病機理】濕疹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相當復雜,涉及體內、外多種因素。是發生在皮膚的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本病常發生於具有過敏素質的個體。凡有此素質的人,對體內外各種致敏物質,如食物中蛋白質,尤其是魚、蝦、蛋類及牛乳,還有化學物品、植物、動物皮革及羽毛、腸道中寄生蟲,感染灶等的作用較正常人容易發生過敏反應。有的甚至連日光、風熱、寒冷等物理刺激皆可誘發濕疹。此外,濕疹的發生,有時還可能與神經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消化不良、腸道疾病、新陳代謝異常等有一定的關系,總而言之,濕疹的發病是諸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臨床上也可見到,堅持鍛煉身體或環境的改變,使濕疹病損減輕或自然消退。其易復發原因與患者敏感性增高及致敏物質的多源性密切相關。

中醫對本病的命名因部位不同而不同,如“浸淫瘡”相當於泛發性濕疹,“面游風”相當於面部濕疹,“旋耳瘡”相當於耳部濕疹,“乳頭風”相當於乳頭濕疹,“臍瘡”相當於臍部濕疹,“繡球風”、腎囊風”相多於陰囊濕疹,“四彎風”相當於肘窩與膝窩濕疹,“鵝掌風”相當於掌部濕疹,“濕臁瘡”相當於小腿濕疹,“肛門圈癬”相當於肛門濕疹。祖國醫學認為濕疹是由於禀性不耐,風熱內蘊,外感風邪,風濕熱邪相搏,浸淫肌膚而成。其中“濕”是主要因素。由於濕邪粘膩、重濁、易變,故病多遷延,形態不定。而慢性濕疹是由於營血不足、濕熱逗留,以致血虛傷陰,化燥生風,風燥濕熱郁結,肌膚失養所致。

【診斷與鑒別】主要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特點,診斷較容易。急性濕疹皮疹表現為多形性、對稱分布,傾向滲出;慢性型皮損呈苔藓樣變;亞急性損害介於上述兩者之間。自覺瘙癢劇烈;容易復發。對特殊型濕疹應注意其獨特臨床症狀,診斷也不困難。慢性濕疹需同神經性皮炎鑒別,神經性皮炎先有瘙癢後發皮疹。苔藓樣變明顯,皮損干燥、一般無滲出、無色素沉著。好發於頸項、骶部及四肢伸側。可耐受多種藥物及理化等刺激。

【一般治療】目前西醫對濕疹尚無特效療法,多采用對症治療。以內服抗組胺藥物治療為多,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撲爾敏、賽庚啶等,既可單用或聯用,還可與鎮靜藥、維生素c等合用。外用藥劑型依據臨床皮損表現而定,如紅腫明顯,滲出多者應選溶液冷濕敷,紅斑、丘疹時可用洗劑、乳劑、泥膏、油劑等;呈水疱、糜爛者需用油劑;表現為鱗屑、結痂者用軟膏;若苔藓樣變者多擇泥膏、軟

 << 上一页  [11] [12] [13] 下一页

怎麼炒柿子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