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濕疹的治療方法及飲食正文

濕疹的治療方法及飲食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濕熱型:
【證見】皮膚可見紅斑、腫脹、丘疹、水疱、膿疱、糜爛,滲液較多,浸淫成片,瘙癢較劇烈。可伴有發熱,疲乏倦怠,或有腹痛,便秘或腹瀉,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佐以祛風。
【方藥】
1.主方萆薢滲濕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處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魚腥草各30克,牡丹皮、澤瀉、通草、防風、黃柏各12克,蟬蛻6克。水煎服,每日1劑。便秘者,加大黃12-15克(後下)。濕熱較盛者,加龍膽草、栀子各12克。劇癢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藥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風熱型:
【證見】皮膚見紅斑、丘疹、鱗屑、結痂,或有少量滲液。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佐以利濕。
【方藥】
1.主方消風散(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處方:荊芥、防風、牛蒡子、苦參各12克,蟬蛻9克,生地黃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魚腥草30克,金銀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瘙癢較劇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滲液偏多者,加土茯苓30克、木通12克。
2.中成藥
(1)銀翹解毒顆粒(根據銀翹散原方配制成的沖劑),口服,每次1-2包,每日2~3次,溫開水溶解後服。
(2)防風通聖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血虛風燥型【證見】患部皮膚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藓樣變,色素沉著,脫屑,或見頭暈乏力,腰酸肢軟。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或濡細。
【治法】養血祛風。
【方藥】
1.主方當歸飲子(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當歸、防風各12克,川芎、荊芥各9克,白芍、何首烏、丹參、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黃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l劑。
瘙癢難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蛎各30克(先煎),夜交籐、酸棗仁各15克。某一階段見糜爛、滲液者,加萆薢15克、土茯苓30克、澤瀉12克。
2.單方驗方:千斤首烏湯(吳光榮診所《外科學》)
處方:千斤拔30克,何首烏15克,烏豆衣12克,當歸、蟬蛻、苦參、白鮮皮各9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l劑。
[編輯本段]濕疹症狀
醫學臨床上診斷濕疹,濕疹症狀可分為如下幾種:
(1)嬰兒濕疹:嬰兒濕疹中醫稱奶癬。通常在生後第二或第三個月開始發生。好發於顏面及皮膚皺褶部,也可累及全身。一般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輕至痊愈。但也有少數病例繼續發展至兒童期甚至成人期。
1.滲出型濕疹:常見於肥胖型嬰兒,初起於兩頰,發生紅斑、丘疹、丘疱疹,常因劇癢搔抓而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嚴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甚至全身。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疱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熱。
2.干燥型濕疹:多見於瘦弱的嬰兒。好發於頭皮、眉間等部位,表現為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出。呈慢性時也可輕度浸潤肥厚,有皲裂、抓痕或結血痂。常因陣發性劇烈瘙癢而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
(2)兒童濕疹:是一種兒童過敏性皮膚病。兒童皮膚發育尚不健全,最外層表皮的角質層很薄,毛細血管網豐富,內皮含水及氯化物比較豐富,故容易發生過敏濕疹反應。
(3)乳房濕疹:多見於哺乳婦女,乳暈濕潤、糜爛、結痂,時間稍久可增厚,發生皲裂,喂奶時疼痛。長期不愈。皮下有硬結者,應考慮並發濕疹樣癌的可能。所以,對乳房濕疹應提高警惕,及時檢查。
(4)陰囊濕疹:急性者有腫脹、流水、結痂。慢性者則增厚、苔癬化,甚癢並易復發。常與局部多汗,外陰刺激、神經內分泌障礙、慢性前列腺炎等有關。
(5)女陰濕疹:多見大小陰唇及附近皮膚紅腫、糜爛及慢性增厚,甚癢。常與霉菌性陰道炎、白帶增多及內分泌紊亂有關。
(6)肛門濕疹:肛門周圍濕疹急性期紅腫、糜爛,慢性期呈浸潤、肥厚,甚至發生皲裂。奇癢且痛,特別是在便後更加明顯。由於經常搔抓,皮膚可變厚或變薄,萎縮發亮。兒童肛門濕疹多與蛲蟲有關,成人多與痔瘡、多汗有關。
(7)手部濕疹:發生於手掌部易浸潤增厚,過度角化形成皲裂。手指端濕疹常反復發生水疱、結痂、增厚、脫屑,累及甲床部可影響指甲發育,致使甲板粗糙,凹陷不平。接觸水、肥皂、洗衣粉等常使濕疹加重。
(8)腿部腳部濕疹:好發胫前及踝部,常由於下肢靜脈曲張或外傷引起。結癡、增厚、苔藓化,也可呈糜爛、流水,易繼發感染或形成潰瘍,頑固難治。
(9)皲裂性濕疹:與過敏有關,由日常生活中接觸清潔劑、肥皂、染料、油漆及日光等刺激物所致。在疾病過程中,精神創傷、內分泌失調等因素均可加重病情。

濕疹5大症狀特點

1.瘙癢性:其特點是持續性瘙癢,依靠分散注意力也無法解決,安靜下來時,瘙癢會加劇,形成陣發性加劇、持續性瘙癢的狀態。
2.多形性:濕疹表現出的皮疹是多形態的,可分為原發疹與繼發疹。原發疹中有丘疹、水泡等,繼發疹中有糜爛、滲出等,病人通常同時發生原發疹與繼發疹。
3.遷延性:濕疹容易反復發作,從一部位遷延到另一部位,而且症狀不易消除。如果濕疹在急性期治療不當,會轉為慢性濕疹,此時若處理不當,又會導致其急性發作。
4.泛發性:濕疹可以發生於全身任一部位。
5.滲出性:濕疹,顧名思義,會有滲出液,否則,不流水不易診斷為濕疹。另外,當濕疹處於慢性期時,皮疹部位可能表現得比較干燥,但在急性發作的過程中,仍會有滲出液。
在各種濕疹中,女性最常患的是手部濕疹和乳房濕疹。
[編輯本段]濕疹的診斷
診斷濕疹主要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特點,診斷較容易。急性濕疹皮疹表現為多形性、對稱分布,傾向滲出;慢性型皮損呈苔藓樣變;亞急性損害介於上述兩者之間。自覺瘙癢劇烈;容易復發。對特殊型濕疹應注意其獨特臨床症狀,診斷也不困難。慢性濕疹需同神經性皮炎鑒別,神經性皮炎先有瘙癢後發皮疹。苔藓樣變明顯,皮損干燥、一般無滲出、無色素沉著。好發於頸項、骶部及四肢伸側。可耐受多種藥物及理化等刺激。
[編輯本段]傳統治療濕疹的奇方
1:藥酒療法
處方:豆薯子(又稱地瓜子、土瓜)100克,75%酒精500毫升。
用法:藥炒黃、研碎,放酒精中浸泡48小時候,濕敷患處。日2次,每次20分鐘。本品有毒,不可內服。
療效:用藥1-3周,治愈率達100%
2:非藥物療法
品名:馬鈴薯100克
用法:洗淨,去皮,磨成泥狀,貼敷患處0.5厘米厚,紗布包扎,日換3次。
療效:敷藥7天,治愈率達100%。對滲透性濕疹效果尤佳。
█治療濕疹效方九則
1.青黛、滑石粉、賞柏各15克,冰片9克。共研細末,用麻油調糊狀,外塗患處,1日3次。治療急性濕疹有良效。
2.枯礬10克,爐甘石30克,冰片6克,苦參15克,共研細末備用,外敷患處,1日2次,治療陰囊濕疹有良效。
3.蒲黃研末,將粉直接撒在濕疹處,外用紗布包扎,1日1次。
5.滑石、爐甘石各50克。冰片10克,艾葉15克。共研末,裝入廣口瓶內備用,撒在濕疹上,外用消毒紗布包扎。
6.苦參研末,紫皮大蒜掐爛成泥外敷患處,1日3次。冶慢性濕疹效佳。
7.茄子1個,雄黃、枯礬各15克,先將茄子挖一個小孔,將上藥灌入孔內後封口,用草木灰火烤,將茄子烤軟,枯礬、雄黃滲透到茄肉內,再將茄子放患處輕輕磨擦5~10分鐘。一般邊擦邊止癢,治急性濕疹有良效。
█穴位注射(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足三裡、曲池;2、長強。
(二).治法
藥液:第一組穴用維生素b12(0.1毫克)注射液;第二組穴用非那根(12.5毫克)加維生素b1(50毫克),主要用於陰囊濕疹。
以5號齒科針頭,刺入穴位得氣後。第一組穴每穴注射入藥液1毫針,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第二組穴,將藥液全部注入長強穴,3日1次,2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述第一組穴治療50例頑固性濕疹,結果顯效以上占84%,總有效率達96%[2];第二組穴治療頑固性陰囊濕疹35例,結果治愈26例,有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1.4%[3]。一般而言,以病程短者效果佳[3]。
○體針
(一)取穴
主穴:濕疹點。
(二)治法
先找尋濕疹點,令患者背向光亮處,在背部仔細尋找出低於皮膚,灰色發亮,針頭大,散在的小點,此即濕疹點。找到後,用左手拇、食、中指捏提皮膚,右手持一寸長的毫針,直刺該點,進針七、八分,小兒可淺刺,進針後提插二、三下,快速出針不留針,每次可針10~15個濕疹點。每日或隔日1次。另可配合服用維生素c200毫克,異丙嗪50毫克,強的松10毫克(小兒酌減),每日3次。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76例,治愈433例,治愈率達90.9%[4]。
○電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皮損區(下同)。
(二)治法
以酒精消毒皮損區後,毫針由皮損邊緣刺入皮下組織,針的方向與皮面平行,針刺數目按每塊皮損大小不同,用2~6根不等。然後接通電針儀,用疏密波,頻率20次/分,強度可逐漸增大,至病人感覺適度為止。每次電針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慢性濕疹26例(內包括神經性皮炎患者),治愈8例,顯效14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達100%[5]。
█穴位注射(之二)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曲池、足三裡、肺俞、三陰交、血海;2、箕門。
(二)治法
第1組穴用於治療全身性濕疹,每次選2穴,交替按順序輪用。用10毫升注射器,先抽2.5%拘橼酸鈉注射液0.6毫升,再抽患者自身靜脈血液6毫升,立即搖勻,得氣後注入所選穴位。每周1次為一療程。第2組穴用治陰囊濕疹,雙箕門穴交替選用,以當歸注射液於得氣後注入,注畢艾灸15分鐘。每日1~2次,2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全身性濕疹46例,痊愈40例,有效4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5.7%[6];陰囊濕疹42例,有效24例,好轉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8.1%[7]。
○耳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肺;2、對耳輪(耳廓區域)。
配穴:神門、內分泌、交感。
(二)治法
第1組穴和配穴用毫針刺法,每次取1~3穴。先將浸濕3%硫酸鋅的襯墊緊貼於皮上,依次接電極板,蓋以塑料布並用膠布固定。術者將毫針刺入耳穴,接通直流電針儀,負極接耳針,正極接極板;治療15分鐘後,交換極性,再治療5分鐘,日1次,6次為一療程。第2組用刺血法,雙側均取,用左手固定施治之耳廓,使對耳輪部充分暴露,用右手持鋼筆式緊握{10}針(或三稜針)針柄,按對耳輪弧形切線的垂直方向,用針頭於對耳輪輕輕劃割,長度小於5毫米,劃痕間距2毫米,使之微微出血,再用消毒棉覆蓋創面,約3~4小時後去掉,血痂待其自然脫落。
(三)療效評價
以第1組治65例,痊愈45例,顯效9例,有效13例,無效4例,有效率93.8%[8];第2組治療12例,全部治愈,痊愈率達100%[9]。
○刺血
(一)取穴
主穴:肺俞、委陽。
(二)治法
令患者取俯臥位,暴露後背上部和雙腿。先以三稜針點剌肺俞,然後擠壓穴區出血,即在其上拔罐。之後,再點剌委陽出血加罐。每穴留罐10~15分鐘。隔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手部頑固性濕疹38例,痊愈26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7%[10]。
○皮膚針
(一)取穴
主穴:大椎、膀胱經線(大杼至白環俞段)。
配穴:血海、風市、阿是穴。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酌加,慢性患者應加阿是穴。令患者取俯臥位或端坐位,以皮膚針自上而下彈剌,重點為背腰段,叩剌強度中等,至皮膚潮紅為度。穴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怎麼炒柿子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