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還是澱粉什麼的? 豆腐的主要成分是大豆蛋白與油脂及碳水化合物。豆腐,它是中國的特產,發明自漢代。元代時磨豆腐就很盛行了。好端端的黃豆為什麼非要磨成豆腐?現在知道,黃豆如果炒、煮、爆後食用,人體對它所含營養的吸收率只有50%左右。因為黃豆裡有一層薄而結實的細胞膜,包著它所含的營養物質,這就妨礙了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黃豆裡還有一種胰蛋白酶抑制素,由於它沒有被破壞,就會抑制人體胰蛋白酶的活性,影響胰蛋白酶發揮消化作用。這就是有些人過多地吃了炒、煮、爆的黃豆後感到肚脹或者消化不良的原因。把黃豆做成豆腐,它的細胞膜被破壞,裡面的營養物質就能順利地被人體吸收,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也被破壞了,因而人體的胰蛋白酶不會被抑制,就能很好地發揮消化作用。由此可見,把黃豆做成豆腐並不是多此一舉,而是大大提高了黃豆的營養價值(並破壞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對人是極有益處的。豆腐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據報導,120克豆腐中所含的蛋白質,相當於一個雞蛋所含的蛋白質。豆腐也可與營養豐富的羊肉媲美,每100克豆腐裡所含的蛋白質比同量羊肉所含的蛋白質要多2.2克。可見古人把豆腐叫作"小宰羊"是有道理的。眾所周知,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物質。蛋白質是由二十余種不同的氨基酸組成的,其中有些品種是人體自身無法合成的,例如苯丙胺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賴氨酸、色氨酸、蘇氨酸等,要從食物中攝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必需氨基酸"。妙就妙在豆腐裡含有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這些"必需氨基酸",而且還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這對於有心血管疾病患的人來說真是求之不得的好食物。豆腐中還含有糖類、脂肪、礦物質和維生素。人們把豆腐叫做"植物肉"是有道理的。豆腐,自古以來就和醫藥聯系在一起。據《延壽書》記載"休息久痢,白豆腐醋煎食之即愈。杖瘡青腫,豆腐切片貼之,頻易。一法以燒酒煮貼之,色紅即易,不紅乃已。"華佗就用豆腐切片外敷治療杖瘡青腫,療效甚佳。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編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就有許多關於豆腐治療疾病的記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豆腐清熱,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豆腐、豆腐皮、豆腐漿、豆腐渣、豆腐泔水等均可入藥。據報導,用豆腐、杏仁、麻黃煎服可治療支氣管哮喘受涼發作;豆腐炖鮮鯉魚可用豆腐皮間接地放在火上烤至焦黃,研成細末並以香油調和之後敷患處,用豆漿沖雞蛋,加白糖服,可以寧嗽補血。在熱豆漿裡加松香末,搗勻外敷,可治腳氣感染。豆腐渣炒焦研細加紅糖可治便血。豆腐泔水對通便、祛痰和治療多發性疖腫,都有一定的效果。還有人用豆腐和鲫魚煮湯飲,用於麻疹出劑時清熱;將豆漿熬干與生地黃共研細末,以米湯送服來治療孕婦尿血。用鮮豆腐渣隔水蒸熱,取出後立即加桐油拌勻,熱敷患處,用以治療體表慢性潰瘍。 自古以來,國人一直為豆腐的發明而自豪。誰不知道,南豆腐用石膏,北豆腐用鹵水,做豆腐還相當要經驗呢。上等的豆腐,清淡微苦,豆香濃郁,軟而不散,營養豐富。誰要說豆腐不是中國的技術,豆腐不是中國的最好,老百姓肯定跟他急。可惜時至今日,這自豪卻餒了三分——豆腐雖然還叫做豆腐,包裝上卻帶了不少外文符號,連名字也慢慢變得奇怪了。傳說唐代鑒真大師東渡之時,把制作豆腐的方法帶到日本,並從此在東瀛流傳開來,奉為珍寶,大力推崇,深入研究,並將它推廣到世界各地。英語的豆腐一詞,就是從日語的發音“tofu”音譯而來。十年之前,在“東方國際研討會”上,一位日本人洋洋自得地宣稱:“豆腐,起源於中國,發展於日本,完善於我公司的豆腐產品!”沒錯。千年過去,中國的豆腐,和鑒真時代差異不大;而在國外,卻是新品迭出。為了“接近”國際水平,為了表現出產品更新換代的技術含量,如今的豆制品企業紛紛引入日本和台灣的技術,超市中的豆腐也紛紛換成了“木棉豆腐”、“絹豆腐”、“內酯豆腐”等等來自東瀛的新鮮名稱。一時間,愛趕時髦的國人也紛紛轉向這些產品,傳統豆腐一時間看起來很土氣,很低檔。這些新產品的奧妙之一,就是拋棄了老一代的鹵水和石膏,改用葡萄糖酸內酯做為凝固劑,添加海藻糖和植物膠之類物質保水。出品率是高了,質地是細膩了,口感是水嫩了,苦味是沒有了,但是,這些“洋風”產品,真的比楊白勞們制作的豆腐營養更好嗎?豆腐的營養成分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先說說我們從豆腐裡面想獲得什麼養分。豆腐的主要優勢,一是提供植物性蛋白質,二是提供大量的鈣。用大豆蛋白部分替代魚肉類,對控制慢性疾病有利;而不喜歡奶制品的人,用豆腐替代奶酪和牛奶,可以供應足夠的鈣。而且與奶酪相比,豆腐當中鎂鈣比較高,成酸性較低,非常有利於骨骼的健康。分析數據表明,100克南豆腐可以提供116毫克鈣,36毫克鎂,6.2克蛋白質;100克北豆腐可以提供138毫克鈣,63毫克鎂,12.2克蛋白質。所以,只要吃200克北豆腐,就可以滿足一日鈣需要量的三分之一,比喝半斤奶還要多。對於膳食鈣攝入量偏低的國人,這顯然是非常健康的事情。可是,如果把這些豆腐換成內酯豆腐,會不會有同樣的健康作用呢?看看數據就明白了。100克內酯豆腐含鈣17毫克,鎂24毫克,蛋白質5.0克。為何其中的礦物質含量比北豆腐低得多?很簡單,因為珍貴的鈣和鎂主要來自於石膏(硫酸鈣)和鹵水(氯化鈣和氯化鎂),而如今使用的葡萄糖酸內酯凝固劑既不含鈣也不含鎂,用它來做為凝固劑,一點也不會增加鈣和鎂的含量,全靠豆漿本身那一點。盡管鹵水豆腐通常有點苦味,但這正是鎂元素所帶來的,也就是說,產品的鎂鈣比更高一些。許多人都知道,鎂是對心血管健康十分有益的一種元素,能幫助降低血壓,降低動脈血管的緊張度,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還具有強健骨骼和牙齒的作用。南豆腐?北豆腐?日本豆腐?可見,要想達到補鈣健身的目標,還是選擇傳統制作的豆腐更為明智,而用鹵水點的北豆腐尤其理想。那些質地特別嫩的產品,往往添加了更多的保水成分,其中水分含量過高,營養成分當然就會變得更“稀”,失去了吃豆腐的部分意義。至於“日本豆腐”之類,純屬雞蛋為主料制成,和豆腐沒什麼相干,當然更不會含有多少寶貴的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