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中毒表現有哪些? 毒蘑菇大都長得形狀怪異,色彩鮮艷,但也有毒蘑只有專家才辨別得出。為安全起見,最好只采食那些常見的可食用的蘑菇。 毒磨菇用銀針是測不出來的,想要知道磨菇是否有毒,我這邊有個高招,把磨菇放水裡面煮同時放生姜,要是姜變成黑色就是說那個磨菇有毒,不變色沒有毒。 1.生長地帶。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栎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骯髒地帶。 2.顏色。有毒蘑菇菌面顏色鮮艷,有紅、綠、墨黑、青紫等顏色,特別是紫色的往往有劇毒,采摘後易變色。 3.形狀。無毒蘑菇的菌蓋較平,傘面平滑,菌面上無輪,下部無菌托,有毒的菌蓋中央呈凸狀,形狀怪異,菌面厚實板硬,菌柄上有菌環,菌柄細長或粗長,易折斷。 4.分泌物。將采摘的新鮮野蘑菇撕斷菌柄,無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濃,呈赤褐色,撕斷後在空氣中易變色。 5.氣味。無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異味,如辛辣、酸澀、惡腥等味。 6.測試。在采摘野蘑菇時,可用蔥在蘑菇蓋上擦一下,如果蔥變成青褐色,證明有毒,反之不變色則無毒。 7.煮試。在煮野蘑菇時,放幾根燈心草、些許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燈心草變成青綠色或紫綠色則有毒,變黃者無毒;大蒜或大米變色有毒,沒變色仍保持本色則無毒。 8.化學鑒別。取采集或買回來的可疑蘑菇,將其汁液取出,用紙浸濕後,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鹽酸或白醋,若紙變成紅色或藍色的則有毒。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野生毒蘑菇一般有這些特征:色澤鮮艷度高,傘形蘑菇表面呈魚鱗狀,菇柄上有環狀突起物,菇柄底部有不規則突起物,野生蘑菇采下或受損,其受損部會流出乳汁。 中國的毒蘑菇(毒菌)種類多,分布廣泛,資源豐富。在廣大山區農村和鄉鎮,誤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較普遍,幾乎每年都有嚴重中毒致死的報告。曾經被作為多發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因此,長期以來鑒別毒蘑菇是人們十分關心的事。有關方面曾做了大量的科普知識宣傳工作,但誤食中毒者仍屢有發生。因為鑒別毒菌並不容易,所以唯一的辦法,在野外最好不要輕易嘗試不認識的蘑菇,同時不偏聽偏信。必須在分辨清楚或請教有實踐經驗者之後,證明確實無毒時方可食用。如果吃了蘑菇發生了身體不舒服的感覺,應該及時到醫院診治,千萬不可大意。 分辨部分毒蘑菇的方法:菌柄上同時有菌環和菌托,菌褶剖面為逆兩側形的蘑菇有毒。不要信顏色鮮艷的都是有毒的這種說法,這是不科學的。 我們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種類型: (1)胃腸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狀是強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毒粉褶菌、臭黃菇和毛頭乳菇,黃粘蓋牛肝菌和粉紅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類型中毒,已知有80余種。 (2)神經精神型:已知有60余種。中毒症狀是精神興奮,精神錯亂或精神抑制等神經性症狀。如毒蠅鵝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後可引起幻覺反應。 (3)溶血型:主要症狀是在1-2天內發生溶血性貧血,症狀是突然寒戰,發熱,腹疼頭疼,腰背肢體疼,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全身虛弱無力,煩躁不安和氣促。此類中毒症狀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4)肝髒損害型:引起這類中毒有關的種約20余種。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傘肽的種類外,如環柄菇屬的某些種。 (5)呼吸與循環衰竭型:引起這種類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亞稀褶黑菇。死亡率較高。 (6)光過敏性皮炎型:我國目前發現引起此類症狀的是葉狀耳盤菌。 值得提及的是,在現代高科技發展中,人們發現鵝膏菌毒肽對真核生物細胞的rna聚合酶ⅱ具有專一性抑制作用,而鬼筆毒肽對肌動蛋白具有束縛作用。它們被用於現代生命科學的研究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野生毒蘑菇一般有這些特征:色澤鮮艷度高,傘形蘑菇表面呈魚鱗狀,菇柄上有環狀突起物,菇柄底部有不規則突起物,野生蘑菇采下或受損,其受損部會流出乳汁。1、胃腸毒型中毒臨床表現為:劇烈腹瀉,水樣便、陣發性腹痛,一般體溫不升高,經適當對症處理可迅速恢復,一般無死亡發生。 2、神經精神毒型中毒臨床表現為:精神興奮、精神錯亂,精神抑制及幻覺。一般來說,中毒症狀出現較早,潛伏期0.5~4小時。各型雖有其表現的特點,但引起此型中毒的野生毒蘑菇常含有多種有毒成分,故不一定出現典型的野生毒蘑菇鹼中毒症狀。如有時瞳孔可能散大,也可出現心動過速、興奮狂躁、痙攣、昏迷等,所以應特別注意。中樞神經系統受害病人可出現谵語、煩躁不安、幻覺呼吸抑制,昏迷而死亡。但一般病程較短(1~2天),死亡率較低。 3、溶血型毒型中毒臨床表現為:潛伏期6~12小時,以消化系統症狀為主,開始為嘔吐和腹瀉,1~2天後出現頭痛,無力和痙攣,嚴重的有肝、腎區疼痛,以後出現急性溶血。 4、原漿毒型中毒臨床表現為:潛伏期一般較長,中毒嚴重,病死率高,是該型的特點。臨床症狀,一般可分為:潛伏期、胃腸炎期、假愈期、內髒損害期、精神症狀期和恢復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