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益陰,健脾利濕,除熱解毒。 [參考]所含大豆黃酮甙水解後得到大豆黃酮,後者對小鼠離體小腸有解痙作用。其余見黃豆。 [用途]用於腎虛陰虧,消渴多飲,小便頻數;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視物昏暗,或須發早白;腳氣水腫,或濕痺拘攣、腰痛;腹中攣急作痛或瀉痢腹痛;服熱藥不適。 [用法]煎湯,酒浸,作丸、散,或煮食。 [注意]本品過食不易消化。 [附方] 1,消渴救治丸:黑豆(炒香)、天花粉各等分。研為細末,面糊為丸。每次15g,每日2次。臨用時,另用黑豆15g,煎湯送服。 源於《普濟方》(名為救治丸)。本方取黑豆補腎養陰,天花粉為中醫治療消渴的要藥。原方用以“治腎虛消渴難治者”。 2,膽黑豆:黑豆適量,放入牛膽中(浸漬),以滿為度,懸掛陰干,取豆吞服至盡。每次5~10g,溫開水送下。 源於《後肘方》。牛膽汁味苦、大寒,能清熱消渴。黑豆以膽汁浸漬後,兼有其作用。用於消渴,陰虛火盛,煩渴多飲,大便干結。 《眼科龍木論》治汗虛目暗,迎風下淚,其法亦同。但每夜只取3~17粒吞服,謂“久久目明”。 3,豆淋酒:黑豆250g,炒熟,趁熱用黃酒500g浸泡數日,每次服一或半酒杯。 源於《千金要方》、《本草衍義》。本方取黑豆補益腎陰以制亢盛之陽,趁熱以黃酒浸泡,其藥力尤強。用於陰虛陽亢,虛風上擾,眩暈頭痛,虛煩發熱等。 4,黑豆湯:黑豆250克,加水適量,以小火久煎至湯液濃厚,飲服。 源於《廣利方》。本方取黑豆補脾利濕、調中下氣之功。用於腳氣水腫而見煩悶、心悸、神志恍惚者。 5,黑豆消腫散:黑豆250g,加水煮至水盡皮干,研為細末。每次服6g,米飯送下。 源於《百一選方》。本方以黑豆補脾利濕。用於脾虛(或營養不良)水腫,小便不利,體倦乏力。 6,黑豆甘草湯:黑豆30g,甘草10g。加水煎湯服。 源於《本草綱目》。甘草為中藥解毒要藥之一。李時珍說:“按古方稱大豆(實指黑豆)解百藥毒,予每試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 又,《全幼心鑒》治小兒胎熱,於本方中加燈心草、淡竹葉,煎水飲。 [編輯本段]黑豆藥理作用 1.雌激素樣作用:大豆黃酮給小鼠口服2.5g/d,6天後測子宮重量,雌激素樣作用相當於二乙基己烯雌酚的10倍;大豆的一種成分為染料木素,其雌激素作用強度大於大豆黃酮。 2.解痙作用:每天給小鼠口服大豆黃酮2.5g有解痙作用,其效力為罂粟鹼的1/37。 總之,黑大豆乃補腎利水除風之劑,久服延年益壽。民間多用來治療病後體虛或慢性病者一般虛弱引起的浮腫、暈眩、自汗或盜汗等,主要用作滋補強壯,豆類植物固醇競爭性的抑制內源性和外源性固醇的吸收,與增加膽固醇的排洩,均可降低血脂。
上一页 [1]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