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包含了所載中藥古今有關內容。④由原色中國本草圖鑒編纂委員會編著的《原色中國本草圖鑒》,全書共25冊,收載彩繪中藥的5000種,並附文字解說,包括基原、植物(動物)形態、采集加工、化學成分、藥理、性味效能、主治用法、用量、附注等內容。⑤由衛生部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雲南省藥品檢驗所等編纂的《中國民族藥志》首次介紹了中國多民族藥物1200多種。每一藥物分民族藥名、來源、民族藥用經驗、藥材檢驗、科研資料等項,具體介紹了藥物的基原、學名、藥用部分、形態及附圖、歷史現狀、功用,以及成分、藥理、臨床應用等。此外,徐國鈞《生藥學》、謝宗萬《中藥材品種論述》、劉壽山《中藥研究文獻摘要》等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藥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先後多次組織力量資源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和資料的搜集。這些成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國和各地中藥志或藥用植物志、動物志等著作中。現已知中藥資源總數有12807種,其中用植物11146種,藥用動物1581種,藥用礦物80種。在中藥資源調查基礎上,一些進口藥材國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如蘿芙木、安息香、沉香等已在國內生產。中藥資源保護、植物藥異地引種、藥用動物和藥用動物的馴化及中藥的綜合利用也頗見成效。西洋參、天麻、鹿茸、熊膽和人參、鉤籐等就分別是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 中藥的現代研究大多取得了矚目進展:①中藥的基本理論得到了系統、全面整理,對藥性、歸經、十八反等作了大量研究,十八反的實驗研究取得較大成果。但這方面的研究難度較大,有不少問題有待解決。②生藥學和中藥鑒定學,在中藥鑒定方面除一般來源、性狀鑒定外,還普遍采用顯微、理化等手段。而且鑒定技術已向用少量檢品達到迅速、准確的方向發展。③通過中藥炮制技術與原理的現代研究,中藥炮制學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與此相應,對許多中藥的炮制、作了改進和規范,並采用了許多先進的設備與技術,提高了飲片質量。④建立了中藥化學,對中藥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多數常用中藥明確了主要有效成分,部分弄清了化學結構。⑤建立了中藥藥理學。對多數常用中藥的藥理進行了系統研究;抗菌、抗病毒、抗腫瘤、解熱、利尿、降壓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藥物篩選。過去不被注意的多糖類、鞣質、氨基酸、多肽等,現己發現有多種生物活性。它在闡明中藥功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③隨著中藥制劑的發展,新劑型的增多,以及質量檢測控制手段的提高,中成藥生產已走向現代化。為了統一制定藥品標准,衛生部及早成立了藥典編纂委員會,後改為中國藥典委員會,於1953年、1963年、1977年、1985年、1990年和1995年先後出版發行了六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從1963年開始,藥典分“一部”、“二部”編寫。“一部”為中藥部分,主要收載中藥材、中藥成方制劑,另有凡例與附錄的制劑通則、中藥檢定方法等。所收載的中藥各版均有調整。1995年版藥典“一部”共收920種,其中藥材、植物油脂等522種,中藥成方及單味制劑398種。有關中藥內容,根據品種和劑型的不同分別依次列有:中文名、漢語拼音與拉丁名、來源、處方、制法、性狀、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注意、規格、貯藏、制劑等。附錄的內容以及先進的檢測方法等大為增加。與此同時,國家一直重視藥政法的建設工作,先後制定了多個有關中藥的管理辦法,並於是1984年國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藥品管理法的頒布對保護人民健康,發展中國醫藥衛生事業,提高中國藥品在
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
中醫藥教育、科研事業有了空前發展。中國現有20余所中醫學院、藥學院設有中藥專業,近60所醫藥學校、衛校設置了有關中藥的專業;國家一級和許多省市成立了中醫藥研究院所。在開展科研和人材培養(含藥劑士、學士、碩士、博士、工程師、藥師等)等方面發揮了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醫藥學的中、外交流增加,近三十年來這種交流尤為頻繁。國際中醫藥學術會如亞細亞中醫藥學術大會、國際中草藥學會均召開了多次。中外藥學科研人員互派或應邀進行學術交流也不少。中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使中藥學在國外也日益受到重視,除日本、朝鮮、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使用與研究中藥防治疾病外、在西方一些國家也逐漸采用與研究中藥防治疾病。 [編輯本段]服中藥的禁忌 服用中藥的禁忌大致可分為四種: (1)中藥配伍禁忌:某些藥物因配方後可產生相反、相惡關系,使彼此藥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應,因此禁忌同用。 (2)孕婦用藥禁忌:主要為避免動胎、墮胎,因孕後婦女大多數對大寒、大熱、峻瀉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較大的藥物耐受性差,因此對相關藥物必須忌用。 (3)服藥期間飲食禁忌:俗稱忌口,主要為避免服藥時的干擾因素,以便提高藥效,可分為某一種藥物對應的忌口與不同病情條件下用藥時的忌口兩類,前者如人參忌蘿卜、鱉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魚、常山忌蔥、茯苓忌醋等。後者為慢性病服藥須忌生冷,熱性病治療期間忌辛辣、油膩,癰瘍瘡毒、皮膚疾患忌魚蝦、鵝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藥湯劑禁忌過夜服用:因為中藥裡含有澱粉、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揮發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藥汁裡。一般服法是趁溫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後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藥效降低,而且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污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藥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澱粉、糖類營養等成分發酵水解,以致藥液發馊變質,服用後對人體健康不利。 俗話說:“吃藥不忌口,壞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忌口是中醫治病的一個特點,歷來醫家對此十分重視,其有關內容也廣泛存在於《內經》、《傷寒論》、《金匮要略》等醫籍中。實踐證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我們平時食用的魚、肉、雞、蛋、蔬菜、瓜果、醬、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們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均產生一定影響。如清代章杏雲所著《調疾飲食辨》一書中雲:“病人飲食,藉以滋養胃氣,宣行藥力,故飲食得宜足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所以,病人服中藥時有些食物應忌服。 如服用清內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服溫中類藥治療“寒證”時,應禁食生冷食物。在古代文獻中亦有大量記載:甘草、黃連、桔梗、烏梅忌豬肉;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魚忌苋菜;雞肉忌黃鳝;蜂蜜反生蔥;天門冬忌鯉魚;荊芥忌魚、蟹、河豚、驢肉;白術忌大蒜、桃、李等。這說明服用某些藥物時,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滿意或起相反作用。另外,由於疾病的關系,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例如,傷風感冒或小兒出疹未透時,不宜食用生冷、酸澀、油膩的食物;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胸悶、腹脹時,不宜食用豆類和白薯,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脹氣。其他,諸如水腫病人少食食鹽;哮喘、過敏性皮炎病人,少吃“發食”如雞、羊、豬頭肉、魚、蝦、蟹等。 “忌口”也不能絕對化,要因人、因病而異,對一般病人,特別是慢性病人來說,若長時間“忌口”,禁食的種類又多,則不能保持人體正常所需營養的攝入,反而降低了人體的抵抗力,對恢復健康不利,因此,在醫師指導下,可適當食用增加營養的食物,以免營養缺乏。 [編輯本段]中藥中的十九畏和十八反 《本經·序例》指出:“勿用相惡、相反者。”但相惡與相反所導致的後果不一樣。相惡配伍可使藥物某些方面的功效減弱,但又是一種可以利用的配伍關系,並非絕對禁忌。而“相反為害,深於相惡性”,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藥物原則上禁止配伍應用。目前醫藥界共同認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逐、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稜,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五代後蜀韓保升修訂《蜀本草》時,首先統計七情數目,提到“相惡者六十種,相反者十八種”,今人所謂“十八反”之名,蓋源於此。相畏為中藥七情之一,內容已如前述。但從宋代開始,一些醫藥著作中,出現畏、惡、反名稱使用混亂的狀況,與《本經》“相畏”的原義相悖。作為配伍禁忌的“十九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的。 對於十八反、十九畏作為配伍禁忌,歷代醫藥學家雖然遵信者居多,但亦有持不同意見者,有人認為十八反、十九畏並非絕對禁忌;有的醫藥學家還認為,相反藥同用,能相反相成產生較強的功效。尚若運用得當,可愈沉疴痼疾。 現代對十八反、十九畏進行了藥理實驗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由於十八反、十九畏牽涉的問題較多,各地的實驗條件和方法存在差異,使實驗結果相差很大。簡單的毒性試驗大多得到負結果或互相矛盾的結果。早期的研究結果趨向於全盤否定;近年來,觀察逐漸深入,“不宜輕易否定”的呼聲漸高。此外,還有的實驗證明,十八反、十九畏藥對對人體毒副作用的大小,與藥物的絕對劑量及相互間的相對劑量有關。 總的說來,由於對十八反、十九畏的實驗研究尚處在初期階段,目前決定其取捨還為時過早,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故凡屬十八反、十九畏的藥對,若無充分根據和應用經驗,一般不應使用。 [編輯本段]十八反藥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貝蔹芨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編輯本段]正確認識中藥的副作用 近幾年,因濫服中草藥導致腎炎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病人日趨增多。專家為此呼吁:必須提高人們對中草藥腎毒性的認識。 據專家介紹,多年來“中藥副作用少”的說法使人們對某些中草藥的腎毒性缺少足夠的認識和重視。90年代中期,比利時醫生首先發現,相當數量的“肥妞”、“胖嫂”在無所禁忌地服用減肥中藥後發生急性腎衰,由此提出了“中藥腎病”的概念。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全軍腎髒病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藥木通、厚樸、粉陀已、細辛中含有的馬兜鈴酸能導致腎小管及間質、近端腎小管酸中毒及低滲尿。此類患者臨床初期出現少尿性急性腎衰,隨著時間的推移,轉變成慢性小管間質性腎炎。而這些患者的治療極為困難,往往逐步走向終末期衰竭。 專家強調,目前許多江湖醫生打著“偏方”、“驗方”的旗號,濫用中草藥治療各種腎髒疾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導致尿毒症,對此必須提高警惕。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雲海教授研究發現,有近50種中藥對腎髒有毒性,可引起急、慢性腎髒功能損害和腎髒衰竭。 這些可導致腎髒損害的中藥有三類。 第一類為植物類中藥:雷公籐、草烏、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蒼耳子、苦楝皮、天花粉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