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干果食療生吃板栗可以養胃健脾嗎? “干果之王”、“腎之果”-板栗
栗子(鮮) 別名板栗、大栗、栗果、毛栗、棋子、栗楔
適宜用量每次10個(50克);粟子難以消化,一次切忌食之過多,否則會引起胃脘飽脹。
栗子不僅含有大量澱粉,而且含有蛋白質,維生素等多種招牌營養素,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稱。栗子可代糧,與棗、柿子並稱為“鐵桿莊稼”、“木本糧食”,是一種價廉物美、富有營養的滋補品及補養的良藥。
營養師分析栗子中所含的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礦物質,能防治高血壓病、冠心病、動脈硬化、骨質疏等疾病,是抗衰老、延年益壽的滋補佳品;栗子味甘,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之功效。
相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適宜老人腎虛者食用,對中老年人腰酸腰痛,腿腳無力,小便頻多者尤宜;適宜老年氣管炎咳喘,內寒洩瀉者食用; 2.糖尿病人忌食;嬰幼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患有風濕病的人不宜多食。
營養分析 1.栗子中所含的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礦物質,能防治高血壓病、冠心病、動脈硬化、骨質疏等疾病,是抗衰老、延年益壽的滋補佳品; 2.栗子含有核黃素,常吃栗子對日久難愈的小兒口舌生瘡和成人口腔潰瘍有益; 3.栗子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干果品種,能供給人體較多的熱能,並能幫助脂肪代謝,具有益氣健脾,厚補胃腸的作用; 4.栗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能夠維持牙齒、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功用,可以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腰腿酸軟,筋骨疼痛、乏力等,延緩人體衰老,是老年人理想的保健果品。
食物相克栗子不宜與牛肉、鴨肉、杏仁一起食用。
制作指導 1.栗子可生食,煮食,炒食,或與肉類炖食; 2.生板栗巧去皮: 用刀將板栗切成兩瓣,去掉外殼後放入盆裡,加上開水浸泡一會兒後用筷子攪拌,板栗皮就會脫去,但應注意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營養丟失。
食療功效 味甘,性溫,入脾、胃、腎經; 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 主治脾胃虛弱、反胃、洩瀉、體虛腰酸腿軟、吐血、衄血、便血、金瘡、折傷腫痛、瘰疬腫毒。 應用於腎虧引起的小便頻繁、腰腿無力:栗子30克,置火中煨熟吃,每天早晚各1次。
栗子對人體的滋補功能,可與人參、黃芪、當歸等媲美,對腎虛有良好的療效,故又稱為“腎之果”,特別是老年腎虛、大便溏瀉者更為適宜,經常食用能強身愈病。
備注新鮮栗子容易變質霉爛,吃了發霉栗子會中毒,因此變質的栗子不能吃。 專家提供: 民間用板栗補養、治病的方法很多,但多數人都是熟吃,殊不知,生食板栗補腎的效果大大超過了熟食。
早在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就說板栗是“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千金方·食治》中補充介紹說:“生食之,甚治腰腳不遂。”強調了“生吃”這一用法。
人到老年,由於陽氣漸漸衰退,不僅會出現腰膝酸軟、四肢疼痛,還可能出現牙齒松動、脫落,這些都是腎氣不足的表現,當從補腎入手,及早預防,食用生板栗就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做詩一首說明自己按照“舊傳方”食用板栗,醫治腰膝酸軟:“老去自添腰腿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妝白玉漿。”蘇轍正是告訴老人們如何食用板栗補腎的科學方法:每天早晨和晚上,把新鮮的栗子放在口中細細咀嚼,直到滿口白漿,然後再一次又一次地慢慢吞咽下去,就能收到更好的補益治病效果。中老年人若是養成每日早晚各吃風干的生板栗5~10枚的習慣,可以達到有效預防和治療腎虛、腰酸腿疼的目的。需要說明的是,脾胃不好的人生食不宜超過5枚。
此外,生食板栗有止血的功效,可治吐血、衄血、便血等常見出血症。將生板栗去殼,搗爛如泥,塗於患處可以治跌打損傷、淤血腫痛等,中醫臨床證明有一定療效。
板栗味甜性溫,可炒可煮,有和胃健脾的功效。現在由於生活條件改善,家長對小兒的營養照料往往過於精細,強食、偏食均可導致臨床多見的小兒脾虛證,所謂“脾虛”即指小兒面色無華,體倦乏力,形體偏瘦,厭食或拒食。此時可將板栗仁蒸煮熟,磨粉制成糕餅,適用於飲食少、身體瘦弱、經常腹瀉的小兒,以增加其食欲,收澀瀉洩,調理腸胃。用板栗和粳米熬制的板栗粥老少鹹宜,既可用於脾胃虛寒導致的慢性腹瀉患者的恢復,也適合長期治療老年人由於機能退化所致的胃納不佳,氣虛乏力。
秋末冬初,提供大家一個以板栗和烏雞為原料的肺腎雙補食療方:
板栗炖烏骨雞
原料:鮮板栗10枚,烏骨母雞一只。
做法:鮮板栗去殼取栗仁備用,烏雞褪毛,去除內髒,洗淨晾干。將烏雞、板栗仁同入砂罐中,加清水沒過雞與栗,放一塊
生姜入水中,加蓋文火焖2小時。起鍋加少量食鹽,最好不要放味精,即可食用。 功效:烏雞,甘平,入肺腎,滋陰益氣,能雙補肺腎。板栗,補腎強筋。兩種食物同用,可按秋時補肺,亦為冬季補腎做好准備。 “干果之王”、“腎之果”-板栗 粟子難以消化,一次切忌食之過多,否則會引起胃脘飽脹 板栗的食療功效 作為食品目前在中國最流行的使用方法是糖炒栗子,用糖色和沙子混合,將變成黑色的沙子和栗子混合炒,一是使栗子受熱均勻,二是使栗子中的糖份不容易損失。炒出的栗子甜香適口。北京小吃中有栗子面的小窩頭,據說是從皇宮中流傳出的作法,當年曾受到慈禧太後的賞識。 栗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的功用。《本草綱目》:“栗味甘性溫,入脾胃腎經。”“唐代孫思邈說:“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本草綱目》中指出:“栗治腎虛,腰腿無力,能通腎益氣,厚腸胃也。”“有人內寒,暴瀉如注,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蘇東坡的弟弟蘇轍由曾寫詩稱頌栗子的食療功效,“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吃食板栗可以益氣血、養胃、補腎、健肝脾;生食還有治療腰腿酸疼、舒筋活絡的功效。栗子所含高澱粉質可提供高熱量,而鉀有助維持正常心跳規律,纖維素則能強化腸道,保持排洩系統正常運作。 由於栗子富含柔軟的膳食纖維,糖尿病患者也可適量品嘗。但栗子生吃難消化,熟食又易滯氣,所以,一次不宜多食。最好在兩餐之間把栗子當成零食,或做在飯菜裡吃,而不是飯後大量吃,以免攝入過多的熱量,不利於保持體重。新鮮栗子容易發霉變質,吃了發霉的栗子會引起中毒,所以,變質的栗子不能吃。 中醫學認為,栗性甘溫,無毒,有健脾補肝,身壯骨的醫療作用。經常生食可治腰腿無力,果殼和樹皮有收斂作用;鮮葉外用可治皮膚炎症;花能治療瘰瘍和腹瀉,根治疝氣。民間驗方多用栗子,每日早晚各生食一至二枚,可治老年腎虧,小便弱頻;生栗搗爛如泥,敷於患處,可治跌打損傷,筋骨腫痛,而且有止痛止血,吸收膿毒的作用。 含有大量澱粉、蛋白質、脂肪、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素,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稱。能防治高血壓病、冠心病、動脈硬化、骨質疏松等疾病。 同時常吃對日久難愈的小兒口舌生瘡和成人口腔潰瘍有益。 中醫認為栗子能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對腎虛有良好的療效,故又稱為“腎之果”,特別是老年腎虛、大便溏瀉更為適宜,經常食用有強身愈病。 食療價值 殼斗科喬本植物栗的種子。又稱板栗、栗果。分布於我國華東、中南、西南和河北、山西、遼寧、陝西、甘肅等地。秋季采收成熟果實,除去栗殼,薄衣(內果皮)備用。 [性能]味甘、鹹,性溫。能補腎強腰,益脾胃,止瀉。 [參考]含蛋白質、脂肪、澱粉、糖類、維生素b1、脂肪酶等成分。 [用途]用於腎氣虛虧,腰腳無力;脾胃虛弱或脾腎陽虛,便溏腹瀉;久瀉不止或便血。 [用法]生食或熟食,“而火煨油炒,勝於煮蒸。”(《本草綱目》) [注意]生食不易消化,熟食、多食會滯氣滿中。 [附方] 1,栗子豬腎粥:栗子10個(或30g),每日清晨空腹嚼食,再進豬腎大米粥。 原於古代《經驗方》。梁代陶弘景說:“相傳有人患腰腳弱,往栗樹下食數升便能起行,此是補腎之義,然應生啖。”孫思邈也說:“生食之,甚治腰腳不遂。”故本方用為要藥。另服豬腎以助藥力。用於腎虛腰膝酸軟,腳弱乏力。 2,板栗燒肉:栗子250g,豬瘦肉500g(切塊)。先用適量食油、鹽、醬、花椒炒過,加醬油、紅糖炒拌均勻,添水焖煮至栗熟起即成。可分幾頓食用。 本方以栗子滋養補脾,豬瘦肉益血補虛。佐諸調料,可健胃進食。用於脾胃虛弱,食欲減退,虛損贏瘦。 3,栗子山藥姜棗粥:栗子30g,大棗10個,山藥15g,生姜6g,大米100g。加水煮成稀粥食;或再加紅糖調味食。 栗子能補腎、益脾而止瀉。《本草綱目》說:“有人內寒,暴洩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故不可忽視。方中山藥、大米亦益脾養胃之物,姜、棗、紅糖能溫養脾胃。用於脾胃虛弱、畏食冷物、少食腹瀉,或小兒疳積、消化不良等。 燕山板栗 1、中國是栗子的故鄉,栽培栗子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西周時期。《詩經》有雲:“栗在東門之外,不在園圃之間,則行道樹也”;《左傳》也有“行栗,表道樹也”的記載,說明在當時栗樹就已被植入園地或作為行道樹。 2、《呂氏春秋》記載“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冀山之栗”所指為今燕山山脈所產的板栗,根據2007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北京市密雲縣石城鎮等10個鎮現轄行政區域所產的板栗為正宗的燕山板栗。板栗的產地分布甚廣,世界許多國家及我國各地都有出產,但唯燕山之栗方屬三美者之一,這是由當地優質水資源和土壤中富含多種礦物質以及特定的氣候條件所決定的。 3、三國時陸玑的《毛詩草木魚蟲疏》稱:“五方皆有栗。……唯漁陽、范陽栗甜美長味,他方悉不及也。”漁陽即今天的密雲縣西南,范陽即現在的琢縣、易縣以東地方,可見燕山一帶很早就是板栗的著名產地。 4、栗子營養豐富,有“干果之王”的美稱。糖炒板栗始於宋代。秋後,剛出鍋的栗子香味飄在街上吸引著路人,男女老少都愛這一口小吃,吃到嘴中,余香滿口,回味無窮。從很早的時候被京、津一代地區尚傳誦著贊詠糖炒栗子的佳句:“堆盤栗子炒深黃,客到長談索酒嘗。寒火三更燈半灺,門前高喊‘灌香糖’”。 5、史書記載道:用砂置鐵釜中,加以饴糖置火上炒熱,投栗其中滾翻炒炙,熟後栗殼呈紅褐色,去殼後果實松、軟、香、甜,為小吃珍品。炒熟後的栗子會在殼上露出一個可愛的小口,微笑得面對它的客人。撥去殼後,香氣便肆無忌憚地從溫熱的體內竄出,直搗你的鼻腔、喉嚨、胃。據《析津日記》載"蘇秦謂燕民雖不耕作而足以棗栗,唐時范陽為土貢,今燕京市肆及秋則以炀拌雜石子爆之,栗比南中差小,而味頗甘,以御栗名。" 6、清代人郭蘭皋在《曬書堂筆錄》中說:“及來京師,見市肆門外置柴鍋,一人向火,一人高坐機子上,操長炳鐵勺頻攪之,令勻偏。”把炒栗子的情景描述得十分生動、具體。然而,北京糖炒栗子的要訣還有8個字:“和以濡糖,藉以粗砂”,這樣才能達到“中實充滿,殼極柔脆,手微剝之,殼肉易離而皮膜不粘”的理想效果。 燕山山脈是中國北部著名山脈,地域內板栗種植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初具規模,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燕山板栗因有皮薄仁厚,鮮甜耐味等特點,被歷代宮廷所享用。燕山地域內的石城鎮西灣子村,漫山生有栗樹,百年以上栗樹達數百棵,故被稱之為“燕山栗源”。 燕山板栗是北京昌平特有的產品,主要的產區是,原北京市昌平區下莊鄉,北京市昌平區黑山寨子鄉下,兩個鄉的板栗在中國應該算是最好的了,品種多為,燕紅,燕昌等,土質大部分沙土地,大家都知道西瓜長在沙子地,是最甜的,個小,好吃,同理,板栗也一樣,還有在河北有幾個縣的板栗也不錯,應該都是長在沙土地上,而不是長在肥沃的土地[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