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化學結構接近於橄榄油,有益於心髒。 最近全國營養學權威專家評選出十類健康食品:(1)大豆及大豆制品(豆腐、豆奶、豆漿);(2)十字花科蔬菜,如花菜、卷心菜、白菜;(3)牛奶和酸奶;(4)海魚;(5)西紅柿;(6)黑木耳等菌菇類食物;(7)綠茶;(8)胡蘿卜;(9)荞麥;(10)禽蛋。 4、吃哪些食物不好? (1)應限制的食品:高度白酒;煙熏類食品(烤牛羊肉、臘肉。火腿、鹹肉等);腌菜類食品(鹹菜、醬菜、搾菜、泡菜等);煎炸類食品;含糖飲料。(2)應少吃的食品:松花蛋、臭豆腐、方便面、炸薯條、油條、味精、爆米花、動物內髒(尤其是腦、肝)、果凍、粉條。(3)盡量不吃的食物:含較多食品添加劑、香精、色素、殺蟲劑、保鮮劑的食品;養魚池中飼養的魚(含抗生素);用激素和化學養料催長的動物肉;罐頭食品、保鮮食品;從污染地區運來的蔬果。(4)絕對不要吃的食物:青西紅柿;長斑紅薯;發芽土豆;腐爛生姜;爛白菜;未主熟的四季豆及豆類;鮮黃花菜;未腌透的腌菜;畸形瓜果;變質甘蔗;霉茶葉;霉花生米;變質銀耳;死蟹、死鳝、頭體分離的蝦、毛蚶及質量不好變質的食品。 5、怎樣清洗蔬果上的農藥? 農業部數據顯示,我國農藥年用量達80~100萬噸,其中使用在農作物、果樹、花卉等的化學農藥約占95%,雖保證了豐收,但污染了環境,給健康帶來了威脅。那麼,怎樣清除這些污染呢?方法有:(1)浸泡法,在清水中浸泡30分鐘,約可減少30%農藥。(2)分解法,清洗後用鹽或食用鹼加入水中(濃度為10克/1000毫升水),泡5~10分鐘,然後用清水沖洗後烹饪。(3)加熱法,清洗後在沸水中棹2~3分鐘。(4)去皮法,有皮菜應削皮。(5)貯存減毒法,農藥隨時間推移可分解。可將南瓜、冬瓜等存放10~15天。 6、怎樣烹出營養? (1)溫度。並非溫度越高營養喪失越多。現已證實,烹饪時溫度66度,菠菜中維生素c損失90%,而在95度時,僅損失18%。原因是50~65度分解維生素的霉更加活躍,而在70度以上,這種霉就受到抑制,維生素就不再被破壞了。所以,大火快炒適量加少許醋,可以避免維生素破壞。 (2)時間。烹饪時間越長,營養損失越多。因此,菜湯中營養多,不宜倒掉。豬肉經過慢火煮1~2個小時,其中的飽和脂肪酸減少30%~50%,不飽和脂肪酸成倍增加。 (3)水量。不喝湯的菜水應少加,否則,營養就倒掉了。 (4)用具。鋁鍋釋放鋁,破壞維生素,還易致癡呆。烹饪選用鐵制或不銹鋼鍋為好。存放未加添加劑的菜肉雞魚,以玻璃容器或瓷器為好。 (5)方法。蒸破壞性大,短時間用水炖比較理想,如洋蔥、菠菜用大火短時間煸燒就有益。糧食中的豆類則應火候足,小火長時間煮,以保證吸收。 7、吃營養品為何也要適度? 營養食品並非多多益善。多了,除了使營養失衡,還會產生副作用。黃豆含優質蛋白質多,還有植物雌激素,又無飽和脂肪酸的憂慮,但也不宜過量,過量會抑制正常鐵吸收,引起消化不良,促使碘排洩引起碘缺乏,促使痛風發作。有痛風、尿酸高的人,最好將豆腐、豆制品用水先煮一下,把易溶於水的嘌呤類物質去掉再吃。花生含微量元素豐富,營養價值高,但是多吃了也是有害的,特別是它那個紅外衣,對治療血小板減少有效,但老年人吃了容易促進血栓形成,引起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發生。吃花生米,千萬注意剝去它的紅外衣。再如,黑木耳有很好的抗凝、補鐵作用,又有纖維素,但吃得太多,有潰瘍病的人會引起出血。牛奶是優質蛋白,但每天也是只能控制在500毫升以內,因它可生成對血管非常危險的分子——高半胱氨酸,這種分子極易沉積在血管壁,造成動脈硬化狹窄,最終引發心梗、中風,另外還易誘發老年白內障。因此,任何營養,必須掌握食量,貴在適度。 8、吃蔬菜有哪些誤區? (1)先切後洗,營養大量損失。應先洗後切。 (2)擠菜汁。餃子、混沌餡汁常要擠掉,這要丟失70%的維生素、礦物質。最好將擠出的汁做湯。 (3)貯存過長,喪失營養、變質。菠菜在20攝氏度環境中放置一天,維生素c損失84%,因此存放菜應避光、通風干燥。原則上應盡量吃新鮮的。 (4)冷藏不當。黃瓜不宜低於10度。 (5)生吃蔬菜,不能徹底去除農藥,不易消毒。 (6)燒菜隔頓吃,燒好青菜15分鐘後維生素減少20%,放30分鐘減少30%,放1小時損失50%,隔夜還含有致癌物,而且菜變質易致腸炎。 (7)素油代替葷油。人們怕葷油,怕脂肪太多,炒菜放很多素油,實際素油也和葷油一樣,每克油能產生9千卡熱量,一人一天不應超過25克(即一湯匙)。 (8)吃半生四季豆,生四季豆含皂素,不煮去皂素會引起腹瀉。 (9)菠菜不去草酸,影響鈣的吸收。應在沸水中先煮2分鐘,去掉草酸,再炒則不會影響鈣的吸收。 (10)長期吃素菜,易營養缺乏。適量膽固醇是身體需要的,缺乏蛋白質、核黃素及鋅,會使免疫功能低下,易生病、生癌。 9、怎樣補鈣合理? 人們越來越重視三大元素,鈣、鐵、鋅。特別是鈣的補充。但怎樣補鈣才合理呢?一天飲食中已有400毫克鈣,若每天早晚各喝一杯奶或早一杯奶、晚一杯酸奶,一般無需再服鈣片。牛奶是最好的天然鈣,最容易吸收,是最佳的選擇。但不要空腹喝牛奶,最好在餐後喝,否則不易吸收。若喝牛奶腹瀉,可改喝酸奶,或喝豆漿、吃豆制品,也可吃含鈣量高的芝麻、蝦皮等。此外,應注意含豐富植酸的菠菜、毛豆、茭白。烹饪前用沸水,避免影響鈣的吸收。高蛋白飲食也會影響鈣的吸收,葷菜應適度。多飲碳酸飲料也會增加鈣的流失。少吃鹽,也等於補鈣,這是一箭雙雕的好事。此外,補鈣同時還應曬太陽及吃魚蝦類食品,增加維生素d、磷,重視體育鍛煉,鈣才能有效吸收,體內的鈣才會有用武之地,也才能防治骨質疏松症。對於孕婦及少數老年人及長期不良飲食習慣者,食補以外也可選擇吸收的因素少,另一方面晚間12點至凌晨血鈣最低。老人、孕婦最易發生腿部抽筋等缺鈣現象。對不服鈣片者,晚上喝牛奶也很好,既易吸收又幫助睡眠。 10、喝什麼水好? 不是可樂,不是含糖飲料,也不是碳酸飲料。日常以喝水及綠茶水最好(每天8杯)。怎樣選擇水呢? (1)功能性離子水。它是通過隔膜電解生成的小分子團水,其鹼性離子水滲透性強、溶解度高,具有抗自由基作用,是比較理想有活性的功能水,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應注意選質量可靠的設備。 (2)礦泉水。真正礦泉水是好的,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有的礦泉水所含礦物質不成比例,則不一定好。特別是有的礦泉水實際是人工將純淨水中加入幾種礦物質微量元素,很難保證自然正常比例,可能還會缺少某些需要的微量元素,應選擇正宗品牌水飲用。 (3)純淨水(蒸餾水、太空水),把所有有害無害的物質、元素都去掉了。若飲用及燒飯全用純淨水,水中各種微量元素都沒有了,長此以往,可能會有潛在危害。用於泡茶飲用,保持茶水口感好,但不宜多用。特別是老人及小孩不宜長期飲用。 (4)再過濾的自來水。從水廠處理過的自來水,已經細菌毒理等35項監測,但經過水管網及水箱到水龍頭的水,最好還是使用簡便、經濟的活性炭淨化器再過濾後使用。 日常用水也應注意。早上放上一夜水管中的死水。飲用水可先放幾個小時再用(但不宜超過一天)。存儲3天以上的老化舊水,其分子的鍵狀結構受不到撞擊而變形,不宜飲用。開水一般沸騰三分鐘,不要煮沸過久,水不開或煮沸過久不好,反復煮沸及暖瓶中存了幾天的水都不宜飲用。 二、動靜平衡 適度運動,可增強心、腦、肺、胃腸、神經內分泌、免疫各系統功能。美國哈佛大學研究表明,人在35歲以後,這些功能每年以0.75%~1%的速度退化,不運動和坐著的人其退化的速度是經常鍛煉人的兩倍,衰老程度相差8年,到45歲時彼此相差達20年,以後每過10年差距遞增2年。由此可見,運動對中老年人來說,是生命進程中多麼重要的大事。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報告指出,適度運動可使血液中好膽固醇含量上升4%,使壞膽固醇的含量下降5%。美國醫學會公布,每天運動相當於快走30分鐘的人比不活動的人死亡率降低56%。當然運動過度,會有損健康,甚至發生猝死、中風等。動得過少甚至不動也有損健康,不動已成為全世界引起死亡或殘疾的前十項原因之一。 1、怎樣適度運動呢? 適度運動的原則是,有氧運動,安全適度,方法簡便,持之以恆。 (1)什麼時間最好?早上鍛煉並不好。晨間空氣質量不好。《黃帝內經》裡記載,沒有太陽不要鍛煉。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很有道理。早上有了陽光後,污濁的空氣下沉了,污染物質減少,沒有反流現象了。科學測定證明,下午3點空氣質量最好,對上班族晚練也比較適宜。另外,早晨6~9點,是一天中血壓最高的時間,運動更易引發血壓增高,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因此,鍛煉最好在下午3、4點中。 (2)什麼運動項目最好?一般作有氧代謝運動,即做操、打拳、慢跑等等。對中老年人而言最好就是快走。常速步行30分鐘可燃燒132千卡熱量,快步走可燃燒186千卡熱量,既可鍛煉心肺功能,又能減去過多脂肪,人們稱之為健康走。 (3)怎樣掌握有效運動量?走路抬頭挺胸微收腹,不要前弓後仰,不要像逛商店一樣慢悠悠地走步,這根本達不到鍛煉效果。運動一定要達到有效的運動量方能有效果。現在推薦的“三、五、七”概念就十分明確。“三”就是每次運動堅持在30分鐘以上,運動時間不足20分鐘,則僅消耗少量血糖,不會消耗脂肪,達不到加強心肺功能效果。“五”是一周不少於5次運動。“七”是指運動後心跳必須達到170減去本人年齡之數。一般來說,“三、五、七”提示了運動量的標准。正常運動後出點汗,心跳呼吸加快,休息5~6分鐘即可恢復,也是粗略的估量。日本人提倡萬步運動,已為他們成為世界長壽之國奠定了基礎。目前提倡的徒步旅行,更是集休閒、鍛煉、養生、文化為一體的好運動方式。專家們同時注意到,既要靜中有動,還要動中有靜。 2、怎樣安靜冥想呢? 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證明,安靜冥想,改善大腦活動、代謝、血壓、呼吸、心率,使血壓下降,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經測試,精神放松、肌肉放松、焦慮減輕、緊張激素的活躍程度下降,對防治各種疾病包括預防癌腫大有裨益。安靜冥想的方法是,平臥或坐位,其鼻深呼吸氣,腹部鼓起,吸氣過程念“喜”;再以鼻和嘴緩緩呼氣念在“哈”,直至肺部氣體完全排空。每天練10到30分鐘即可。即使練習幾分鐘對身體也有好處。徹底的靜就是睡眠了。 3、怎樣保證良好的睡眠呢? 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清代李漁說過“養生之訣,當以睡眠為先”。莎士比亞把睡眠稱為“生命宴席”上的“滋補品”,“睡眠是一切精力的源泉,是病人的靈藥。”巴甫洛夫稱“睡眠是神經系統的鎮靜劑”。隨著年齡的老化,睡眠也會老化。世界衛生組織(who)把“睡得香”列為健康的重要客觀指標。 (1)做好睡前准備。睡前3小時不進食,可散步、洗熱水澡或熱水泡腳,每天定點上床。 (2)避免興奮過度。老年交感神經活動興奮性增強,因此睡前應避免引起情緒激動,如不看易激動的電視節目及體育比賽。夜尿增多,影響睡眠,因此睡前不要多飲水,特別是濃茶、咖啡易使大腦興奮,更應少飲或不飲。 (3)重視睡眠環境。睡眠時,臥室應暗,寧靜十分必要。聲音超過35分貝就使人難於入睡。室溫19~20度,不冷不熱使人入睡。 (4)睡具舒適科學。不睡軟床,最好睡硬質床。枕頭以啞鈴狀為宜,仰臥取枕高5~9厘米為好。 (5)保持正確的睡姿和睡向。從養生角度看,以右側臥位、兩腿彎曲如弓狀為宜。佛教勝地普陀山臥佛便是右臥,可見1100年前古人已科學地認識睡姿。取右臥,心髒在左不會受壓,可使血流向腹部,流向肝髒,對肝代謝有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