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有什麼特產?海南有什麼好吃的? 很多來自各地游客到海南來旅游,大都希望能帶回去一些本地的土特產回去贈親饋友。根據游客的喜好及消費水平,我們大致可以向游客推薦以下十大類的海南本地土特產品: 一、椰子食品類:主要是各種椰子糖果、椰片糖、椰子粉、椰花、椰角、椰蓉,椰糯糕、椰香酥餅、椰子卷和椰子醬等。 二、咖啡類:生煮咖啡粉、速溶咖啡粉、椰奶咖啡粉等。海南目前本地的咖啡名品牌有海口的力神咖啡、澄邁的福山咖啡和興隆華僑農場的太陽河咖啡。 三、腰果仁:分有散裝、袋裝生仁和袋裝即食品店熟仁二種。 四、胡椒類:分有白胡椒和黑胡椒,市面多有白胡椒出售。均有胡椒粒、胡椒粉、胡椒根、胡椒蔓等,亦分有散裝(以斤論價),袋包裝精裝包裝(以包論價)等。也有現磨現賣的鮮磨胡椒粉。 五、牛肉干:有不同的加工方法,而所制出不同風味的牛肉干。目前海南本地的牛肉干以海口市和東方縣兩地產品的為佳。文昌市的錦山牛肉干也是海南籍華僑較喜歡的即食特產。 六、熱帶果脯類和鮮果類:主要有芒果干、益智果等。來瓊旅游人士,不妨買一些椰子、菠蘿蜜、芒果、番石榴等熱帶水果之鮮果回內地,以贈親友。 七、海產干品類:各種海產魚干、鱿魚干、貝類、海參、蝦仁海蛇干以及瓊脂等。 八、鹿制品類:在海南的各個鹿場游覽點,均可購買到毓鹿制美容化妝品以及各種滋補鹿產品。 九、特色酒類:南海ctc紅碎茶,海南布萊特香蘭(紅、綠)茶、白沙綠茶、澄邁椰仙苦丁茶和東山嶺的鹧鸪等。 十、特色酒類:山蘭玉液、鹿龜酒、坡馬酒、槟榔酒、金岳玉液和地瓜酒等。 海南的特產不少!只是品種沒有特地包裝!給您推薦:真正的海南咖啡---福山侯神咖啡!很精神!目前沒有發現冒牌的! 海南的特產那可是真不少,不過要是買回家的話還是要看方不方便拿哦,椰子、海鮮、熱帶水果、黃辣椒醬、都是不錯的選擇。 海南省-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掛牌。從此,海南成為我國最年輕的省份和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海南島是中國南海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僅次於台灣的全國第二大島。海南省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海洋面積最大的省。 省會:海口。 簡稱:瓊 土地總面積33920平方千米.森林面積17147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51%。約占全省森林面積一半的熱帶天然林。海南地處熱帶,位於東經108°37′-111°05′,北緯18°10′-20°10′之間,年平均氣溫23-25℃,最冷的2月平均16-20℃,最熱的8月為25-29℃,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長夏無冬。當北國千裡冰封的時候,這裡依然暖風和煦,可以海浴。全島面積約為3.4萬平方公裡,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854.18萬人,其中有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約120多萬人。據估計當前在海外的海南鄉親與其後裔(外籍華人)共有320多萬人,也有人推算加上第四、五代後裔應有500多萬人。僑鄉文昌海外人口比島內還多。當前海南鄉親及其後裔遍布五大洲,尤其以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美國、加拿大和澳洲較多。 海南島與美國夏威夷處在同一緯度,在長達1528公裡的海岸上遍布可以開發建設成為世界一流旅游聖地的旅游資源,島上終年氣候宜人,四季鳥語花香,礦物、動植物資源豐富,尤其石油與天然氣蘊藏量可觀。所孕育的熱帶雨林和紅樹林為中國少有的森林類型,是開展科研、旅游和教學最理想的選擇之地。已發現的植物有4200種,占全國植物種類的15%,有近600種為海南特有。在4200種植物中,喬灌木1400多種,占全國喬灌木種類的28.6%,其中800多種是經濟價值較高的用材樹種;藥用植物2500多種,占全國藥用植物的30%左右,其中有抗癌作用的植物137種;果樹142種;油料植物89種;其它經濟植物近200種。野生動物中爬行類104種,占全國的29.5%;獸類76種,占全國的18.6%。海南豐富的生物在中國占有十分顯著的地位,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海南林業的重點工作之一。現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植物有58種,其中一級1種,二級19種,三級38種;保護的動物133種,其中國家一級14種,二級87種,省級32種。 國際旅游島,2008年,海南省政府在海口舉行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新聞發布會,省旅游局局長張琦在會上宣讀了《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行動計劃》。 根據行動計劃,海南旅游業將全面與國際接軌。參照國際慣例,爭取把國家確定的旅游對外開放和制度創新方面的重大舉措,放在海南先行先試,推進海南新一輪更寬領域、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 [編輯本段]二、海南地理
地形
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以五指山、鹦歌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
氣候
海南是我國最具熱帶季風氣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熱,雨量充沛。各地年平均氣溫在23-25℃之間,全島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
位置與疆域
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相對,東瀕南海與台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文萊和馬來西亞為鄰。海南省的行政區域包括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全省陸地(包括海南島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島)總面積3.5萬平方公裡,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裡。海南島形似一個呈東北至西南向的橢圓形大雪梨,總面積(不包括衛星島)3.39萬平方公裡,是我國僅次於台灣島的第二大島。海南島與廣東省的雷州半島相隔的瓊州海峽寬約18海裡,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是我國最南端的領土。是我國跨緯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 [編輯本段]三、海南歷史 1.唐虞至南北朝 唐虞時代,海南島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為揚越之南裔。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統一嶺南廣大地區,在南方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並將中原幾十萬人遷徙其地。其時,海南島為象郡之外徼。秦漢之交,中原戰亂,秦龍川令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南越國勢力遍及海南島。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等率師平定南越之亂。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在海南島設置珠崖郡、儋耳郡。 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春又罷珠崖郡,下诏放棄珠崖郡,設置朱盧縣,隸屬交州合浦郡。 在西漢時期,從漢武帝元封元年置郡設縣,至漢元帝初元三年罷棄,前後歷時65年,海南島是在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的。 東漢建武十九年癸卯(公元43),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交趾,往來南海,撫定珠崖,復置珠崖縣,屬合浦郡,而省朱盧縣。 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丁卯(公元67)又復置儋耳縣,珠崖、儋耳2縣均隸屬於合浦郡,督於交州。加強了東漢王朝與黎族先民的聯系。 三國時期,吳赤烏年間(238~251)在雷州半島設立珠崖郡(治今廣東徐聞),領徐聞、朱盧、珠官3縣,屬高州管轄,對海南島實行“遙領”。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省珠崖郡,並入合浦郡。朱盧改為玳瑁。合浦郡領合浦、南平、蕩昌、徐聞、玳瑁、珠官6縣。屬交州。不久廢珠官縣。 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復立珠崖郡,治徐聞,不久又廢。以珠官、朱盧屬越州。 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廢儋耳郡的地方設置崖州,統於廣州。時儋耳歸附俚僚首領冼夫人的有一千多峒,冼夫人請命於朝,故置崖州。《北史》和《隋書》均載“海南儋耳歸附者千余峒”,是為“海南”一詞的最早記載。崖州設置,此事意義重大。從漢元帝罷撤珠崖郡之後,歷代州郡治所均設在大陸,對海南地區只是“遙領”而已。至南朝梁時,始在海南本土設置崖州,有效地管轄海南島全境。 西漢至南北朝,大概經歷了始置、罷棄、遙領、重建的過程。西漢王朝在海南開郡設縣,雖經殘暴手段實現,但從歷史上看,這無疑是一種歷史的進步。由於此後治理政策失誤和中原多亂,海南長期處於自治的狀態。南朝梁時,在廢儋耳郡歸附俚人首領冼夫人達千余峒的基礎上重建崖州,這對後來歷代中央王朝有效統治海南有著重要的意義。 4.明清時期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軍揮師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帥歸降。同年十月,海南島改乾寧安撫司為瓊州府,並改吉陽軍為崖州,南寧軍為儋州,萬安軍為萬州,3州隸於瓊州府,仍屬廣西。不久又將南建州改為定安縣。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隸於廣東省。從此,海南島歸廣東省管轄。 洪武九年,海南島屬廣東布政使司海南道。當時領縣情況是: 瓊州府領瓊山、澄邁、臨高、定安、文昌、樂會、會同7縣;儋州領宜倫、昌化2縣;萬州領萬寧、陵水2縣;崖州領寧遠、感恩2縣。海南島1府3州13縣。 正統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倫縣並入儋州,崖州附郭寧遠縣並入崖州,萬州附郭萬寧縣並入萬州,也就是說,州治所在地的縣,歸並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機構重疊。瓊州府領3州10縣,並成了明代的定制。 明代南海諸島改歸崖州管轄。 明代還把“歸附”的黎族編入圖、都、鄉等基層組織,隸於州縣,和漢人一樣納糧當差。 清代,於海南設置瓊崖道。下屬: 瓊州府(治今瓊山市府城鎮),領1州8縣:瓊山(治今府城鎮)、澄邁(治今澄邁縣東北)、定安(治今定安縣)、文昌(治今文昌市)、會同(治今瓊海市東北)、樂會(治今瓊海市東南)、臨高(治今臨高縣)、儋州(治今儋州市西北)。 崖州直隸州(治今三亞市西北),崖州歸隸瓊州府,光緒三十一年(1905)升為直隸州。領4縣:感恩(治今東方市南)、昌化(治今昌江黎族自治縣西)、陵水(治今陵水黎族自治縣)、萬州(治今萬寧市)。萬州光緒三十一年降州為縣。 清代在海南設府,轄3州10縣,故史稱“十三州縣”。清末改設一府,1直隸州,1州,11縣。 5.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初期,海南島的建置仍襲清制,置瓊崖道,共轄13縣:瓊山、澄邁、定安、文昌、瓊東(即清代會同)、樂會、儋縣(1912年儋州改縣)、臨高、萬寧(1914年萬州改萬寧縣)、昌江(因與浙江省昌化縣同名,1914年改名昌江)、陵水、感恩、崖縣(1920年崖州改稱崖縣)。 民國元年(1912),海口所改稱鎮。民國十五年脫離瓊山縣建市。 1931年2月13日,撤銷海口市,復歸瓊山縣。 民國十年廢道制。民國二十一年,曾擬劃為特別行政區,但未實行。當時行政區稱為瓊崖,直隸於廣東省。 民國二十一年八月改“撫黎局”為“撫黎專員公署”,加強對黎族地區的統治。民國二十四年國民黨廣東省政府把黎、苗族居住的五指山區劃分為白沙、保亭、樂東3縣,推行鄉保甲裡制。 據許崇灏《瓊崖志略》記載,當時白沙縣是析原儋縣屬的雅叉、白沙、元門、龍頭、炳邦峒;昌化縣屬的霸王、烏烈、大坡、保平、馮虛峒;感恩縣屬的吳什峒;陵水縣屬的南流、十萬峒;定安縣屬的新市、營根鋪、加钗、小水峒和思河圖;崖縣屬的紅毛上、下峒和道裁、紅茂村;瓊山縣屬的加泉、林灣峒等邊沿山區合並而成。 保亭縣是析原崖縣屬的首弓、三弓、不打、六羅、抱龍、同甲、水滃峒;陵水縣屬的保亭、五弓、六弓、七弓、烏牙峒和嶺門、白石圖;萬寧縣屬的稅司、南橋、西峒、北峒;樂會縣屬的竹根、太平、加曹峒和合水圖;定安縣屬的船埠、南引、加冬圖和母瑞山等邊沿山區合並而成。 樂東縣(當時又叫樂安縣)是析原昌化縣屬的七差;感恩縣屬的東方、馬隆、雞叨、峨差、峨逆、抱由、甲中、峨溝;崖縣屬的樂安、多澗、抱善、抱江、龍鼻、潭寨、多港、頭塘、萬沖、番陽峒等山區合並而成。 6.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海南島的建置[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