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脂肪肝是怎麼形成的?飲食中要注意些什麼呢?正文

脂肪肝是怎麼形成的?飲食中要注意些什麼呢?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攝入量

高蛋白可提供膽鹼、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蘇氨酸和賴氨酸等抗脂肪肝因子,增加載脂蛋白的合成,有利於將脂質順利運出肝髒,減輕脂肪肝,並有利於肝細胞功能的恢復和再生。且蛋白質較高的食物有特殊的食物動力作用,可刺激體內新陳代謝,故適當提高蛋白質的攝入量有助於減輕體重。

減少糖類和甜食

碳水化合物主要由糧谷類供給。除蔬菜、水果所含天然碳水化合物外,盡量不要使用精制糖類、蜂蜜、果汁、果醬、蜜餞等甜食和甜點心。因為糖類攝入過多可增加胰島素分泌,促使糖轉化為脂肪,不利於脂肪肝的恢復。脂肪要適量

脂肪中必需脂肪酸,對預防和治療脂肪肝有利,但攝入過多對控制熱能不利,應供給適量。植物油不含膽固醇,所含谷固醇、豆固醇、必需脂肪酸有較好的去脂作用,對治療大有益處,所以應以植物性脂肪為主,盡量多攝取單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榄油、茶油等),限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如豬油、牛油、黃油、奶油等)。膽固醇攝入量也應限制在300mg以內。富含膽固醇的食物有動物谠唷⒂阕印⑾鶴印⒌盎頻取?/p>

飲食治療是大多數脂肪肝病人治療的基本方法,也是預防和控制脂肪肝病情進展的重要措施。眾所周知,熱能的來源為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其需要量與年齡、性別和工種等因素有關。過高的熱能攝入可使人的體重增加、脂肪合成增多,從而加速肝髒細胞脂肪變性。因此,應該制定並堅持合理的飲食制度,瘦肉、魚類、蛋清及新鮮蔬菜等富含親脂性物質的膳食,有助於促進肝內脂肪消退,高纖維類的食物有助於增加飽腹感及控制血糖和血脂,這對於因營養過剩引起的脂肪肝尤其重要。

我們所說的高纖維類的食物有玉米麸、粗麥粉、糙米、硬果、豆類、香菇、海帶、木耳、鴨梨、魔芋等。同時,應注意充分合理飲水,一般地,成人每日需飲水2000ml,老年人1500ml,肥胖者因體內水分比正常人少15%~20%,故每日飲水量需2200ml~2700ml,平均每3小時攝入300ml~500ml;飲用水的最佳選擇是白開水、礦泉水、淨化水以及清淡的茶水等,切不可以各種飲料、牛奶、咖啡代替飲水。如果是營養過剩性脂肪肝的人,飯前20分鐘飲水,使胃有一定的飽脹感,可降低食欲、減少進食量,有助於減肥。

脂肪肝的人要注意三大營養素的合理搭配,即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重視脂肪的質和量,糖類飲食應適量,限制單糖和雙糖的攝入。需要提醒的是,脂肪肝的人應以低脂飲食為宜,並且要以植物性脂肪為主,盡可能多吃一些單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榄油、菜籽油、茶油等),盡量少吃一些飽和脂肪酸(如豬油、牛油、羊油、黃油、奶油等),同時應限制膽固醇的攝入量,如動物內髒、腦髓、蛋黃、魚卵、鱿魚等。在糖類攝入方面,應吃一些低糖類飲食,不能吃富含單糖和雙糖的食品,如高糖糕點、冰淇淋、干棗和糖果等。

脂肪肝的人還應該堅決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實行有規律的一日三餐。長期大量飲酒可引起脂肪肝,應堅決戒酒。同時,過量的攝食、吃零食、夜食、間食以及過分追求高品位高熱量的調味濃的食物會引起身體內脂肪過度蓄積,因此應盡量避免。飲食方式無規律,如經常不吃早餐,或者三餐飽饑不均會擾亂身體的代謝動態,為肥胖和脂肪肝的發病提供條件。有研究表明,在一天能量攝取量相同的情況下,固定於晚間過多進食的方式比有規律的分3次進食更容易發胖。此外,進食速度過快者不易產生飽腹感,易因能量攝入過多促發肥胖症。

運動治療:

運動種類:脂肪肝的人主要選擇以鍛煉全身體力和耐力為目標的全身性低強度動態運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有氧運動,比如慢跑、中快速步行(115~125步/分鐘)、騎自行車、上下樓梯、爬坡、打羽毛球、踢毽子、拍皮球、跳舞、做廣播體操、跳繩和游泳等,這類運動對脂肪肝的人降脂減肥、促進肝內脂肪消退的效果較好。

運動強度:脂肪肝的人應根據運動後勞累程度和心率(脈搏)選擇適當的運動量,以運動時脈搏為100~160次/分鐘(以170減去實際年齡),持續二三十分鐘,運動後疲勞感於一二十分鐘內消失為宜。亦有人認為,運動量的大小以達到呼吸加快,微微出汗後再堅持鍛煉一段時間為宜。

運動實施的時間帶和頻率:根據研究,同樣的運動項目和運動強度,下午或晚上鍛煉要比上午鍛煉多消耗20%的能量。因此,運動鍛煉時間最好選擇在下午或晚上進行;散步的最佳時間是晚飯後45分鐘,此時熱量消耗最大,減肥的功效也最好。運動實施的頻率以每周3~5天較為合適,具體應根據實施者的肥胖程度、余暇時間以及對運動的愛好等因素來決定。如果運動後的疲勞不持續到第二天,每天都進行運動也可以。

藥物治療:

到目前為止,尚無防治脂肪肝的有效藥物。一般常選用保護肝細胞、去脂藥物及抗氧化劑等,如維生素b、c、e、卵磷脂、熊去氧膽酸、水飛薊素、肌苷、輔酶a、還原型谷胱甘肽、牛磺酸、肉毒鹼乳清酸鹽、肝泰樂,以及某些降脂藥物等等。上述藥物雖然很多,但大多仍需要進一步驗證其療效以及安全性,因此,應在醫生指導下正確選用,切不可濫用。


多吃粗糧少吃鹽不吃肉皮和肉湯
體檢時被查出患有輕度脂肪肝,已經成了現代人在健康上面臨的普遍問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營養部主任孫孟裡教授告訴記者,脂肪肝分輕度、中度和重度,輕度脂肪肝是治療脂肪肝的最佳時期,如果能在飲食上調整得好,就能控制病情發展,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孫教授說,脂肪肝又稱肝內脂肪變性,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甘油三酯在肝內蓄積過多所導致的病症。因此,輕度脂肪肝患者的飲食治療原則就是要控制總能量、供給高蛋白、攝入低脂肪、限制膽固醇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

她指出,具體做法是:輕度脂肪肝患者每天所攝入的總能量應該控制在每日每公斤標准體重20—25千卡左右,不宜吃得太飽和太油膩,避免脂肪過多合成;同時可適當多選用脫脂牛奶、雞蛋清、魚類、蝦類等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促進肝細胞復原和再生;動物內髒、蛋黃、蟹黃、鱿魚、沙丁魚、腦髓、魚卵等含膽固醇高的食物是必須限制食用的。除了膽固醇,還應適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所以最好選用粗糧及小米等糧谷類,不吃或少吃精制糖類、蜂蜜、果汁、果醬、蜜餞、水果罐頭和各類甜點心。同時,輕度脂肪肝患者每日食鹽量應該在5克以下,因為鹽能增加胃液分泌,促進食欲。

此外,得了脂肪肝並不意味著不可以吃肉,但要限制肥肉、肉皮的食用,可以適當選用魚肉、兔肉及煮過的瘦豬肉、牛肉、雞肉等。在烹饪方法上,最好采用蒸、煮、燴、炖、熬、焖等方法,忌油炸、煎、炒的方法。一次進餐肉制品在75克—100克為宜,在喝肉湯時要把上面厚厚的一層油撇掉。

孫教授建議,輕度脂肪肝患者要多進食蔬菜和水果,它們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加速肝細胞修復,其中的膳食纖維還能減少膽固醇的吸收、加速膽固醇排洩,降低血脂。酸奶、大蒜、洋蔥、香菇、木耳、山楂、綠豆等有降脂作用,平時也應該多吃一點。在酒水上,不宜喝可樂、雪碧等高糖飲料,要多飲綠茶,或喝些含糖少的猕猴桃和山楂飲料;最好戒酒,因為酒精可促進內源性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合成,加重脂肪肝程度,並對肝髒有損害。

她最後指出,脂肪肝是可逆性病變,尤其是輕度脂肪肝,如果持之以恆地進行飲食調節,並配合適當脂肪肝形成的原因


肥胖性脂肪肝:由於營養過剩,肝髒周圍脂肪組織過多而使脂肪酸的釋放增加,以致肝髒對脂肪的排洩出現障礙,最終導致脂肪在肝內堆積。據統計,50%的肥胖者有肝內脂肪浸潤現象,重度肥胖者96%可發生脂肪肝。

酒精性脂肪肝:75%~95%慢性嗜酒者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

炎症性脂肪肝:最常見的是病毒性肝炎。其原因主要是慢性肝炎病人進食熱量過多,超過身體代謝的需要而轉化為脂肪積存於全身,其中肝中積存則表現為脂肪肝。

糖尿病性脂肪肝: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病人患脂肪肝的幾率較低,約為4.5%左右。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病人患脂肪肝的幾率較高,可達37%。

營養缺乏性脂肪肝:因長期厭食、節食、偏食、素食、吸收不良綜合征及胃腸旁路手術等原因,造成人體缺乏營養而消瘦,需要經常動用組織中的脂肪,但又不能在肝髒內實現正常轉化,以致發生堆積至脂肪肝形成。這也是瘦人也得脂肪肝的病因。

藥物性及毒物性脂肪肝: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四環素、抗腫瘤藥、四氯化碳、苯、砷、鋁等,可引致脂肪肝的發生。

妊娠急性脂肪肝:多發生於妊娠36~40周,重症者常伴發肝性腦病、腎衰竭、消化道出血。雖然脂肪肝的發生與遺傳無直接關系,但因糖尿病、高血脂症(尤其是乳糜血症)多與家族遺傳相關,所以與上述原發病相關的脂肪肝與遺傳有一定的關聯。



脂肪肝患者的飲食調養原則

為了滿足機體的生理需要,有利於脂肪肝治療,飲食調養需要經常與其他療法(如運動療法、起居療法、合理用藥等)配合,原則上要做到適量的能量攝取,合理分配三大營養比例,並兼顧其質量,適當補充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改變不良飲食習慣。
病因不同,調養原則應不同。
如肥胖、高血脂症、糖尿病ⅱ型所致營養過剩性脂肪肝患者,應嚴格控制總熱量和脂肪的攝人;酒精性脂肪肝,戒酒是最重要;營養不良者,全胃腸外營養及藥物、毒物等所致的脂肪肝,則應增加食欲,改善胃腸功能,合理增加營養,應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等。
能量攝入要合理控制。
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為食物中的能量來源,其需要量要根據年齡、性別、體重和工種而定。
能量攝入不夠,就無法保證兒童青少年正常生長發育及維持成年人正常體力和生理功能,但攝入過高能量可使患者體重增加,脂肪合成增多,從而加速肝細胞脂肪變性。
合理控制每日能量的攝入量,對治療脂肪肝十分重要。
應供給高蛋白質攝入量。
蛋白質中富含必需氨基酸(如賴氨酸、蛋氨酸、蘇氨酸、胱氨酸、色氨酸等),有抗脂肪肝作用,蛋白質還可提供膽鹼、蛋氨酸等抗脂肪肝因子,使脂肪變成脂蛋白,繼而運出肝髒,可防止肝脂肪浸潤。
蛋白質應占總能量的15%至20%,其中1/3為動物質白。蛋白質的攝入量以90克至120克為宜。供給蛋白質的食物可選用瘦肉類(如兔肉、瘦牛肉、瘦豬肉、雞肉等)、牛奶、魚蝦類、雞蛋清及少油豆制品(如豆腐、豆干、豆腐粉等)等。
適量糖類飲食,限制單糖和雙糖的攝入。
一般人需糖量為2至4克每公斤體重(占總能量50%~60%),膳食中的糖類,主要來源為米、面等主食部分,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高糖類,尤其是高蔗糖營養,可增加胰島素分泌,促進糖轉化為脂肪,較易造成肥胖、脂肪肝、高血脂症及齲齒等。
脂肪肝患者應攝入低糖食品,禁食富含單糖和雙糖的食品(如高糖糕點、干棗、糖果及冰淇淋等)以促進脂肪消退。
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量。
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利於排便;它與膽汁酸結合,增加糞便中膽鹽的排出,有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的作用;它可降低糖尿病者空腹血糖水平與改善糖耐量曲線;還可增加飽腹感,防止能量入超,有利於患者接受飲食管理。
膳食纖維的來源為粗雜糧(如玉米粉、粗麥粉、米糖、麥麸)、干豆類、海帶、蔬菜和水量等。
專家建議:中國大多數人的飲食中每日含膳食纖維10克至30克,脂肪肝患者的膳食纖維可從每日20克至25克增加到40克至60克。
專家提醒:如長期攝入過高膳食纖維,可導致維生素和無機鹽缺乏。
多攝入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肝髒病人,維生素貯存能力下降,故應及時補充。脂肪肝患者應多進富含各種維生素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菌藻類食物等。
微量元素硒與維生素e聯用,有調節血脂代謝,阻止脂肪肝形成及提高機體氧化能力的作用,對高血脂症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專家建議:動物性食物如肝、腎、肉、蛋和海產品都是良好來源。
調整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
飲食方式不規則,如經常不吃早餐或三餐饑飽不均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生炭俎病的柿子還能不能吃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