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炭俎病的柿子還能不能吃 牡丹 paeoniasuffruticosa;peony 毛茛科芍藥屬落葉灌木。原產中國的傳統名花。又稱木芍藥、洛陽花、鹿韭等。花大而多變,色彩艷麗,富麗堂皇,被譽為花中之王。
秦漢時期《神農本草經》中已有以牡丹根皮入藥的記載。南北朝時始栽供觀賞;至隋已成奇花。唐時牡丹為皇宮珍品,開元年間長安栽培很盛,且育出許多品種。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自長安移至洛陽,號稱"洛陽牡丹甲天下"。明代栽培中心又自洛陽移至安徽亳州。約在明嘉慶、萬歷年間山東曹州菏澤牡丹興起,至清代即取代亳州而在全國名列前茅。牡丹約於8世紀時傳至日本,後育成許多品種。1787年傳入英國。此後輾轉流傳,成為世界性名花。 牡丹具深根性肉質根。株高0.5~2米。枝多而粗壯。小葉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先端2~5裂,背面具白粉。花單生枝頂,花瓣5~10,雄蕊多數。原種花紅紫色,栽培品種則多種顏色,並形成多種花型。春末開花。蓇葖果。種子球形,黑色,有光澤。牡丹品種繁多,迄今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法。一般可按花色分為白、黃、粉、紅、紫、墨(暗紫色)、雪青(蓮青)、綠色等品種;按花期分為早花、中花、晚花品種。中國古時還按花型分為多葉與千葉兩類。近代中國的分類系統依據雄蕊、雌蕊的瓣化將牡丹分為3類12型。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部的甘肅、陝西、山西、四川、河南等山區。性喜陽光充足、干燥溫涼、夏無高溫,冬不甚寒之地。要求排水良好、中性至微鹼性(ph7.0~7.5)的深厚壤土或富含腐殖質的粘質壤土。分株、壓條、嫁接或播種繁殖均可。主要病害有葉斑病、紫紋羽病等。牡丹雍容華貴,花大葉茂,適於庭院種植或花壇布置,可叢栽,也可孤植或盆栽。如成片群配以山石道路,則可成為牡丹園。根皮可加工成中藥“丹皮”,有鎮靜作用。 拉丁語學名:paeoniasuffruticosa 中文別名:百花王、驕傲花王、鹿韭、木芍藥、花王、洛陽王、富貴花, 牡丹花語 牡丹:富貴,圓滿、濃情 中國牡丹主要產地 1。河南洛陽,古詩有“洛陽牡丹甲天下”,有“牡丹之都”“中國之都”之美譽。 2。山東菏澤,素有“牡丹之鄉”之美稱,2006年被評為“中國牡丹城”。 3。甘肅紫斑牡丹 4。安徽銅陵 5。河北柏山,有株千年牡丹 6。陝西漢中,有牡丹園 7。安徽巢湖銀屏山有一株千年牡丹。 國內栽培歷史 牡丹,原為陝、川、魯、豫以及西藏、雲南等一帶山區的野生灌木,散生於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圹墓中發現的醫簡中已有牡丹入藥的記載。 光緒牡丹國畫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 隋代,隋炀帝(公元605-618)時“辟地周二百裡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驿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骊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戋戋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栽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已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轉到洛陽,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系統完善;出現一批理論專著。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雲:“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牡丹譜》(1178年)。宋室南渡後,杭州牡丹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奇品種,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代,是中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恆有者”(姚燧《序牡丹》)之歎!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移至安徽亳州。夏之臣《評亳州牡丹》雲:“吾亳州牡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雲:“草堂數武之步,種莳殆偏,率以兩色並作一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花技術之先河。 明代,亳州牡丹雖有盛名,但曹州(今山東菏澤),國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漸繁盛起來。江南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也有所發展。 曹州與亳州皆於明代嘉靖(1522~1567)年間引入牡丹,也同於萬歷(1573-1620)年間達到繁盛。兩地之間相互交換品種,“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鵬年《曹州牡丹譜》);亳州也引進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記載一種“金玉交輝”的品種,說是:“曹州所出,為第一品。”又有“忍濟紅”“萍實紅”兩種,也產於曹州。《曹南牡丹譜》亦雲:“至明曹南牡丹甲於海內。” 北京自遼、金建都於此,牡丹栽培日漸興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記載遼聖宗(公元982-1031)在統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長春宮觀賞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極盛,“金殿內外盡植牡丹”。城外還有三大名園梁家園、清華園和惠安園。 在江南,明代以江陰牡丹為盛。此外杭州、蘇州、上海也有不少種植。廣西灌陽也產牡丹,據明代《廣西通志》記載,在廣西“牡丹出靈川、灌陽,灌陽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陽。”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曹縣志》雲:“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莊、洪廟、毛莊、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藥,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裡者,不知其幾,語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范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裡。”其後,有《绮園牡丹譜》,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余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牡丹、芍藥。”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藥用,所以菏澤牡丹長期發展歷久不衰。 在清代,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牡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清末編纂的《甘肅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肅“各州府都有,惟蘭州較盛,五色具備”的記載。延安萬花山,位於杜甫川內花源頭村對面,這裡盛產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記有“花源頭產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附近群眾有在農歷四月初八到此賞花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牡丹和銅陵牡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志》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牡丹,據《銅陵縣志》載:“仙牡丹長山石窦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艷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以有1600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牡丹得到恢復和發展。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5萬余畝,6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中國牡丹栽培、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日前,由洛陽國際牡丹園培育的黑桃皇後、東籬銀南等6個新品種正式通過有關部門鑒定,至此,洛陽牡丹由去年的1030種增至為1036種。 詩詞 牡丹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閒共說相思。 牡丹李孝光 富貴風流拔等倫,百花低首拜芳塵。畫欄繡幄圍紅玉,雲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名花也自難培植,合費天工萬斛春。 賞牡丹一首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清平調李白(唐)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官誰得似,可憐飛燕倚紅妝。 題御筆牡丹王國維(清) 摩羅西域竟時妝,東海櫻花侈國香。閱盡大千春世界,牡丹終古是花王。 白牡丹韋莊(唐) 閨中莫妒新妝婦,陌上面慚傅粉郎。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 惜牡丹白居易(唐) 惆怅階前紅牡丹,晚來只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栽牡丹陸游(宋) 攜鋤庭下蒼苔,墨紫紅手自栽。老子龍鐘逾八十,死前猶見幾回開。 牡丹唐·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誇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 牡丹詩唐李正凡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明月問歸期。 賞牡丹唐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 紅牡丹唐王維 綠艷閒且靜,紅衣淺復深。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賞牡丹唐徐凝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04/34/24/1189043424.14828686.jpg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04/34/24/1189043424.14828686.jpg "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 柿子(鮮果[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