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內蒙古奶茶是這樣做的,將一塊磚茶分成小片適量,放在水中煮(茶與水的比例是1/6)。待水的顏色呈深茶色將茶水中的茶葉澇出,然後再將鮮牛奶放入茶水中即可。 鮮牛奶的多少,因個人口味而定,如果想要味道更好、更香,可以在煮茶水時放入適量炒米,這時煮的時間要長一些把米煮爛為止。澇出茶葉後放適量的黃油。
因為我們一般很難買到磚茶,所以也就很難做咯。
告訴你一個做咖啡廳裡的那種香香甜甜的奶茶,不是蒙古的那種奶茶。
原料:1袋裝立頓紅茶(我是一個大杯子放兩袋立頓的量,紅茶味道不足奶茶就一定不會好喝) 2。雀巢三花淡奶(用咖啡伴侶也可以,不過味道差很多地。!!),一大杯奶茶放五至六勺奶的量(根據口味不同以及勺子大小不同各異,應自己掌握,並非奶越多越好喝〕。 3。澱粉少許〔一小小小撮〕,用少量水攪勻。 4。白糖適量。用煉乳代替糖也是可以的。
做法:把紅茶包放在水裡(一大杯的水量〕,加入三花奶,在鍋中燒煮,煮開以後再用小火繼續燒,並加入糖,澱粉汁,煮至滾開後繼續燒一小會兒即可。味道特別特別好!!千萬別覺得加澱粉別扭,原來沒有加的時候總覺得什麼地方不夠好,茶稀稀的,總做不出一些店裡做的奶茶那種又濃稠又滑口的感覺,直到靈機一動加入了丁點兒澱粉,味道那個不一樣啊,喝了直咂嘴!但是澱粉千萬不能多加,不然就變成奶茶羹了。
蒙古民族特別喜歡喝青磚茶和花磚茶,視磚茶為飲食之上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沒有茶。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熱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噴噴的奶茶,表示對客人的真誠歡迎。客人光臨家中而不斟茶,視此事為草原上最不禮之行為,並且將這事迅速傳遍每家每戶,從此不斟茶之戶的名聲衰落,各路客人繞道而行,不屑一顧。如若去親戚朋友家中做客或赴重大的喜慶活動,要是帶去一塊或幾塊磚茶,那將是認為上等禮物,等於奉獻“全羊”之禮品,不僅大方、體面、莊重、豐厚,而且可以贏得主人的贊譽。
蒙古民族喜好磚茶之習俗,究竟源於何時,無法考證。但是,在歷史上磚茶得寵於蒙古族人民。據記載,清朝康熙時代,內地一些商人攜帶磚茶、米面、布帛雜物等到蒙古腹地,交換蒙地各種物產。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雜物均以磚茶定其價值。磚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別。所謂“二四”者,即每箱可裝二十四塊磚茶,價值約三十三元(銀元),每塊磚茶重五斤半,價值一元二、三角。
“三九”茶則每塊約價值六角左右,亦當做一元幣通行。有時,磚茶價值急劇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僻地區以較少的茶,換取較多的畜產品,以一塊磚茶,換一只羊,一塊磚茶易去一頭牛的事也屢見不鮮。從那時起,草原上就產生了以磚茶代替全羊饋贈親戚朋友的習俗。在草原上磚茶才逐漸失去了取代貨幣的資格,恢復其飲料的本來面目。
茶葉中包含著丹寧、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維生素c、d、b等豐富的營養成分,有強心、利尿、健脾、造血、造骨、提神醒腦和強化血管壁等藥用功能,還有溶解脂肪,促進消化等作用。因此,茶葉,尤其是磚茶逐漸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一日無茶飲,心虛頭暈,飲食不香,夜不能寐。傳說,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兵出征無須帶更多的糧草,有了磚茶,便等於有了糧草。人飲磚茶水,耐渴、耐饑、精神爽快;馬食磚茶渣子,勝過草料之功能,日行百裡,無疲倦之樣。
蒙古民族通常飲用的磚茶中,最受歡迎的是湖北所產,帶有“川”字記號的磚茶。他們用磚茶熬制成茶水,蒙古語稱“哈日茄”;奶茶,蒙古語稱“蘇台茄”;酥油茶,蒙古語稱“希日陶斯台茄”;面茶,蒙古語稱“珠通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他們還摸索出豐富的熬茶技術。熬紅茶是將無雜質的水,用銅質家具煮沸,然後把搗成粉狀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許食鹽即可飲用。
這樣的茶,清香撲鼻,維生素不受破壞,有很強的助消化作用。煮奶茶是將在已經熬成的紅茶裡,放入適量的牛、羊鮮奶,使茶的紅變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濃郁的奶香味,可口綿甜,增加食欲。酥油茶是在已經配制好的奶茶裡,再適量放入酥油、紅糖即成。這種茶在隆重的場合上飲用的較多,民間一般不多熬制。面茶的熬制方法較復雜:先將青稞面或麥面用油炒熟,再把事先熬好的紅茶澄清倒入,攪動後成為比奶茶略稠為宜。面茶既當茶又可當飯,是牧民冬季食用的茶食。這些種類繁多的茶,獨具風味,細細品嘗起來,真是一種特殊的享受。
配料:牛奶(個人覺得用利樂枕包裝的牛奶比較好啦)500g、茶(紅茶或者有專用的磚茶)25g、米(大米就可以了,要是有內蒙古的炒米就更好了)30g
作法:
1、把米洗干淨後放在鍋裡干炒,米是濕的炒時會粘鍋,可以提前洗好控一控水或者用不粘鍋炒。把米炒至深黃色,炒出米香,備用。
2、鍋中放水約2500g,放入茶一起煮,煮至顏色深咖啡色。把裡面的茶葉過濾出。
3、煮好的茶水中放炒好的米、牛奶一起煮,鍋開後,再煮大概10分鐘讓米、茶、奶充分的融合。
4、根據個人口味放鹽或糖都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蒙古人喜歡養狗。狗有護畜作用,還能傳遞信息。狗一叫,孩子們首先跑出來,之後,向大人匯報觀察到的情況。如果來的是長輩,全家人都出來迎接。迎客人時,服裝要整齊。
主人中有長輩和老人時,客人要在營子外下馬,牽著馬進營子。客人是長輩或老人,主人要接馬缰拴在馬樁上。晚輩要向剛見面的長輩問候請安。請安禮儀,男人是將雙手置於跻部鞠躬或打千,婦女行單跪禮請安。
按蒙古人傳統,不論是不是親戚故舊,認識不認識,來家就是客,一律茶、食招待。除非客人忙得等不及燒茶,也要品嘗點奶食品才上路。
獻茶敬酒照例以長輩、老人為先。有時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而先客後主,客人接過來要放在長者面前。獻茶要站起身雙手奉上,不能坐著獻茶。晚輩如果是男性,敬酒時作單跪姿勢。
客人吃過茶,先向長輩一一敬酒,長輩們接過第一盅酒,照例說幾句吉祥的話,用太陽指蘸酒彈酹。這時向老人獻上禮物,分給小孩糖果。
客人遞過禮物,家長向客人敬酒。如果家長年高輩長,一般由少輩人代替。晚輩忌諱在長輩面前喝酒吸煙,但必須接過酒杯並酹酒之後,將杯放在桌子上。如果客人好喝酒,長輩便借故回避,給機會讓同輩人飲酒娛樂。多麼好喝酒的老人,也不同青年人一道飲酒。即使大規模喜慶,也必須按年齡、輩分、地位、性別分開排坐。避席的長輩待年輕人飲到差不多時返回,與客人共同斟滿一杯酒放在桌子上,大家開始用飯。如果以整羊待客,則先由長者動刀。和客人一起吃飯的,必須是家庭主事人。
客人辭行,全家送別,有時老太太會用牛奶酹祝。
蒙古包的西北隅和灶口處是不能貿然去坐的。要沿房門西側坐在門裡或被主人讓到正北延東一排坐下。不論天氣多冷,不得在火盆、鍋撐子上烤腳、磕煙袋、吐痰和進出跨越。鞭子、棍子之類禁忌帶入室內。
有些地方,蒙古人生孩子,總要在屋檐下掛個標志,如果掛的是弓箭,說明生的是男孩;掛的是紅布,說明生的是女孩,即寓男用弓箭、女用針線之意。凡遇這些標志,客人須注意,不要貿然闖進婦女坐月子的屋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