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亦有茶道,說起美學來,不禁將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一比。 曾見與茶道相關的日本仕女圖,纖細秀美,精致之極,仕女表情安詳甜美,器具也是非常講究的,其插花的時間恐怕比得上烹茶的時間了。茶道在日本不但盛行,且是一種嚴肅的活動,這正與其文化和美學觀念相合,精致、纖細、潔淨,就好象日本紫式部的名著《源氏物語》,這部可與中國《紅樓夢》比肩的巨著裡也滲透著日本的文化和美學理念。日本的茶道,我私下裡認為,可欣賞而不可學,在氣度上未免不足。 中國茶道文化底蘊厚重,一把舊壺,一杯茶湯,掂在手裡,隨意率性,沒有那樣多條條框框裁切,細節處也許不拘小節,卻有引人入勝的韻味,有心人品出禅、道、儒,靜夜中品茗,一片禅心如月光洗浴的海棠,肝膽皆冰雪。我願意融進這民族氣息濃濃的茶裡,十幾年飲茶品茗,從未仔細考慮過什麼茶道美學,從渾渾沌沌牛飲解渴,到啜飲品味,到將經歷中的百般滋味融進杯盞裡一絲絲品飲,這“道”可意會不可言傳。不同心情有不同的茶相伴,猶如知已好友一般,也是快意的事啊。 日本茶道美則美矣,個中滋味遠不及中國茶道耐品。佛教從天竺傳入中國,中國將其融入儒家與道家,這才產生了中國式佛教“禅”,禅自南宗六祖慧能以“頓悟”戰勝了北宗神秀為主的“漸悟”後大盛。禅又自中國傳入日本,日本國人將禅再次變化,融入大和民族的堅忍、纖細、精致,再加上略略感傷,因此日本的茶道也帶有這樣的氣質。我認為日本茶道未得禅的神髓,因為“禅”本身是不拘形式的,所謂無佛無祖才是得到禅機真昧,日本茶道是太拘於形式了啊。 中國茶道,品飲者不知不覺會想起莊周《至樂》篇:“無江海而閒。。。。” 中國的茶道
(一)唐時的基礎
我國的茶道是到六世紀(唐朝)時陸羽集前人之大成,再加上他自己的精心研究撰寫『茶經』,進而推廣傳播,才奠定了茶葉今日之基礎。陸羽的『茶經』分為三篇(即上中、下三卷),而事實上是分為十章如下:
一之源:茶的起源
二之具:制茶的工具-------二~六為茶道實務:
三之造:茶的制造-------有關之工具、器具大部份已被時代淘汰,而制造方法則因茶葉由
四之器:制茶的器具-------早期的固型茶到現在的散型茶,其制造過程、方法、情況均有所
五之煮:茶的煮法-------不同;至於煮與飲,因茶葉改為沖泡方式而不再用烹煮,
六之飲:茶的飲法-------所以僅有″飲″聊具參考價值。
七之事:茶的歷史
八之出:茶的產地
九之略:茶的概略
十之圖:茶的掛圖
以下僅就『茶經』之內容作一簡要的探討——
1.從前的固型茶,成以後是又乾又硬,要煮用時必須先用以火烤。
2.烤時持茶近火,經常裡外翻轉;如是以火烤而乾之茶,則烤至火氣透為止;如是以日光乾燥之茶,則烤至柔軟舒展為止。
3.烤過後,又須加以研碎;其粉末如米粉者方為上等,如細角者為下等。
4.煮茶時之炭、薪規格:
a.木炭為佳—如桑、槐、桐、枥之類。
b.堅薪次之—膏多之木或無用廢材不用。
a.膏多之木:如柏、桂、桧。
b.無用廢材:指朽腐之木。
5.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總之須用活水。
6.煮水標准:
a.第一沸:水沸之程度,如魚目而微有聲;使水合乎茶之量,以鹽調味。
b.第二沸:容器之邊緣,泉湧如連珠,水泡上升;酌水一瓢,以竹筷於水之中心回旋攪和,量粉末,投至水之中心。
c.第三沸:如騰波鼓浪,煮至翻滾;取所酌之水止之,以育茶之華,並將火移開。
d.過此以後則不可飲用。
7.飲茶之法,趁″熱″為之,邊煮邊飲。
以上為陸羽所力倡的『茶道』,也是唐朝時集大成的飲茶方法,成為我國茶道最原始、最具體的指導原則,然而到宋朝時便革去一大部份。
(二)宋時的講究
宋朝飲茶的習慣,基本上固然依循唐時的准則,卻從高雅的享受中去謀求發揚光大,尤其士大夫階級爭相講究茶品、水質、火候、茶具、煮法、飲用之效果。此時『飲茶』習慣已成附庸風雅之士聚集的原動力,藉茶吟詠,各機其妙,甚至評茶論器,名目、花樣百出,蔚成風氣,因此『斗茶』也成為我國比賽茶之始。
『斗茶』交戰時,以三件事來分優劣:一為茶、二為水、三為茶具,彼此誇耀其優點(品種、采摘、制作、來源、水質、成份、質料、特色),優則稱勝。
(三)明時的改革
可是唐、宋這套飲茶的准則,到了明時,固型茶慘遭潮流淘汰,改為以散型茶為主,煮茶也改為泡茶,至於過程方面就更見緊縮,只注重茶品、水質、茶具,其余則不在講究之列;尤其對水質講究到極致,除了使用泉水、江水、井水外,還風行雪水、雨水,甚至於露水、竹瀝水。
民間所盛行之″功夫茶″,也是在改良泡散型茶後的產物,且不再以大壺沖泡,而崇尚小壺泡法(重品茗、忌牛飲);對茶器、茶具之講究,要求陶、瓷、紫砂土質良好、制作精巧、造型高雅,因此在官方及民間的推波助瀾下,成就了傲視國際的『陶、瓷藝術文化』,其中以″景德鎮″的瓷器與″宜興″的紫砂茶具享譽中外,間接地提升爾後「飲茶文化」走向精致化與生活化。
日本的茶道
(一)茶道之源流
中國茶葉最早傳入日本,約在漢代就開始了。唐代,日本僧人來華,高僧最澄禅師和空海禅師到中國天台山國清寺流學,回國時帶回茶籽栽種於日本滋賀縣。宋代,日本榮西禅師兩度留學中國,又帶回茶籽,栽種於日本佐賀縣。(榮西禅師著有<吃茶養生記>一書,是日本第一部茶書)。
而根據日本歷史中記載:「天平元年(公元729年),聖武天皇在宮中,召集僧侶講談般若經後,有行茶禮儀。」又說:「平安時代桓武天皇時,傳教大師返國,帶回茶種,種於比睿山附近地方,是為日本種茶之始。」雖然歷史悠久,卻完全變質,與我國古時茶道旨趣大不相同,日本敢據以誇張『國粹』,傲視西方,理由就在早已徹頭徹尾改變,的確成了『日本茶道』。
(二)茶道之精神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將飲茶視為生活規范,藉以修身養性,學習禮儀,以環境幽雅為主體,以高尚享受為目的。而其缺點乃是違背時代,脫離現實,費時費事,名為固守茶道的傳統,實僅維持茶道在充當古跡。
(三)茶道之流派
一.主流派:″千利休″與″三千家″1.村田珠光成立日本茶道1430年~1502年
2.千利休追隨紹鷗學習茶道別號拋秋,是安土、桃山時代的茶博士茶藝非常精湛,遂集茶道之大成1522年~1591年
3.宗旦利休的孫子以宣揚茶道為專業兒子分立門戶繼承衣缽茶道—三千家
4.江岑″表千家″的元祖仙叟宗室承接了乃父的隱居而成″裡千家″的元祖一翁宗守住在武者小路成為″武者小路千家″
二.其他流派:
a.薮內流b.遠州流c.石州流d.鎮信流e.宗偏流f.不味能g.江戶千家流...等等派別。
(四)茶道之飲法與禮儀
以馳名的茶道″數寄屋″為例,它建築在私人的花園中,包括可以容納五人的『茶室』,與一間毗連的『水屋』(洗滌茶具之場所),另有一間『待合』(提供賓客暫待,等主人邀請進入茶室之場所)。
從『待合』到『茶室』,有一條小徑,幽靜之至,奇石與石凳陳列兩旁,古松參天,楓葉滿地,景致高雅。『茶室』的入口為活動格子門,高僅三尺,人須躬身而入,以保持謙遜態度。
室內陳設簡樸,瓶花佩合季節,且懸有名貴字畫,供人欣賞。室之右角,設有小巧木架,掛著銅包錫的茶壺。茶碗各用飾盒貯藏。
待客之禮儀與飲法——
1.賓客進入『茶室』之後,依序面對主人就座,賓主對拜稱『見過禮』,主人致謝稱『懇敬詞』。
2.室內從此肅穆,賓主危坐,靜看茶娘進退起跪調理茶具,並用小玉杵,將碗裡的茶餅研碎。
3.茶聲沸響,主人則須恭接茶壺,將沸水注入碗中,使茶末散開,浮起乳白色饽花,香氣溢出。
4.將第一碗茶用文漆茶案托著,慢慢走向第一位賓客,跪在面前,以齊眉架式呈獻。
5.賓客叩頭謝茶、接茶,主人亦須叩頭答拜、回禮。
6.如上一碗一碗注,一碗一碗獻;待主人最後亦自注一碗,始得各捧起茶碗,輕嗅、淺啜、閒談。(惟忌談世事)
參考資料:http://www.phoenixtv.com/home/phoenixtv/200403/04/211810.html
兩個茶道共同之處都在於都是無恥之徒、厚臉皮什麼都不懂的人開的吃水的地方。不要說我偏激,因為中國是研究道最深入的地方,我國歷史上高人無數,巨著無數,可是卻無一人能自诩得“道”!這是因為中國特有的謙虛性格在做怪嗎?也許的確是中國人很謙虛,所以不宣傳自己對某個領域已經做了深入研究!但是中國人不自诩得道更是因為“道可道,非常道”!道這東西無處不在,但要說卻又不容易說明白!所以道不是掛在嘴上的道,是必須用心去感悟、去深入體會的才能明確感知的! 大唐盛世,東土文化特有的大成之象吸引的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竟相學習,有很多的學者甚至被深深吸引,終老東土!然後,東土文化傳回去後,那些一知半解的人就在那些全然無知的人中突然高出了一大截,所以這些一知半解的半罐水們在眾多的美譽聲、崇拜聲中就開始飄飄然,以為得道了!所以你看中國的武功再牛也就是一個武功秘籍,或者直接就叫什麼拳什麼拳了!但是外國鬼子卻有花樣繁多的什麼跆拳道,截拳道,柔道等等,太多了,沒有篇幅一一例舉!但是這些各種各樣的得道高手來華釁事,不是被霍花甲打敗,就是被黃飛鴻打得滿地找牙!總之,幾千年來的歷史證明,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得道高手”來華經常被一些無名小卒給找得找不著北! 同樣的,文明一點的茶道也只能說吃茶的人吃出了一點境界,但是要加個道字,嚴格來說就讓人贻笑大方了!! 日本有茶道??那只是中國茶道的一小分支,就像唐刀到了日本叫武士刀一樣 不是說沒有中國文化,日本人還住在海邊的石縫裡吶 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茶道,但光有茶,沒道了 日本茶注重形式,中國茶注重內涵。日本茶起源於中國古代茶道後另起爐灶派生出來的。 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茶道 其實在百度中查找一下就解決了 1l復制哥
區別?就是偷我們的我們也不管你偷了就偷了完了人家拿去使勁研究發展~~甚至說他們的最牛逼~~我們沒辦法了我們天朝不發展這樣的~~~就任憑人家說了 中國的是詠春茶,日本的是跆拳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