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鳳朝陽”呈姿煥彩,“群仙迎駕”粉妝玉琢,“龍王點兵”活靈活現……不久前,在台北舉行的中華美食展上,12道“媽祖宴菜”榮獲了最高獎項——國家專利和中國愛迪生發明金獎。利用湄洲島的特色小吃“烹”出品牌宴菜,其實記錄了我市旅游餐飲業質變的軌跡。
西天尾扁食、江口鹵面、天九灣炝肉、廟前豆漿炒、興化米粉、媽祖線面、珍珠米爛、跳魚穿豆腐、蛎餅、蛏炝、焖蒸糕等,是莆田人耳熟能詳的特色佳肴。隨著我市旅游產業的布點開發,這些特色菜成為各個景區的主打產品。小吃能引大旅游,游南少林,品西天尾扁食;向媽祖祈福,吃一碗平安面,游客既徜徉在如畫的風景中,也留連在“烹饪王國”裡。
現在建設的風味小吃一條街則把散落在“烹饪王國”裡的“珍珠”連成線。
地處城區鳳凰山街道的南門路東段長200多米,寬20多米,市容美觀,交通方便,有70多間店面,現有20多家小吃店,市委、市政府把它開辟為莆田的風味小吃一條街。政府投資建設兩座招商小拱門等進行總體形象包裝,通過稅收、工商管理等傾斜措施引導各地特色小吃“棲落”。風味小吃一條街將成為我市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風味小吃三級跳,也促進了全市旅游餐飲業的科學分工、整合。城區的才子、悅來、壺蘭、頤和和文甲的望海樓、湄洲島的美海、安泰、金穗及涵江的好運中心等酒家、飯店成為國內及海外旅游團的用餐定點;“藍與白”快餐店、永和豆漿店成為旅游者的快餐店;“豪客來”快餐店、步行街酒店和聖陶沙名商會所,成為旅游者正餐的西餐館和適合客源國游客口味的餐館。
1.莆田鹵面 莆田的鹵面算是最富盛名的小吃了。又最屬江口的鹵面有名了。面,是莆田自制的,在外 面比較少能買到。佐料倒很多,有海蛎,蛏子,干貝,蝦干,精肉,蘑菇.....鹵面的工序 不難,但是要做地道的卻是很困難~基本上沒有哪個莆田人不吃鹵面的~
2.興化炒米粉 莆田古稱興化。印象中,別的地方是買不到這樣的米粉。興化的米粉比別的米粉都白且細 。其實米粉的做法很多的。很愛豆漿米粉。把豆漿燒開了,米粉放進去燙一下就熟了,再 加上花生油~那個叫美味啊~ 3.炝肉 肉有很多種做法,但是莆田這樣的炝肉卻是唯一的。這道菜也是莆田人非常喜愛的一道, 看似簡單,做起來卻是非常難,當廚子的表哥說,要做好炝肉,沒有真傳,是很難作出地 道的~想想餓的時候,吃上這麼美美的香香的肉,該多幸福啊~
4.荔枝肉 說道炝肉就不能不說莆田的荔枝肉。莆田的荔枝最為盛名,並被成為“荔城”。做成紅色 的荔枝肉就好像荔枝一樣,你不知道是荔枝在引誘你,還是肉在引誘你。是夏季下酒的好 菜之一~父親的最愛之一。
5.海蛎煎蛋 生吞活剝前的海蛎 也許很多人吃過這道菜了。去莆田,這道菜也是不能不吃的一道。海蛎是海裡的一中貝類 海鮮,它其實海中的微生物。用特殊的工具把殼撬開就可以掏出肉了。然後把殼扔到海裡 ,過了一年又是一個海蛎了~海蛎就是這麼煎蛋~
6.海蛎湯 莆田人基本上都很喜歡海蛎的。據說海蛎味道鮮美甘甜。海蛎湯更是甜中精品。可惜我不 吃海蛎。不知道味道如何好了~但是我經常撈海蛎湯中的菜,味道確實不一樣~ 7.西天尾扁食 西天尾是莆田的一個地名,山靈水秀的。西天尾扁食可是一道天下美食啊。沙縣小吃中的 扁食跟它可不能一比的。所謂皮薄餡多,包的都是瘦肉,吃的時候感覺皮也是肉做的~而且 還有炸的扁食。熱騰騰的扁食,放上花生油,香蔥,香飄飄的,光想象到都覺得餓了~ 8.水煮蝦 蝦在莆田太常見了。在家裡,是絕對不吃凍蝦的,感覺不干淨。一定要活蝦。水煮蝦雖然 簡單,卻是味道特別的鮮美,剛出鍋的蝦配上可口的料,哇,那個口水啊~水煮蝦也是夏天 下酒的一道好菜~ 9.蝦蛄 蝦蛄也是蝦的一種,只是個頭比小蝦大多了。味道一樣的鮮美。蝦蛄以前比蝦便宜很多。 聰明善良的莆田人民,就想到了用蝦蛄來代替蝦~長大後,有天突然發現蝦蛄好貴啊~蝦蛄 比小龍蝦個頭也要大很多,不過吃飯跟小龍蝦有點相似。只是更有營養很多~父親和弟弟很 喜歡吃蝦蛄,只是父親現在說話漏風了。。。 10.浔炖冬瓜 大概也只有莆田人是這麼吃的。浔,是螃蟹的親戚。也是橫著走的家伙,可是比螃蟹便宜 很多。俗稱“爬爬”。這道菜關鍵在於選擇“爬爬”。“爬爬”也是有公母之分的,但是 母的比公的要好吃很多,因為母的有仔,跟魚籽差不多,黃色的小顆粒,俗稱“電”。很 好吃很好吃,按我妹妹的說法是:吃的就是它!
11.花甲 為何叫花甲呢?因為這個小東西的殼是花色的~花甲比蛤蜊個頭小,但是肉比它大很多,也 鮮美很多。花甲湯是夏天的常備湯之一,很清甜,那個味道啊真的是一流的,而且是去火 的,清清涼涼的~ 2。斧頭 學名叫黑白蚬,因為長得像斧頭,就俗名為斧頭了。斧頭比花甲小一倍左右。而且肉也很 少。可是做起來,味道不比花甲差,小小的肉一煮非常有彈性,再加上花生油,蔥等佐料 ,啧啧~一頓飯可以吃掉很多斧頭~這也是父親夏天喝酒的必備菜之一~ 13.春卷 莆田的春卷,是小時候喜愛的零食之一~金黃色的春卷,咬一口脆到心裡了~這裡其實有個 很特別的典故...大家可以google之~ 14.蛏熘 炒蛏子 蛏子在莆田也是很常見的,類似於花甲,長的叫竹蛏。也是帶殼的。做之前要先拿刀割一 下殼,否則熟了,打不開殼,只能干著急了-,-在家,母親和嫂嫂最喜歡的是醉蛏,顧名 思義,就是用酒來煮蛏子,你可以想象蛏子插成圓圓的一堆,中間加入白酒,再放上花生 油,鹽,味精等等調料,火一開,那就白酒的香飄四溢~口水ing 15.菜頭餅 又名蔥餅,做法很簡單,就是面粉加蘿卜、粉條等等炸的。。。。但是也是一個很有趣的 典故,大家依然可以google之或者baidu之~以前戲台旁邊常見老婆婆在那兒賣,一毛錢一 個,看戲不是為了看戲啊~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 16.興化泗粉 因其外觀狀若鼻涕,故名泗粉。泗,古字典解釋有鼻涕之意,故得名。正宗的做法是:用 豬大骨熬湯,用其湯在鍋裡燒開,放入泗粉,和豆芽菜(用其他菜都會變味道,那就不正 宗了),用大火煮熟,澆上蔥油,味精,少許醬油,6度或以下的醋。莆田涵江宮口附近 有一家口味最正宗。祖母病逝前的最愛~ 17.芋頭炖排骨 芋頭在莆田的小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選芋頭很關鍵。芋頭有水芋和冰糖芋之分(鑒於我 的只是有限)。水芋吃起來柴柴的,不管你炖多久,都是一個味道,更啃木柴似的,一點 也不好吃。冰糖芋,吃起來酥酥的~很溫柔的味道。但是火候一定要把握,否則火候不夠也 是柴柴味,太過了,就成泥了~其實芋頭拔皮是很郁悶的,因為跟芋頭的皮碰到的皮膚都會 起紅疹子,癢癢的,很難受。。。。 18.鍋邊糊 鍋邊糊薄薄的,做起來也不難,最愛四中門口的鍋邊糊了~很像扁食的做法,也是香飄四溢 啊~ 19.興化煎粿 煎粿,原是農民在早稻登場後,舂米時篩出的碎米磨成米漿,配上南瓜、韭菜、芹菜、綠 豆芽等,用油煎干而成。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石室巖煎粿最為出名,有“沒吃煎粿等於沒 上石室巖”之說。猶記得,母親每次早起賣菜回來都會給我們帶回煎粿,那種浸著母愛的 煎粿尤其的香~ 20.焖豆腐 喜宴的頭道大菜啊~可見其重要性。此菜主料用鮮豆腐,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補 中益氣、和胃清肺、生津化痰的功用,加上香菇、蝦仁、肉絲等輔料和蔥花、姜末等多種 調料,用旺火煮沸後轉文火焖煮20分鐘,待到豆腐泥呈蜂窩狀時,撒上一把芹菜末,即可 出鍋上盤。其特點是,色澤如翡翠白玉、質地柔軟,潤滑爽口,味道清純,多吃不膩。 21.苦螺羹 其實只是稍微有點苦味了~ 22.梅子 把上好的楊梅或者杏兒泡起來,幾年之後就是清涼去火的佳品啊~ 23.生煎包 莆田的煎包要把屁股煎得很黑,香香脆脆的~也有一個有趣的典故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