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求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論文(英語的)?正文

求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論文(英語的)?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求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論文(英語的)?
 
論文題目淺析中西方飲食的文化差異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斷提高,於是他們越來越注重於生活的質量,而吃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於是對吃的要求也提高了。飲食文化的文化底蘊相當深厚,它是一個非常廣闊的領域,可以說飲食文化的發展對人類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將從中西方飲食特征,飲食對象及其觀念的不同等三方面來分析中西飲食文化差異



關鍵詞:中國,西方,飲食文化,觀念及其差異

第一章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及其差異

在悠悠歷史的長河中,中國悠久歷史5000年,西方世界也有五六百年的社會歷程。中國有著非常豐富的飲食文化;而西方國家則有精巧、自成體系的飲食文明。我們可以從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得出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自古以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碰撞以及人類的進步和發展,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1.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征 

(1)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征。飲食其實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內容,為什麼說它有文化呢?這是因為飲食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它在中國和西方也有較大的區別。中國人的飲食早在秦代開始,就以雜糧為主,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這是典型的飲菜結構。當然這與中國第一教——佛教提倡素食是分不開的。其中米飯是主食,而菜是為了下飯。用菜來下飯是因為米飯並不可口,必須用比它可口些的菜來幫助人們能夠吃下去。這樣促使中國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可口;其次,中國烹饪中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是一流的,從而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特征。

所有這些,使中國飲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國烹饪技術發達,許多在西方人看來不能吃的物品,經過中國廚師的精心烹調,變得色、香、味俱全;其二,中國人的食譜廣泛,凡是能夠吃的都拿來吃,毫無禁忌,據西方植物學家研究,中國人吃的的蔬菜種類是西方人的六倍多;其三,中國人將飲食的追求作為人生至樂來追求,吃飯成為第一要求。



(2)  飲食文化的層次。飲食文化是以飲食為核心的文化現象。它主要包括三個層次:a.物質層次,包括飲食結構和飲食器具;b.行為層次,包括烹饪技藝,器具制作工藝,食物保藏運輸方法等;c.精神層次,包括飲食觀念,飲食習俗以及蘊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內涵。飲食文化涉及到歷史學,民俗學,人類文化學,哲學,制作工藝等多學科知識。它所要研究的是飲食的起源和變遷,飲食風格,原則,觀念和習俗等問題。

(3)  飲食文化的兩大觀念。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觀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a.重視飲食。從遠古的傳說開始直到歷朝歷代的典籍中,都有關於飲食的內容。古代歷朝都把飲食當作國計民生的第一件大事,飲食被列為“八政”之道。中國古代飲食觀再注重飲食的同時,追求飲食的藝術性和娛樂性,並以品味為主要目的。b.重視科學飲食。先民早就認識到膳食模式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飲食與健康的關系,注意到飲食對健康的影響,提出“病從口入”的科學論斷,以引起人們的注意,主張營養成分要合理搭配,平衡飲食,強調合理的飲食方法。這一觀念已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今人所發掘和發揚光大。

2.  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特征

 (1) 西方的飲食,由於最初是主要以畜牧為主,肉食在飲食中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雖然種植業比重一直在增加,但是肉食在飲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國的高許多。由於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沒有必要對飲食進行過多的裝點,限制了烹饪的發展。歐洲人在顯示富裕的時候,則多是飲食的工具來表現,如各種器皿的多少和豪華成為講究的內容。另外也不把吃這種人生易於滿足的事情作為人生的至樂來追求

(2) 西方以歐美為代表,其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到中世紀,歐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間,舊西方的飲食文化已經形成。其主要特點為:主食以面粉為主,原料也較為豐富,制作方法較中國簡單,但同時也十分注重口味。





3.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而飲食在兩個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將會通過大量調查得來的數據及細致的研究為您分析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異同、優劣,希望對您今後的飲食結構的改善有所幫助。

歷史上,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有五千年的悠久而厚重的歷史。千百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遼闊國土的地域差異,四大菜系逐漸形成,四大菜系自成體系、各有特點,但共同點是用料復雜考究,制作方法復雜,口味多種多樣。

西方以歐美為代表,其文化同樣源遠流長。到中世紀,歐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間,舊西方的飲食文化已經形成。其主要特點為:主食以面粉為主,原料也較為豐富,制作方法較中國簡單,但同時也十分注重口味。

今天,中國飲食文化總體與以前無太大區別。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逐漸有一些面包、蛋糕等進入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但其總體特點並無太大改變。

反觀西方,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後,隨著技術的革新,人的生活速度加快,營養而簡單的食品逐漸成為人們的新寵,而西方飲食文化也在發生較大變化,向著高熱量、簡單、便於攜帶的方向發展。以肯德基為例,其推出的食品多種多樣,但原料不外乎面粉、肉類、蔬菜、土豆。

我們可以列表加以比較:


    中

西


原料

名目繁多、多種多樣

肉類、蔬菜、面粉、奶制品等


制作方法

考究,炸、蒸、煮、焖等多種方法

較簡單,以炸、烤、清水煮為主


營養

營養少且不集中

營養全面、含熱量高


側重點

口味

營養、方便





引起中西方飲食差異的文化原因

1.從飲食方式的角度來闡述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准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裡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中國五味調和的烹調術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過程中的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攻,都會使菜肴的營養成分被破壞。法國烹調雖亦追求美味,但同時總不忘“營養”這一大前提,一味捨營養而求美味是他們所不取的。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現代烹調思潮,特別強調養生、減肥,從而追求清淡少油,強調采用新鮮原料,強調在烹調過程中保持原有的營養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說西方飲食之重營養是帶有普遍性的。

平心而論,談到營養問題也觸及到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盡管我們講究食療、食補、食養,重視以飲食來養生強身,但我們的烹調術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性要求,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於加工過程中。近年來我國廚師參加世界烹調大賽,人家端上一個菜營養成分開列得一清二楚,我們則拿不出這份材料。經人提問,亦瞠目結舌不知所雲,大大地吃了啞巴虧!

我們從來都是把追求美味奉為進食的首要目的。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雖然人們在贊譽美食時,總愛說“色香味俱佳”,但那是由於我們感受色香味的感覺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順序如此。人們內心之於“色、香、味”,從來都是“味”字“掛帥”的。而西方烹調講究營養而忽視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覺享受為首要目的。他們以冷飲佐餐,冰鎮的冷酒還要再加冰塊,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覺神經一經冰鎮,便大大喪失品味的靈敏度,漸至不能辨味;那帶血的牛排與大白魚、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雖有“味”而不入“道”,凡此種種都反映了西方人對味覺的忽視。他們拒絕使用味精,更足以證明此輩皆屬不知味之人,非“知味觀”之座上客也!

基於對營養的重視,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僅西紅柿、黃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蔥、綠菜花(西蘭花)也都生吃。因而他們的“沙拉”有如一盤兔飼料,使我們難以接受。現代中國人也講營養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經加熱,維生素將被破壞,因而我們主張用旺火爆炒。這雖然也使維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會完全損失,可味道卻比兔飼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國的現代烹調術旨在追求營養與味道兼顧下的最佳平衡,這當然也屬於一種“中庸之道”。

下面是針對飲食對中國人健康的影響而做的飲食習慣大調查:

a.衛生部剛剛發布的一組數據告訴我們,全國1.6億成人血脂異常,1.6億成人患高血壓,2000多萬人患糖尿病,大城市100個成人中,就有30個超重,12.3個過於肥胖,肥胖率比1992年上升97%。相當一批經濟寬裕的人出現的營養不良,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獨有的現代病。這一切都說明,中國人在飲食方面的傳統習慣正發生著越來越強烈的變遷——我們是離健康越來越遠了嗎?

b.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30%的中國人睡不好。尤其突出的是,年輕人反而比老年人更睡不好覺。一位接受采訪的陳小姐才20多歲,她說,自己的睡眠很淺,質量很差,大部分晚上都睡不好。

c.研究發現,常吃夜宵易引發胃癌。有關專家曾對30~40歲年齡組的人的飲食情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在胃癌患者中,晚餐時間無規律者占38.4%。

d.who的一項全球性調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亞健康”人群的主要表現有精神不振、失眠多夢、消化不良、抵抗力差,容易焦慮、煩躁或抑郁,人際關系緊張等,這些症狀常常困惑著人們的正常生活,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還會導致許多軀體疾病。對此,我校展開了系統的科學研究,並於去年10月被國家科技部和中醫局遴選為“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醫‘治未病’及亞健康中醫干預研究”項目課題負責單位。一年時間裡,課題負責人何金彩教授不斷修正和優化方案,該課題於今年10月14日正式實施啟動。

從以上種種調查看來,可見合理的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

2.飲食對象的角度來闡述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准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裡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這些問題都是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中國五味調和的烹調術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過程中的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攻,都會使菜肴的營養成分被破壞。法國烹調雖亦追求美味,但同時總不忘“營養”這一大前提,一味捨營養而求美味是他們所不取的。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現代烹調思潮,特別強調養生、減肥,從而追求清淡少油,強調采用新鮮原料,強調在烹

[1] [2] [3] 下一页

蘇打水能不能煮開喝?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