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坎兒井至今仍發揮著灌溉作用。
維族男子喜穿長袍——“袷袢”,右衽斜領,不用紐扣,用腰帶扎腰;婦女多在寬袖的連衣裙外套上對襟背心;男女都喜歡戴稱為“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婦女的飾物有耳環、手镯、項鏈。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 維吾爾族習俗桃源一帶的維吾爾族,保持和繼承了本民族傳統的習俗。在服飾方面,平日與漢族無大區別,不同的是在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禮拜等宗教活動中,以及其它主要文娛活動場所,都穿上維吾爾族盛裝,頭戴四楞小花帽,腳穿馬靴。女子或戴花帽,或圍花頭巾,穿上五彩缤紛的連衣裙,頭上扎許多小辮子。男女老幼皆能歌善舞。實行一夫一妻制。特點是本民族內部一般不通婚;本民族女子一般也不得與漢族通婚,而可以與回族通婚。如有的要嫁給漢族,必須尊重女方生活習慣為條件,否則不得結婚。結婚須經歷介紹、求婚、訂婚、結婚4個階段。結婚稱為"雙婚日",即第一天在女方家裡舉行結婚儀式,第二天在男方家舉行結婚儀式。桃源維吾爾族喪葬實行土葬。對死者先由3-4人進行洗禮,必須用熱水洗淨,然後用床單一層層包裹好,再用白布系腰。從頭到腳要包嚴。然後在清真寺由阿訇主持殡禮。凡前來參加者,都必須事先"大淨",即洗操,換乾淨衣服。葬禮畢,送墓地,由子或孫從棺中抬出死者,放入挖好的墓穴中,不帶隨葬品。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萬(1995年)。
維吾爾族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於我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丁零”人。9世紀中葉,遷到西域的“回鹘”,融合了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突厥各部以及兩漢以來移居這裡的漢人,同原來就居住在南疆廣大地區操焉耆、龜茲、於田語的人民,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長期相處,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有自已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穆罕默德·喀什噶裡的百科知識性辭書《突厥語大詞典》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我國最早一部按月令記述農事活動的農業專著。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坎兒井至今仍發揮著灌溉作用。
維族男子喜穿長袍——“袷袢”,右衽斜領,不用紐扣,用腰帶扎腰;婦女多在寬袖的連衣裙外套上對襟背心;男女都喜歡戴稱為“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婦女的飾物有耳環、手镯、項鏈。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 民族習俗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干馕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馕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馕、喜糖、葡萄干、棗、糕點、油炸馓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馕、抓飯、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馓子、銀絲擀面(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黃蘿卜(胡蘿卜)醬等。 民族節慶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制各種糕點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准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准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 節日期間殺羊或駱駝,到清真寺去作聚禮,唱歌跳舞,並舉行賽馬、刁羊和摔跤等活動。 房屋建築 住房一般為土木結構的平房,經濟條件好的住房講究,設有廊房,並雕花紋或繪制圖案。建築 宗教習俗 維吾爾族古代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 10世紀中葉喀喇汗朝薩圖克·布格拉汗歸信伊斯蘭教後,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阗地區改奉伊斯蘭教。 13世紀初阿克蘇、庫車、焉耆地區維吾爾人改奉伊斯蘭教。 14世紀時,天山北路伊犁、塔城等地區維吾爾人改奉伊斯蘭教。 公元10世紀末至16世紀初,吐魯番、哈密等東疆地區維吾爾人改奉伊斯蘭教。 當前,維吾爾族多數信仰伊斯蘭教,多屬於遜尼派。 飲食習慣 一日食三餐,早飯吃馕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馕、茶或湯面等。以面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飯、包子、面條等。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新疆盛產綿羊,由此維吾爾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習俗。講究的羊肉串肉質鮮嫩,味鹹辣,孜然的特殊味濃郁。與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飯,也是維吾爾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在新疆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地區,逢年過年,婚喪娶嫁的日子裡,都必備抓飯待客。他們的傳統習慣是請客人圍坐在桌子旁,上面鋪上一塊干淨的餐巾。隨後主人一手端盤,一手執壺,逐個讓客人淨手,並遞給干淨毛巾擦干。然後主人端來幾盤抓飯,置餐巾上(習慣是二至三人一盤),請客人直接用手從盤中抓吃,故取名為“抓飯”。維吾爾族抓飯的種類很多,花色品種十分豐富。 服飾特色 維吾爾族傳統服裝極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長袍,右衽斜領,無紐扣,用長方絲巾或布巾扎束腰間;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面套對襟背心;城市婦女現在已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婦女常以耳環、手镯、項鏈為裝飾品,有時還染指甲,以兩眉相連形式畫眉;維吾爾族姑娘以長發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發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也有人將發辮盤系成發結。地毯、花帽、艾德來斯綢、民間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維吾爾族最盛名的傳統工藝制品。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麗的標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發戴小罩刺繡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總: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色彩鮮艷,圖案古樸,工藝精湛。 民族禁忌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 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天文歷法 維吾爾族的天文學知識源遠流長。喀喇汗王朝時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樂智慧》一書中介紹了當時的許多天文學知識,並在第五章《論七曜和黃道十二宮》中以詩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黃道十二宮。作者介紹了七曜的名稱、特性、位置及其出現的時間,並根據“地球中心說”列出了行星在太陽系中的排列順序,畫出了七曜星圖。所謂黃道十二宮,即十二個星座,把天空中一年四季出現的可以觀察到的星群分為12組。他說:“除了七曜之外,還有黃道十二宮,有的成雙成對,有的孤闱獨守。”明確指出了黃道十二宮在星空中相互為鄰,一年中按季節出現,不斷交替變換,每一個星座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月份、季節。即十二宮分屬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為三宮。他又把十二宮分屬火、水、氣、土四種物質。火、水、氣、土不僅是構成宇宙的基本要素,而且認為生命也是四要素組合成的。他說“四要素給合,才能構成生命”。 馬合木德·喀什噶裡在其《突厥語詞典》裡也收集了許多文學的資料,如:“傍晚出現火燒雲,妻兒如親人;清晨出現火燒雲,家中起哭聲。”“月出暈伴生,白雲浮晴空。雲頭堆疊起,大雨自天傾。”民間也有“月暈白,雨雪來;月暈紅,天放晴”的說法。維吾爾族民間把金牛宮之七星稱為“於凱爾”星座。夜行人利用這個星座定方向,如同使用羅盤。人們認為,於凱爾漸大,天氣就會變化。維吾爾族諺語說:“於凱爾掠過天邊,節氣就屬夏天。”據民間星相家的說法,於凱爾一年中有40天棲於地上,這時的天氣最熱,被稱為伏天。40天之後,於凱爾重新升入星空,植物開始結籽。民間有“七星顯,天氣變;七星不墜,地溫不升”的說法。維吾爾族民間還把北極星稱為“鐵木爾闊足克”(意為“鐵樁”),並把此星作為夜間行路或軍隊夜出時方向的標尺。對火星、金星、土星、水星等星體予以維吾爾族的稱呼,並正確認識到這些星體運動與地球氣候、季節變化的規律。 維吾爾族歷史上曾使用過多種歷法。最早的是回纥汗國時期使用的12獸歷法。12獸名稱分別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每12年循環一次。據考古和文獻資料,高昌回鹘王國時期使用一種叫“七曜歷”的歷法,即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紀日的歷法,也即以七日為一周年歷法。據在高昌遺址發現的回鹘文歷書斷簡研究,這種歷法每日先用傑特語記七曜日名稱,次譯中國甲、乙、丙、丁等十干之音,最後以傑特語記鼠、牛、虎、兔等12獸名,又在其上的每第二日,用傑特語譯出中國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名,而以紅字記之。這種歷法可說要傑特、中國、突厥三種歷法的整合體。 據法國學者沙畹考證,七曜歷於唐開元七年(719年)由摩尼教傳教士傳入中國,後來中國影響很大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