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冰糖、精鹽熬制的牛肉湯汁就是牛肉豆腐腦。 豆腐腦店遍布樂山的大街小巷,一家一個味,最為著名的當屬牛華鎮的祝氏和羅氏豆腐腦。豆腐腦以其獨特的魅力占據著嘉州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豐富著燦爛的巴蜀文化
韓包子:韓包子由韓映斗創制於1914年,是當時成都“玉隆園”的當家品種。當時該店的“南蝦包子”用料考究、制作精細、皮薄松泡、餡心飽滿、入口化渣,被稱之為“成都小吃之上品”。後來其子韓文華承繼父業,將該店更名為“韓包子”。近九十年來韓包子始終保持了自己的風格和質量。1990年12月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成都名小吃”。 韓包子:韓包子由韓映斗創制於1914年,是當時成都“玉隆園”的當家品種。當時該店的“南蝦包子”用料考究、制作精細、皮薄松泡、餡心飽滿、入口化渣,被稱之為“成都小吃之上品”。後來其子韓文華承繼父業,將該店更名為“韓包子”。近九十年來韓包子始終保持了自己的風格和質量。1990年12月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成都名小吃”。
麻婆豆腐:原料:豆腐10兩(約400克),牛肉末、青蒜苗段各適量。豆豉、豆瓣、辣椒粉、花椒粉、鹽、醬油各適量。 制法:用嫩豆腐、牛肉末燒制而成。成菜色澤紅亮,豆腐嫩白,麻、辣、鮮、燙、嫩、捆(指形整)、酥(指牛肉末)的特色。選石膏豆腐切四方丁放碗中,用開水泡去澀味。燒熱炒鍋下菜油,燒至六成熱,將剁細的牛肉末炒散,至色呈黃,加鹽、豆豉、辣椒粉、郫縣豆瓣再炒,加鮮肉湯,下豆腐,用中火燒至豆腐入味。再下青蒜苗節、醬油,略燒片刻即勾芡收汁,視汁濃亮油時盛碗內,撒花椒末即成。
擔擔面:擔擔面是著名的成都小吃。用面粉擀制成面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豬肉末而成。成菜面條細薄,鹵汁酥香,鹹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 制作原料:圓細面條500克,辣椒油、醬油、蔥各50克,芝麻醬35克,味精2.5克,川東菜100克,化豬油、香油各20克。 饪方法:將川東菜稍洗,將其和蔥分別切細末,分裝5個碗內,再把其它調料分裝在每個碗中待用;鍋中放水燒開,將面條下鍋煮熟,分撈碗中即可食用。 面中最有名的又要數陳包包的擔擔面了,它是自貢市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始創於1841年。因最初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過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擔擔面,用一中銅鍋隔兩格,一格煮面,一格炖雞或炖蹄膀。現在重慶、成都、自貢等地的擔擔面,多數已改為店鋪經營,但依舊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擔擔面特色最濃。
蓮茸層層酥:[原料]面粉、豬脂(微凍)、蓮茸餡、白糖粉、清水、精煉油、胭脂紅食色素適量、水果罐頭適量。 [制法] 1.餡心成形:蓮茸餡搓成均勻的丸子,糖粉加食紅制成胭脂糖。 2.面團調制:150克面粉加豬脂,於案板上搓成油酥團,300克面粉加50克豬脂、100克清水,於案板上調制成油水團。 3.制作成形:油水面包入油酥面,並酥成生酥面團,搓成圓條,下劑成均勻的圓餅坯,按成圓皮,分別包入餡心,搓圓,按成圓餅狀,放置約15分鐘,待餅坯變硬,用刀片於餅坯邊沿均勻地劃一圈至餡心處。 4.成熟:平鍋置小火上,下精煉油,燒至約60度,依次下入餅坯、炸至起層,浮面,成熟即可。 5.裝盤:水果點綴,分別撤上胭脂糖。 [特點]酥層分明,口感酥軟,口味香甜滋潤,配備甜羹湯食用最宜
涼粉 四川的涼粉還分白涼粉和黃涼粉,都可以冷吃也可熱吃。放的調料不一樣。原料也不一樣。白涼粉就是川北涼粉,黃涼粉也叫米豆腐,是豌豆為原料制作的
醪糟:醪糟色白汁清,甜濃鮮香。有補氣、生血、活絡、通經、潤肺之功,夏日更兼清熱解暑作用。在四川,人們把醪糟與鍋魁(一種白面餅)、油條、糯米粉子、雞蛋等一起煮食;在夏天將其兌清水燒沸加糖,晾涼後加冰塊可以做清涼飲料;在許多川味佳肴中醪糟也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
豬兒粑:泸州豬兒粑,選料考究,制作精細,質量優良,以其糍和而味香糯軟而不粘牙的獨特風格,成為泸州名小吃之一。泸州豬兒粑分鹹餡、甜餡兩種。鹹餡以鮮豬肉、冬筍、香蔥、味精、精鹽等為原料;甜餡以白糖、化邊油、桔紅、桂花糖或玫瑰糖、芝麻等為原料。包餡的原料,則用八成上熟糯米、二成飯米磨漿吊干後的粉子。剛蒸熟的豬兒粑潔白而有光澤,仿佛是煮熟的小豬,故而得名
黃粑:泸州黃粑色澤金黃、香氣濃郁、味甜糍和。其獨到之處在於包料選擇的是良姜葉,黃粑的香味正是來自良姜葉內所含的芳香油。剛蒸熟的黃粑香氣撲鼻,冷卻後,可切片油煎,或放入醮槽水內煮沸食用,別有一番風味。
白糕:泸州白糕選用上熟大米、白糖、桂花、豬油為原料,另一種美食叫白糕,是白糖米糕。樣子大小如水杯口,形狀象飛碟,中間還會點上一個小紅點。街上賣新鮮的白糕,熱氣騰騰的白糕散發著米香,總是裝在一個嶄新的竹籃裡,於視覺、嗅覺、味覺都是享受。 泸州白糕,以風味小吃著稱的泸州白糕,始產於1920年代的“三義園”白糕店,以其美、嫩、香、甜、爽口的特點聞名巴蜀,成為一種老少皆宜的早點佳品,有的還在筵席上作“過中”點心。白糕之名,久盛不衰。泸州白糕選用上等大米、白糖、桂花糖、豬油為原料,用提糖方法精制而成,故全稱桂花豬油提糖白糕。泸州白糕以其“美、嫩、香、甜、爽口”等特點聞名全川。剛出籠的白糕,潔白滋潤,香氣襲人,誘人食欲。
龍眼包子:雪白的特等精面,發酵後加上白糖和豬油揉勻,制成用手摸起來就象綢緞光滑細軟的包子皮;選購了豬肉的前夾後腿,剁成不帶一絲巾巾掉掉的肉沫,加入各種調料,並澆進煨炖的濃醇的雞汁;攪拌成香氣四溢的肉餡。為了使肉更加鮮美,入口化渣,還加入茨菇
跷腳牛肉:相傳,在30年代初,老百姓民不聊生,貧病交加。樂山有位善長中草藥,精通歧典之術的羅老中醫。此老懷著濟世救人之心,在樂山蘇稽鎮河邊,懸鍋烹藥,救濟過往行人。羅老中醫看互到,此湯藥防病止渴,甚至有些人還連喝幾碗沖饑,於是,羅老醫生便把大戶人家丟棄的牛腸、牛肚洗淨後放入湯鍋中,加入一些香料。熬出來的味道十分鮮美,特意來飲者駱驿不絕,河邊湯鍋已經供給不遐。後來,後輩們便沿著羅醫生的烹熬方法去集市上擺攤叫賣。剛開始,經營者擺一張桌子還沒有凳子,便在桌腳上拴一根繩子來賣湯給客人,客人一只腳跷在繩子上,一只手端著湯吃,於是被取名為跷腳牛肉湯。
架燒白肉
口水雞:用料:烏皮土仔公雞1000克,花椒油10克,白糖10克,芝麻醬10克,姜蒜汁30克,麻油30克,蔥花10克,料酒30克,熟白芝麻20克,熟油辣椒50克,紅醬油10克,熟花生末25克,醋10克,味精25克。 制作方法: 1、將活雞宰殺洗淨,去腳和翅尖,入沸水中氽去血水,然後撈起用清水沖洗干淨。鍋中摻水燒到70攝氏度時放入雞,下入蔥節、姜片、花椒、料酒、精鹽,煮到剛斷生時起鍋,放入冷湯中浸泡,待冷後撈起,斬切成條形裝入凹形盛器中。 2、將紅醬油、姜蒜汁、芝麻醬、熟油辣椒、花椒油、白糖、醋、味精、紅油、麻油於碗中對成汁淋在雞條上,撒上芝麻、花生末、蔥花即成。 特點: 此菜主料選擇十分講究,一定要家養土仔公雞,重在調味,佐料豐富,集麻辣鮮香嫩爽於一身。有"名馳巴蜀三千裡,味壓江南十二州"的美稱。
玻璃燒賣
材料:面粉、小白菜、豬瘦肉、胡椒末、鹽、味精、料酒、香油步驟:上等面粉加水調成較硬的水調面團,扯成10克一個的劑子,壓扁後擀成面皮,多張面皮重疊,置案邊,用面杖敲壓面皮邊緣,使之成為荷葉狀的裙邊;小白菜用沸水略煮,壓干水份,切成碎粒,豬瘦肉切碎,肥肉煮熟後切粒,以上三料加胡椒末、鹽、味精、料酒、香油調成餡心;取皮於手上,中間放入餡心,慢慢地將面皮的裙邊向上抄起,捏成白菜形狀,其餡心置於底部,放入蒸籠中用大氣蒸之,蒸至三分鐘左右,開籠灑清水一次,再蒸至熟即成。備注:傳統小吃。燒賣流行於全國,成都的燒賣具有皮薄餡豐、造形美觀、葷素兼備、營養豐富的特點。玻璃燒賣因其皮薄、熟制後皮料浸油呈半透明狀,透過皮亦可見其餡,故名。
鍋魁 四川堪稱鍋魁王國,各地城鄉隨處可見,不分雅俗人人都吃。八味別上看,四川鍋魁品種繁多,有甜、鹹、白味、五香等;從用料上看,則有芝麻、椒鹽、蔥油、紅糖、鮮肉等等;從制作方法看,又有包酥、抓酥(抹酥、炒酥)、空心、油旋、混糖等等。單是成都地區常見的品種就有三十多個。街頭巷尾的小吃攤上多有出售;名小吃店內有它的地位;甚至高級筵席上也能見到它的蹤影。有以此為早點的,有用它打尖的,有以它配食風味菜點的,總之喜食者眾。吃肥腸粉就的配上它,一口粉一口鍋魁,滿足啊,或者撕成小塊,泡在湯裡也很不錯,味道交融。
蛋烘糕 相傳清道光年間,成都文廟街石室書院旁一位姓師的老漢從小孩辦“姑姑筵”中得到啟發,遂用雞蛋、發酵過的面粉加適量紅糖調勻,在平鍋上烘煎而成。因號起來酥嫩爽口,口感特別好,遂成為名小吃。現在的蛋烘糕有白糖、紅糖拌和的,有蜂蜜調制的。烘烤時有的加進芝麻、核桃、花生仁、櫻桃等不同餡心;有的還夾進肉餡、菜餡,烘出鹹鮮味,蛋烘糕的品種愈加豐富。
燒烤
炒龍蝦
三大炮 用料:糯米1000克,紅糖150克,芝麻50克,黃豆250克。制法:1.將糯米洗淨,浸泡12小時,再淘洗後,倒入蒸籠中,用大火蒸熟,中間灑1-2次水,再蒸後翻出倒在木桶內,摻開水適量,用蓋蓋上,待水分進入米內後,用木棒舂茸(或用絞拌機絞成茸),即成糍粑坯料。2.將紅糖放入清水300克,熬開成糖汁。分別把芝麻、黃豆炒熟,磨成細粉。3.糍粑坯料分成10份,再把每份分成3坨,即用手分3次,連續甩向木盤,發出三響而彈入裝有黃豆面的簸箕內,使每坨都均勻地裹上黃豆面,再淋上糖汁,撒上芝麻面即成。特點:三大炮糯米軟糯,香甜可口
全是文字的闡述,還有圖文並貌的哦,在這裡
http://www.scysw.com 哦!!!!!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