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習慣最早起源於中國,如今飲茶更成為世界性的風尚。茶,作為世界三大健康飲品之一,足跡遍布了整個世界。而各個地區的飲茶習俗、文化又有著爭奇斗艷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區、國家的不同價值理念和文化取向。
茶詩入禅
作者:趙樸初
東贏玉露甘清香,椤伽紫茸南方良。 茶經昔讀今茶史,欲喚無涯認故鄉。
(說明:日本寧治產玉露茶甚佳,斯裡蘭卡(古稱椤伽)產紅茶有名於世。這首詩從贊頌日本名茶宇制玉露茶,斯裡蘭卡(椤伽)紫茸茶入手,占出了中國茶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欲喚天涯認故鄉”。)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茶業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茶業,最初興於巴蜀,其後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後被西方引進。中國茶葉、茶樹、飲茶風俗及制茶技術,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開展而傳向全世界的。最早傳入日本、朝鮮,其後由南方海路傳至印尼、印度、斯裡蘭卡等國家,16世紀至歐洲各國並進而傳到美洲大陸,又由北方傳入波斯、俄國。
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於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英國的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說:“茶是中國繼火藥、造紙、印刷、指南針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貢獻。”茶以人興,人伴茶名。現在五大洲有50多個國家種茶,有120個國家從中國進口茶葉,全世界50多億人口中大多數人喜歡飲茶,茶和茶文化覆蓋了全球。
中國茶文化的四個層次:
1.物態文化
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物。
2.制度文化
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征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限制,多方盤剝上一页 [1]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