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南方人食辣比北方人厲害,俗話說:“湖南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湖北人不辣怕。”說起來,以往對中國飲食食辣區域的比較,是一種純感性的認識。現在看來,南方人不一定比北方人食辣厲害;湖南、四川、貴州、湖北人也難分誰食辣更重。 最新的計量研究表明,現在中國在飲食口味上形成了三個辛辣口味層次地區:即長江上中游辛辣重區,包括四川(含今重慶)、湖南、湖北、貴州、陝西南部等地,辛辣指數在151至25左右;北方微辣區,東及朝鮮半島,包括北京、山東等地,西經山西、陝北關中及以北、甘肅大部、青海到新疆,是另外一個相對辛辣區,辛辣指數在26至15之間。東南沿海淡味區,在山東以南的東南沿海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為忌辛辣的淡味區,辛辣指數在17至8間,其趨勢是越往南辛辣指數越低,人們吃得越清淡。細分起來,吃得最辛辣的還是四川人(指數在129),然後是湖南人(指數為52),湖北人(指數為16),貴州缺統計資料,但估計與四川、湖南不相上下。 四川盆地已經有近二千年的辛辣傳統了,早在距今1600多年晉朝的《華陽國志》中就記載蜀人“好辛香”。作為飲食花椒的中心,四川已經是麻了二千多年的地方。四川人接受了辣椒後,將其融入川菜,發揮得淋漓盡致。論吃辣的精細,湖南和貴州人不能望其項背。以辣椒論,川菜中有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醬、渣辣椒、干辣椒、糊辣椒、泡辣椒、糍粑辣椒等。將辣椒與其他調味品配合,可制成紅油味、麻辣味、酸辣味、糊辣味、陳皮味、魚香味、怪味、家常味、荔枝味、醬香味等,吃辣之精細,堪稱世界一流。 再者,四川人吃辣椒講求收斂和中庸,將其炸香或放糖,收斂辣味而有余味,猶如專家所稱的做到了辣而不燥,辣得有層次,辣得適口,辣得舒服,辣得有韻味。作為四大菜系之一,川菜在世界和全國的影響,可能最大且悠久。“辣不辣,家鄉人”,吃辣成為鑒別四川人的一個重要標准了。 湖南、貴州人吃辣,從感性上講一點也不弱於四川人。湖南人與辣椒的關系可稱密切,湖南人嗜辣成性,無辣不香,故民間有“糠菜半年糧,海椒當衣裳”之稱。湖南人吃辣從不吹牛,決不硬裝,房前屋後往往掛上一串串鮮紅的辣椒,吃辣椒遠比四川人吃得干脆,可以白口吃干辣椒面、干辣椒、油炸辣椒,飯店桌上往往都放上一碗或一盅辣子,而不是一小碟油辣子,自由取用,不像四川人飯店裡的油辣子往往放在廚房裡,要使用時才開尊口。 貴州地區食辣也明顯,特別是食用辣椒時間之早在雲、貴、川、湘幾省中為最,吃海椒在百姓生活中根深蒂固,現在許多居民用餐時必備辣子碗,民間的遵義羊肉粉、腸旺面、戀愛豆腐如果沒有辣椒,黔味便不成其體系了。 吃得最清淡的反而是中國最南面的廣東人,早在清代便有“粵人嗜淡食”的記載,現在辛辣指數最低,只有8。 新疆
重慶的火鍋啊
四川
湖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