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速度和肥胖程度有無關系? 沒關系,肥胖了也不要急。 找到正確的方法是最重要的,選擇不對努力白費. 最熱銷口碑最好的j減肥產品排行榜 http://www.taopinmao.com/jianfei.htm
買東西一定要貨比三家,才可以找到最合適你的. 你可以參考一下,多一種選擇就多一次機會.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多數減肥方法都將注意力放在了該吃什麼食物上。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人們吃飯的方式也不容忽視。雖然吃得太多動得太少會使人發胖仍然是不爭的事實,但眾多研究人員正在將目光投向其他可影響人們體重的因素上。我們吃飯的速度,我們是否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借吃消愁”,甚至餐具的大小似乎都會對我們最終攝入多少卡路裡產生重要影響。羅得島大學的研究人員去年11月份進行的一項研究揭示出人們進食的速度是如何影響其卡路裡攝取量的。研究人員向參與實驗的30名婦女提供了意大利面食。在測試的第一階段,這些婦女被告知要快速進食,用9分鐘左右的時間吃完食物。而在測試的第二階段,研究人員則鼓勵她們放慢進食速度,將一口飯咀嚼15至20次再咽下去,用29分鐘左右的時間把飯吃完。實驗中這些婦女只有感覺吃飽時才被要求停止進食。在緩慢進食的情況下,這些婦女的卡路裡攝取量平均會減少67大卡。每天少攝取67大卡的卡路裡就意味著每年可減重7磅。這些婦女們還說,放慢進食速度後她們感覺更容易飽了。對於快速進食者來說,或許在其身體尚未來得及發出飽脹感信號之前,他們就已經吃得過飽了。也可能是緩慢進食者在兩次吞咽之間會喝更多的水,從而能更快產生飽脹感。大量證據表明,僅僅改變進食的習慣和注意力水平就能影響人的食物攝取量。康乃爾大學食品和品牌實驗室的主任布萊恩·文森克(brianwansink)在其新書《無意識進食》(mindlesseating)中聲稱,外部因素──如家庭習慣、食品包裝、心不在焉甚至食品在餐桌上擺放的位置──對人們進食習慣的影響甚至比食欲本身還要大。文森克的研究顯示,每人平均每天要作200個有關事物的決定,但其中只有約10%被真的付諸實行。文森克在基於自己和他人研究成果撰寫的這本書中列舉了一些被他稱做“無意識進食”的事例。以下是他的部分發現。餐具的大小會影響人的食物攝取量。讓泡電影院的人吃放了5天的爆米花,手捧大杯的人會比手捧小杯的人多吃53%。如果人們對佐餐飲品感覺良好就會吃下更多食物。有人做過試驗,讓受試者喝同樣的葡萄酒,但卻分別告知他們喝的是加州葡萄酒和被達科它州葡萄酒。那些認為自己喝的是加州葡萄酒的人多吃了11%的食物。人們就餐時往往對一些細節小事並不關注。在一家意大利餐廳吃完晚餐5分鐘後,31%的用餐者已不記得他們吃了多少面包,12%吃過面包的人會堅決否認自己在用餐時吃了面包。進食量證據的“滅失”會鼓勵我們吃下更多食物。有人做過一項吃雞翅試驗,讓服務員將一半受試者餐桌上的雞骨頭拿去,而在另一半受試者的餐桌上留下雞骨頭。那些餐盤中留有雞骨頭的受試者平均少吃了28%。食品花樣豐富會使人吃得過飽。在一項試驗中,人們向兩組受試者分別發放了有7種和10種顏色的巧克力糖果,有10種顏色糖果可吃的人比僅有7種顏色糖果可選擇的人平均多吃了43粒糖。與朋友一起吃飯時往往能多吃。與一位朋友共同用餐時人們會比自己單獨用餐時多吃35%的食物。當7人以上聚餐時每人的食物攝取量會比自己單獨用餐時增加一倍。如何跳出這一“無意識進食”陷阱呢?文森克建議人們要注意自己吃飯、吃零食、參與聚會、下飯館、在課桌邊或汽車內匆匆吃上一點時的就餐習慣。為此他給出了一些小建議:只在你鍛煉的那天吃薯條;別坐在電視機前或在汽車內吃東西;保證自己的食物有一半是蔬菜或沙拉,以減少不健康食品的攝取量;將零食盒子留在廚房而不是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這樣想吃零食時就會三思而行。 有,吃飯的時候要慢,細嚼慢咽 這個還是有一定關系的 太快了不容易消化 大腦通過胃液分泌來控制飽感,吃飯速度快,胃液來不及分泌,大腦也同時來不及判斷飽感,所以當我們吃得比平常多時,才感覺飽,當然就容易導致肥胖。細嚼慢咽,唾液和胃液分泌充分,給大腦充分的反應時間則可以使人吃得少些,並且利於消化。 吃飯速度快的容易發胖 有的,吃的快容易不消化 沒有吧,只是關系到消化問題。 選擇減肥產品首先要選擇口碑好的,建議參考一下國內減肥產品口碑排行。 http://www.coolwenzi.com/jf.html (真實有效,極具參考價值)選擇國內口碑及效果最好的減肥產品。 慢生活決定健康:吃飯快會縮短人的壽命
--------------------------------------------------------------------------------
2008年03月29日10:22:43來源:新浪讀書 吃飯需要咀嚼,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生存本領。生活中會發現不少人吃飯速度相當快,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10分鐘不到一頓飯就解決了。這種吃法看起來經濟,但並不智慧。咀嚼的作用不僅僅在於把食物咬碎,而且是維持我們身體健康的關鍵,對於活化身體細胞和神經起著非常必要的作用。如果忽視咀嚼,則會把一切顛倒過來。
為什麼生活節奏越快,肥胖的人越多?
我們常常在速食店或公司餐廳裡見到鄰座的人迅速用完餐就匆匆離去,快節奏生活之下,不少都市白領一日三餐的時間越來越短,然而殊不知吃飯過快會帶來很多健康隱患!
如果一個人的體重是正常的,那麼他每餐進食的食物量是與他的胃容量和食欲相吻合的。吃飯快導致人肥胖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我們大腦每天都會接收很多的信息,當你餓的時候,你的胃反應給你的大腦,這時你才會知道你餓了,反之飽了也是一樣。如果你吃得太快,不細嚼慢咽的話,大腦還沒收到飽了的信息你就還會繼續吃下去,到最後肯定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吃多了。這樣就無法調整食物的攝取量,也就是說腦的中樞無法得到飽脹感的刺激。所以無論吃多少,總是覺得沒吃飽而會吃得很多,變得肥胖。日本的相撲選手清楚並且正是利用了這一點。現在的青少年肥胖者越來越多,就是因為他們像相撲選手那樣吃,又不像相撲選手那樣運動,肥胖問題就是當然的事了。
日本獅子牙科衛生研究所和東京牙科大學社會齒科研究所聯合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超過肥胖傾向指數24的被調查者中,有43%的人表示是速食主義者;此外,50%吃飯猶如囫囵吞棗的人都具肥胖傾向。
少吃軟化食品能延長壽命
現代食物加工越來越細,蛋糕唯恐不松軟,蔬菜水果能“喝”就好了。飲食正在柔軟化,各種方便食品、一口大小的膨化食品甚囂塵上。在經濟發達國家產生的現象是,人們開始追求柔軟香甜的食物,但實際上這是非常危險的。飲食文化的西方化,使得便利店裡出售的食品都是能夠馬上就吃完的。一口食物最多咀嚼七八次,少則四五次,在嘴裡蠕動幾下便咽了下去。這種食物不需要人們的咀嚼就可以吃很多,而這些都是高熱量的食物。現在的年輕人所吃的漢堡包、通心粉只需要咀嚼620次。大約50年前,每頓飯的咀嚼次數大概是1400~1500次,半個世紀之後,咀嚼的次數下降了一半。現代人已從40多年前每餐咀嚼900~1100次、用時20~30分鐘,下降為目前的每餐咀嚼500~600次、用時5~10分鐘。這種飲食習慣很容易產生各種疾病,並且威脅到老年之後的健康,很容易導致癡呆症。
其實,食物在口腔裡經過怎樣的過程進入到胃裡面,其結果有很懸殊的差異。經過細嚼慢咽的食物,以非常小的形狀進入到胃裡面,很容易消化,所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完成消化過程。
但是如果不細嚼慢咽,把很大塊兒的食物送進到胃裡面之後,胃為了消化食物,就必須不斷地運動。在這個過程當中,胃不僅要消化食物,還給予胃自身強烈的刺激。
食物在進入我們身體之前,在口腔裡就會發生這麼復雜的變化。應該記住所謂吃得健康不僅僅是指食物的質量,攝取食物的方法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也許人的命運在把食物放進嘴裡的剎那間就已經決定了——你的壽命長短由你的飲食習慣所決定!
多咀嚼能增進視力
最近科學家發現,人們患近視普遍增多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人們比過去更喜歡吃軟的食物。日本科學家用三維模型比較了古代人、現代人、未來人的臉型變化,實驗結果表明三個時代的人其下巴和眼睛周圍的變化非常明顯。古代人的下巴非常發達,反過來未來人的下巴變得越來越長,眼睛周圍的骨骼突出。負責研究的堤幸貞美說:“咀嚼的力量弱化,臉部骨骼的發育程度降低。這不僅僅包括下巴周圍,就連眼窩也開始深陷。所以就很容易得近視眼。我們推測古代人由於吃的東西比較堅硬,所以咀嚼的力量是現代人的1.5倍。而未來人咀嚼的力量將弱化到現在的2/3。由於咀嚼力量弱化,未來人很容易得近視眼。”
咀嚼和近視眼有關聯的說法使我們聯想到現在的青少年大多數都帶著眼鏡的現象。去掉一些客觀因素,怎麼解釋在一個班裡一半以上的小學生都戴眼鏡呢?使用計算機太多了嗎?學習壓力太大了?還是像教授說的那樣咀嚼的次數越來越少了呢?
下面介紹一個有關飲食的變化對眼睛產生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羅連?科坦因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發表的一篇論文說,精制的面粉和谷物、白糖等使胰島素的數值上升,影響眼球的發育,是導致遠視和近視的原因。他以南達太平洋島嶼上的人們為研究對象,警告說一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就可以導致近視的蔓延。這個地方近視眼的發病率從過去不到l%發展到現在的50%。現在這些不需要咀嚼就可以食用的柔軟食物的基本特征就是含有過量的糖分,擾亂了身體原來的秩序,對眼睛產生影響。把這種主張和現在孩子們的眼睛狀況聯系起來看,這種主張顯得非常具有說服力。
當我們吃較硬的食物時,颌面部的肌肉收縮力加強,通過牙齒傳入中樞的沖動信號隨之增強,中樞神經系統對隨意動作的調控能力也有所加強。所以,喜硬食者,其視力、體質等狀況都比較好。
速食容易讓人遲鈍,多咀嚼能增強大腦思維能力
日本是世界上對咀嚼活動研究最發達的國家,日本岐阜大學的咀嚼學會曾開展過咀嚼行為對大腦有著怎樣影響的研究。被試驗者躺在fmri(大腦成像)設備上面,對眼前瞬間經過的影像進行記憶,研究者對他們記憶的程度進行測定:然後再讓被試驗者咀嚼兩分鐘的食物,再用同樣方法重新進行測定。實驗出現了令人驚奇的結果:被試驗者咀嚼食物之後回答問題的正確率比平常增加了30%,說明大腦海馬層的活躍性提高了(咀嚼之前的正確率是56.25%,咀嚼之後的正確率是87.25%)。這個結果意味著兩分鐘的咀嚼行為使記憶力得到了提高。
日本科研人員發現,咀嚼會刺激腦部主管記憶力的部分。腦部的海馬趾細胞,也就是管學習的部分,會隨著年紀漸大而衰退,短期記憶力也會衰退。日本研究人員用掃描的方法,發現咀嚼的動作或下巴的張合,可以增加海馬趾區內的細胞活動,防止其老化。
英國一所大學的研究表明,經常咀嚼能夠增強記憶。研究人員讓兩個人通過咀嚼口香糖來做實驗。實驗對比發現,嚼口香糖者在記憶力測試中勝過不嚼口香糖者。研究人員認為,嚼口香糖時不斷的咀嚼動作加快了心髒的運動,血液源源不斷地輸往腦部,腦細胞間信息往來頻繁,由於刺激作用,腦[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