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荷爾蒙分泌增多,大腦的思維能力和工作效率顯著提高,從而促進大腦活動,提高人的思維能力。據美國醫學專家的研究統計,咀嚼少的兒童智商普遍低於以耐咀嚼食物為主的兒童。
咀嚼促使人分泌唾液,而大腦中負責分泌唾液的區域與記憶和學習有密切關系。咀嚼能活化大腦皮層。經常咀嚼或叩齒、漱口,有活化大腦皮層的作用,可預防大腦老化和老年癡呆。
慢一點,讓食物給你一個健康的機會
醫學工作者研究發現,吃飯慢的時候,所分泌的唾液中含有一種能使人保持年輕的物質——腮腺激素。它能強化肌肉、血管、結締組織及骨、軟骨和牙齒的活力,還有增強血管彈性和活躍結締組織活力的作用。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到30歲左右,大量分泌腮腺激素的耳下腺開始萎縮。要活化它的功能,最有效、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咀嚼。咀嚼可刺激耳下腺,從而保持腮腺激素的分泌。有了足夠的腮腺激素,血管和皮膚等組織的彈性和活力就能得到保持,人即使上了年紀,也會紅光滿面,不乏青春之色,顯得格外年輕。
咀嚼還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可調節體內糖的代謝,能預防糖尿病,並有助於糖尿病的治療。充分咀嚼食物,不僅可以按摩牙龈、鍛煉颌骨和牙齒,有效地預防牙病,而且還可防治口臭、老年性便秘、老年性哮喘等疾病。
除此之外,吃飯慢的好處是還能防癌。實驗證明,人們在咀嚼食物時分泌的唾液,除有大量的澱粉酶幫助消化外,還含足量的溶菌酶,有很強的抑菌、消毒作用。唾液還能中和、消除食物中的致癌物質,所以多咀嚼還能防癌。專家們通過實驗表明,細嚼30秒能使致癌物質的毒性降低。
一口食物咀嚼的理想次數是30次
一般應該咀嚼幾次為好呢?據專家說,一口食物在嘴裡至少經20次咀嚼,才能得到唾液給我們帶來的恩惠,30次則較為理想。從營養學角度分析,在我們享用的食物裡,谷類、肉類和蔬菜的比例應該是3:1:1。以此比例進食,就能維持健康。
因為吃得快,粗嚼已成了習慣,一下子改為細嚼慢咽很有難度,要麼不知不覺地忘了,要麼一口食物嚼20次成了任務,數夠數了,減負一般地咽下去。因此,吃飯快沒有咀嚼習慣的人,可嘗試在飲食裡面增加需要咀嚼很多次的食物。例如我們常吃的各種野菜、辣白菜、海苔等食物,不僅僅幫助吸收營養,還可以激活包括中樞神經在內的整個身體機能。
為了健康,何不把咀嚼看成愉快的事,把就餐時間視為與家人輕松享受食物的時間,慢慢體會“嚼”的節奏,你的生活也會越“嚼”越好。 那可不好說吧,我吃飯就是超快的了,還是那麼瘦。起碼我還得多10斤肉才對得起自己吧!~ 我覺得是很有關系的細嚼慢咽可以增加飽腹感從而可以減少進食量吃太快的人容易把自己的胃撐大 吃飯細嚼慢咽有利於美容哦 沒有明顯的關系,我和我們公司另一個同事吃飯速度絕對不是他第一就是我第一. 我175只有62kg 他169最少90kg 所以沒有必然的聯系. 還是速度慢一點好 無任何關系 有關系的,要細嚼慢咽比較好,然後吃個七八分飽就好了 沒有關系,肥胖程度和吃得多少有直接關系。 有些關系吧,我知道的我們宿捨老大吃飯很快,90公斤,我吃飯很慢,45公斤。 好像有一定關系的吧,我吃飯比較快就屬於那種有點胖的人,而我同事吃飯超慢,每次大家吃完飯就剩她一個人在那慢悠悠的吃,呵^^.她就是瘦子一個,怎麼吃都不會發胖,而且她還特別愛吃肥肉,可就是不長肉. 我媽媽吃飯特別慢。她就不容易胖,就算每天吃再多體重也就是104斤左右,對中年人來說還可以了呢...不過她每天還會跳舞鍛煉身體。。除了吃飯要慢點之外,運動也是很重要 有,吃飯速度快了,就要多吃一些才能感覺到飽,吃都了就容易胖呀 人的血糖值從開始吃飯15分鐘後上升,30分鐘後達到峰值。由於血糖值達到峰值給人滿腹感,約需30分鐘。所以通過仔細咀嚼延長就餐時間,就能使少量食物讓人獲得滿腹感,從而取得減少食量防止肥胖的效果。 沒有直接關系,但間接關系是有的. 吃飯速度快了,就在無形中吃多了,吃多了就容易胖啊/ 肥胖和吃飯速度關系的調查。 以bmi=25以上為肥胖標准。 bmi是將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所得的數值。如一個人體重60kg,身高1.7m,其bmi就是20.8。 調查結果:吃飯速度快的(占總數40%)平均bmi23.5。 吃飯速度不快不慢的(占總數45%)平均bmi22.4。 吃飯速度慢的(占總數15%)平均bmi21.6。 接著又對9位20-50歲男性進行吃飯速度和滿腹感關系的調查。通常一頓飯工夫平均為17.2分鐘。如果使用節拍器使每分鐘咀嚼次數增加到88,即將吃飯時間延長到33.7分鐘,則試驗者的食量從平時的693克減少到528克。一天三頓日積月累,這一差值將變得相當巨大。據獅王齒科衛生研究所武井典子的研究,人的血糖值從開始吃飯15分鐘後上升,30分鐘後達到峰值。由於血糖值達到峰值給人滿腹感,約需30分鐘。所以通過仔細咀嚼延長就餐時間,就能使少量食物讓人獲得滿腹感,從而取得減少食量防止肥胖的效果。 有關的吧 吃飯要細嚼慢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