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烤餅的和面方法正文

烤餅的和面方法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上火180度、下火150度

不要用泡打粉,那樣會改變它的味道,不好吃。
1、將發酵粉(我用安琪的,還不錯)用溫水攪勻(不能用開水會燙掉它的活性,用涼水也不行,沖不開的),發酵粉多一些或者少一些都沒有關系,只是會影響發酵的時間而已:roll:
2、和好的水徐徐倒在面粉裡面,開始揉,酵水用完後就用清水和,夏天涼水、冬天溫水。一定要記得,不要把面和的太硬,一定要軟一些;
3、將面團表面揉的光光的,上面蓋一塊濕的紗布(藥房有賣的),再加一個蓋子,然後就可以放到比較溫暖大地方靜靜發酵了。
3、一般夏天會很短,4個小時吧;我到了冬天晚上把它放在暖氣邊上,第二天就好了。還有一點注意:一定要讓面團發酵的胖胖的!
4、然後就可以開始准備蒸饅頭了。將發酵好的面拿出來放在案板上,這個時候可能會有些粘手、有些稀呼呼的,沒有關系,稍微加一些干面粉,開始揉吧,一定要多揉一會!!完了,再讓它醒一會(就是放在那不動)。然後就可以造型了,但是!這是重點,把饅頭揉好之後,一定要放在那裡再讓它醒一會,那樣蒸出來才會虛泡泡的。醒好之後放在籠屜上面,鍋裡添涼水,將籠屜放入,開始蒸了!(不要等鍋裡的水開了再放饅頭蒸。這可是我的妙著!)大火燒開,轉中火,蒸40分鐘
5、ok!
還有一點,蒸的時候最好在鍋蓋上面扣一個比較重的碗,盡量少讓他跑氣!
最簡單的是只要准備自發粉和37度左右的溫水就可以了,用溫水和面,蓋上蓋自發2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然後就可以做成饅頭,冷水上鍋,中火蒸20分鐘就可以了。蒸饅頭小竅門

(1)蒸饅頭時,如果面似發非發,可在面團中間挖個小坑,倒進兩小杯白酒,停10分鐘後,面就發開了。
(2)發面時如果沒有酵母,可用蜂蜜代替,每500克面粉加蜂蜜15-20克。面團揉軟後,蓋濕布4-6小時即可發起。蜂蜜發面蒸出的饅頭松軟清香,入口回甜。
(3)冬天室內溫度低,發面需要的時間較長,如果發酵時在面裡放點白糖,就可以縮短發面的時間。
(4)在發酵的面團裡,人們常要放入適量鹼來除去酸味。檢查施鹼量是否適中,可將面團用刀切一塊,上面如有芝麻粒大小均勻的孔,則說明用鹼量適宜。
(5)蒸出的饅頭,如因鹼放多了變黃,且鹼味難聞,可在蒸過饅頭的水中加入食醋100-160克,把已蒸過的饅頭再放入鍋中蒸10-15分鐘,饅頭即可變白,且無鹼味。
(6)蒸饅頭時,在面粉裡放一點鹽水,可以促使發酵,蒸出的饅頭又白又宣

饅頭的制作

饅頭是家庭裡常見的主食之一。怎樣把饅頭蒸制得既松軟、又有筋力?竅門如下:
1、夏季用冷水和面,冬季用溫水和面,冬季和面、發面應比夏季提前1~2小時。和面時要慎加水。
2、和面要多搓揉幾遍,促使面粉裡的澱粉和蛋白質充分吸收水分,表成的面筋真心性好。和好的面團要保持一定的溫度以30℃為宜。
3、當面已漲發時,要掌握好發酵的程度。如見面團中已呈蜂窩狀,有許多小也,說明已經發酵好。蜂窩狀面體的眼子越大,說明酵發得越老,甚至要發過頭了。
4、饅頭上籠蒸煮羊,要經過饧面。冬季饧面約15~20他鐘,夏季則短些。饅頭上籠時,鍋內的水必須大開,10分鐘要見大氣。
5、籠屜與鍋口相接處不能漏氣,有漏氣處須用濕布堵嚴。用鋁鍋蒸時鍋蓋要蓋緊。
6、蒸饅頭時,鍋內須用冷水加熱,逐漸升溫,使饅頭坯均勻受熱。切忌圖快一開始就用熱水或開水蒸饅頭,因這樣蒸制的饅頭容易夾生。

酵母粉發面比較好,不用加鹼。我的經驗是用安琪酵母好。

1、按說明用量,冬天可稍多些。
2、酵母放入碗內,加一小勺白糖,用溫水化開。倒入面粉中揉勻,面稍軟些。蓋濕布放溫暖處靜置。等體積變大,面中有大量小氣泡時就可以做了。
3、做好饅頭後蓋上干毛巾,靜置20分鐘。
4、水開入蒸鍋,大火蒸15分鐘--20分鐘。(1)蒸饅頭時,如果面似發非發,可在面團中間挖個小坑,倒進兩小杯白酒,停10分鐘後,面就發開了。
(2)發面時如果沒有酵母,可用蜂蜜代替,每500克面粉加蜂蜜15-20克。面團揉軟後,蓋濕布4-6小時即可發起。蜂蜜發面蒸出的饅頭松軟清香,入口回甜。
(3)冬天室內溫度低,發面需要的時間較長,如果發酵時在面裡放點白糖,就可以縮短發面的時間。
(4)在發酵的面團裡,人們常要放入適量鹼來除去酸味。檢查施鹼量是否適中,可將面團用刀切一塊,上面如有芝麻粒大小均勻的孔,則說明用鹼量適宜。
(5)蒸出的饅頭,如因鹼放多了變黃,且鹼味難聞,可在蒸過饅頭的水中加入食醋100-160克,把已蒸過的饅頭再放入鍋中蒸10-15分鐘,饅頭即可變白,且無鹼味。
(6)蒸饅頭時,在面粉裡放一點鹽水,可以促使發酵,蒸出的饅頭又白又宣
 

上一页  [1] [2] 

怎麼樣炖鲫魚湯?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