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專業標准》和2003年最新制定的國際橄榄油貿易協會的世界標准來看,橄榄油只能分為初級壓搾油、精煉油兩種,而果渣油只是從橄榄果的殘留物中提取的,其質量和營養價值均達不到一定標准,因此根本不能算做橄榄油的一種。初級壓搾的橄榄油又分為特級初搾、優級初搾、普通初搾三個等級,等級越高橄榄油的純度越高、酸度越低,比如特級初搾酸度一般都會控制在0.8%以下。 另外,李聚桢告訴記者,精煉油實際上是過期的初搾橄榄油進行再次高溫加工後的橄榄油,而原來這樣的過期油只能用來點燈,在科技發展後才能加工處理。精煉油是可以在國內再加工生產的,精煉油與初搾油的純度和營養價值相差很遠,而且不適宜直接食用,最好是高溫加熱後食用,比如是炒菜用,或是作為護膚用品甚至是工業用途。 但記者調查發現,國內生產的橄榄油都喜歡寫成特級初搾,因為這樣價格可以標注得很高,但實際上酸度卻不在0.8%以下,甚至一些根本不是初搾橄榄油的精煉油、果渣油也冒充初搾,或是模糊名稱後變成純生油等。對此,李聚桢可以說是深有體會,因為他經常會去北京地區的超市對橄榄油進行調查,他發現很多橄榄油的名稱標注十分含糊,精煉油卻叫純質油或是原生油、純生油,用名稱來誤導消費者。 李聚桢還告訴記者,他曾經發現過部分進口橄榄油明明英文標注的是果渣油,而中文標注的卻是橄榄油,發現後他通知質檢部門,質檢部門進行了檢查並責令該產品下架。“但幾周後我再次去該超市時,依然發現該橄榄油仍在銷售。”李聚桢對記者表示了他的無奈 消費者認知模糊 橄榄油品質不能盲目崇拜 在中關村家樂福超市裡,記者看到一位灰白發的老太太在選購橄榄油,她告訴記者,她幾乎每天早上起來都會喝兩勺橄榄油。“因為都說這種油對身體好,我都是空腹喝的,吸收好。”她說。當被問到她選擇哪類橄榄油時,她告訴記者:“我喝的是‘原生’那種。”在記者與老太太的聊天中,還有幾位老人圍過來互相說起自己食用橄榄油的品種和經驗。 一位民營企業的財務總監徐女士經常在自家使用橄榄油。她告訴記者,與自己的先生每天從早上煎雞蛋開始到正餐炒菜都用橄榄油。一瓶800毫升的橄榄油能吃3個月,花費約130元左右。 還有許多愛美的人和以美麗為職業的人在使用橄榄油護膚,一家模特公司的模特告訴記者:“如果你經常抽煙、喝酒還很晚睡覺的話,皮膚就會變得很粗糙。只要夜裡洗完澡後在皮膚上塗橄榄油,重點部位再用保鮮膜包上,兩三個小時後醒來就能直接出去工作,皮膚看起來特別潤特別細乎……” 不過,當越來越多的國內消費者使用橄榄油之時,他們並不知道他們在超市中購買的橄榄油所存在的問題。李聚桢告訴記者,過期初搾橄榄油的營養價值會大打折扣,並且味道上也有“哈喇”的感覺。過期的初搾橄榄油過去都是點燈用的,現在都會回收再加工變成精煉油,而精煉油是不適合直接食用的。 另外,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營養與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表示,實際上食用油並沒有太多的營養價值,橄榄油中是含有一些脂肪酸、維生素e,但是食用油是可以沒有維生素e的,也沒有問題。只要油沒有氧化就可以食用。 當記者問到進口油在一次次開罐分裝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氧化,這是不是會影響橄榄油的營養價值時,她表示,實際上消費者也不應該盲目地崇拜洋品牌。關於到底是不是原裝進口的橄榄油一定比經過分裝的好,最關鍵的還是要看這個進口過來的原油品質到底如何!其實有部分國外進口的產品在當地並非是特別優質的產品,關鍵在於檢驗檢測程序對油品含量的檢測結果,這才最有說服力。 “而且,可能有些寫著是特級初搾的橄榄油,在檢驗時純度卻並不高,酸度指標也沒有達到標准。”她說。按照國際標准,特級初搾橄榄油的酸度要小於0.8%,而普通初搾橄榄油則需小於3.3%就可以了。 檢測標准混亂質檢部門默認行業“潛規則” 李聚桢對記者表示,國內整個橄榄油市場混亂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國一直沒有對橄榄油做出明確的強制性國家標准,而1990年林業部制定的國內橄榄油行業標准僅僅是一個行業標准。“該行業標准是不能強制執行的,因此給質檢、工商有關行政執法部門監測進口橄榄油的質量帶來一定困難,同時也給橄榄油行業的管理帶來巨大的漏洞。”李聚桢表示。 昨天,記者撥通了北京市質監局質監處的電話,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好像進口油在國內分裝的情況就應該是標上灌裝封瓶時的日期。”這與橄榄油廠商告訴記者的“潛規則”不謀而合,隨後在記者追問下,他表示現在說不清楚有沒有相關的標准。不過,“如果要追溯原產地的話,在國外這個油可能也有渠道商、生產商,你怎麼去追溯確切的生產日期呢”? 記者又致電市質監局的其他部門,一位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應該就是在本地加工時的生產日期吧”。後來,記者將電話打到了國家質監局食品生產監管司,接電話的工作人員也表示,不清楚有對橄榄油生產日期做規定的條文,但他善意地提醒記者如果是選擇供貨產品,最好選擇那些標注國外生產日期的產品更保險。“或者你自己界定一個選擇供貨品牌的標准。”他說。 記者還在北京市質監局網站上看到了2006年12月份發布的一份涉及食用植物油的抽檢結果報告,在涉及24個植物油產品的《北京市食用植物油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匯總》中,沒有一款是橄榄油。 橄榄油國標在利益背後“難產” 當記者致電中國植物油行業協會詢問橄榄油相關行業狀況和企業自律的情況時,綜合部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協會還沒有對橄榄油行業展開工作,這個產品還很新,她還表示:“我們正在打算近期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對於整個行業利好的消息是國家正在就橄榄油行業的國家標准制定進行調研。 不過,記者了解到該標准在2005年就開始了調研工作,至今已一年多時間但並沒有實質性進展。據參與制定該規定的相關人士表示,國內橄榄油行業的標注遲遲無法出台的原因就是在於專家和企業的矛盾。國內的橄榄油企業希望能把橄榄油的生產日期定為他們國內灌裝的日期,而不是原產品在歐洲的生產時間;另外國內的橄榄油企業還希望把橄榄油的級別進行中國式的劃分,模糊精煉油、果渣油的概念。 而國內的專家認為橄榄油行業的國家標准制定應該按照國際標准,就是2003年最新制定的國際橄榄油貿易協會的標准,因此橄榄油只能分為初搾油、精煉油,而果渣油不能作為橄榄油。 另外按照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食品的生產日期就應該是食品成為最終產品的時間,而不是包裝灌裝時間。 因此,橄榄油行業的國家標准就在這樣的矛盾中爭議著。而在這樣的爭議下,國內橄榄油行業在無規則的市場中的某些做法,正在損害著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行業規則混亂企業進口分裝注定損失保質期 本報前篇報道曾介紹,生產廠商、渠道商、專家和律師不約而同地提供了內情——到岸和分裝要“損失”掉近6個月的保質期,而引進並灌裝的廠商則重新按自己裝好小瓶的時間來標注生產日期。 在更深入的采訪中,記者發現,這損失的6個月保質期還只是個下限。保質期的黑洞更像是個無底洞。 既然海運進口一批油已經用了3個月時間,在國內灌裝還要2個月時間,那麼為什麼廠家不直接原裝進口封裝入瓶的橄榄油,非要費事地在國內灌裝呢?“油蟲”告訴記者,市場上真正原裝進口的橄榄油很少,是因為橄榄油本身就屬較高檔的消費,並且一般都用美觀的玻璃瓶裝。如果要原裝進口的話,一是海運時比較易碎;二是其外包裝體積大,占運輸空間,一個泊位的船運進來的油少了,單位成本自然就上去了。 “如果一批貨進來了幾百噸橄榄油,但實際上廠商不是把這麼多油都直接拉到廠裡就裝瓶的,還得看市場投放量。”“油蟲”告訴記者。見記者沒理解這層意思,他舉了個例子說:“假如我2月剛進來了100噸油,然後看近期可能在超市和商場需要投放3000瓶的量,也就是有3000瓶的消費需求,然後我就灌裝出5000瓶來實際投放到市場上。裝完了這5000瓶還剩下好多的油,但我先不分裝,等什麼時候需要繼續投放了,就投放多少灌裝多少。” 記者已經注意到,市面上橄榄油的保質期短的18個月,長的24個月。如果一瓶18個月保質期的橄榄油,在損失了6個月運輸和灌裝時間以外,又過了好幾個月才裝瓶上市,消費者又過了幾個月才在超市裡把它買回家。橄榄油每次使用量是普通植物油的1/3,又要過好幾個月才能把油吃完。照此推下來,很可能油沒吃完就已經是過期的了。 橄榄油中文標識玩“貓膩” 市場上橄榄油種類繁多,最頂級品質、也應該相對較貴的特級初搾橄榄油更是比比皆是。 當然這是我們看中文標識就一目了然的,不過,代理奧利塔麗亞橄榄油品牌的北京和平之葉商貿有限公司客服部趙小姐提醒記者,只有英文標簽上寫著“extravirgon”字樣的才是特級初搾橄榄油。“有些油標中文的時候寫的是特級初搾,但實際上只是純正橄榄油或果渣提取油,懂的人一看英文就知道了。” 此外,現在市面上的橄榄油外文標簽上有“pomaceoliveoil”或“oliodisansadioliva”字樣,實際上均是果渣獲取油的意思,但其中文名稱卻冠以“特級橄榄油”或“果渣橄榄油”。 記者調查中也發現,一些橄榄果渣搾取的油還特意誇大了“橄榄油”的字樣。而根據國際橄榄油協會所做的“國際橄榄油協定”,任何冠以“橄榄油”的產品必須只能是直接來源於橄榄果的油,而借助溶劑從橄榄果渣裡獲取的油,則不能冠以“橄榄油”的名稱。也就是說,“橄榄油”這個定義不能用在橄榄果渣油身上,換言之,橄榄果渣油並不是橄榄油。 記者注意到,市面上許多橄榄油標簽寫著明顯的“純正”字樣,並加以突出,售價並不比初搾低。而在橄榄油分級標准裡,純正橄榄油也就是英文名稱為pureoliveoil的品種,是指可直接消費的初搾橄榄油與精煉橄榄油的混合物。並不是像其名稱所體現出的真的“純正”意義。 此外,國際標准認可的橄榄油是不應該和任何其他油類混合的,但記者在昨天的調查中發現,在超市裡銷售的眾多橄榄油品牌中,較為醒目的多力牌意大利橄榄油,注明的是“橄榄葵花油”。 目前市面上還有一種橄榄油叫做原生油,而在“國際橄榄油協定”中,記者也沒有看到關於這個品種的描述。 言論 亂於“新” 規於“尺” 一切皆如任何新生事物出現一樣,蒙在鼓裡的人們欣然享受著平靜的新鮮感,而暗裡卻湧動著混亂的欺詐和牟利。這就是今天的橄榄油市場,人們對這個健康食品的鐘愛開始近乎崇拜,而對產品等級分別和產品標識還很陌生。在行業裡賣著近百元一小瓶油的商家們,就像在10多年前的股市裡一樣,在不夠規范的行業環境裡盡情淘金。我們不能完全期待商家用良心和誠心去做生意,在法制社會裡,規范是最能快刀斬亂麻的! 當記者要求檢驗機構檢驗一瓶過期橄榄油是不是質量有問題的時候,檢驗部門的人說:只能提供一些檢測指標,無法下結論,因為沒有判定標准。在沒有一把尺子來丈量一樣東西的多少、高低和好壞時,我們怎能辨別這樣東西的優劣。尤其是這樣東西正以驚人的速度風靡中國。假設出現事故,消費者將陷入被動。 其實橄榄油自有其國際標准,並且詳細而嚴格。我國引進橄榄油也有幾年時間了,或許真的是行業混亂的危害性和產品對消費者的誤導還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注意,才使得生產日期、等級品質隨意標注。記者采訪中發現,已經有許多消費者正非常廣泛地使用橄榄油。這個新生事物已經不算太“新”了,實在不應該讓大家再糊塗下去了。所有因為“新”而混亂的事物,都應該盡快因“尺”的出現而規范起來。野茶油是世界上最好的植物油,堪稱“液體黃金”。
橄榄油如果放置在陰涼避光處保存(最佳保存溫度:為5~15℃),保質期通常有24個月。橄榄油確實比一般的油要好,因為它含單不飽和脂肪酸比較多,一般的油雖然不象動物油含飽和脂肪酸,但含多不飽和脂肪酸比較多,而多不飽和脂肪酸會加速人體老化。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