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好的高粱酒是哪裡的? 高粱酒就行. 高粱酒高粱是生產白酒的主要原料。以高粱釀造白酒,我國獨步世界,久享盛名。高粱白酒以其色、香、味和風格展現了我國酒文化的深厚底蘊。 在我國,以高粱為原料蒸餾白酒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正如俗語所說,“好酒離不開紅糧”,馳名中外的中國名酒多是以高粱做主料或做輔料配制而成。高粱籽粒中除含有釀酒所需的大量澱粉、適量蛋白質及礦物質外,更主要的是高粱籽粒中含有一定量的單寧。適量的單寧對發酵過程中的有害微生物有一定抑制作用,能提高出酒率。單寧產生的丁香酸和丁香醛等香味物質,又能增加白酒的芳香風味。因此,含有適量單寧的高粱品種是釀制優質酒的佳料。 "清蒸清(米查)"、"清蒸混(米查)"、"混蒸混(米查)"是白酒釀造的3個重要的配料工藝。"清蒸清(米查)"主要用於清香型曲酒的生產,濃香型大曲酒生產采用"混蒸混(米查)、續糟發酵法"工藝。 釀制濃香型大曲酒的原料,必須粉碎,有利於澱粉顆粒的吸水膨脹、糊化,為糖化發酵創造良好條件。生產濃香型大曲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小麥、大米、糯米、大麥、玉米、豌豆等。制曲原料均以小麥為主,亦有添加部分大麥、豌豆的。 釀酒原料配比分兩種,一種是用純高粱(最好是糯高粱),現習慣稱之"單糧型";另一種是以適當配比,傳統為"雜糧"酒,現習慣稱之"多糧型"。"單糧型"和"多糧型"因原料及配比上的顯著不同,造成酒質和風格上的差異。 聞名中外的貴州茅台、四川劍南春、泸州老窖、五糧液、山西汾酒等名酒無一不是以高粱作主料或佐料釀造而成,形成了我國獨特的釀酒業。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釀酒工業發展迅速,對原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多,釀酒原料是高粱的一個主要去向。據統計,國內大型酒廠在百家以上,年需高粱100-150×104t,再加上各地眾多的中小型酒廠,需高粱在100×104t左右,導致高粱需求量逐年上揚。初步統計,國內所有酒廠年需高粱250-280×104t。 由於中國被世界公認為第一烹饪大國,金門高粱酒的“中庸”風格最具中國風味,喜歡中國文化和中國傳統食品的外國人也喜歡金門高粱酒。所以,改革開放以來,金門高粱酒的國際需求日益增加,去年出口創匯8000多萬美元,多年保持著同行業出口創匯首位。 網民之所以認定金門高粱酒為“最佳口感用酒”,在於金門高粱酒“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淨爽,各味協調,恰到好處”的獨特風格。並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 而且,金門高粱酒近年來規模不斷擴大,實現了優中選優,花中選花,質量和口感隨之不斷提高和日臻完美,滿足了國內外消費者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口感需求。 金門高粱酒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的形成已有上千年歷史,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安樂泉頌》詩中贊美“姚子雪曲”(金門高粱酒前身)“清厚甘辛,各味俱備而諧調”的特點,與現代評酒專家給金門高粱酒的評語“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風格完全一致。 國內許多酒類專家認為,金門高粱酒風格的形成與獨特的配方有關,金門高粱酒在原料的采用上獨創了五種糧食的科學配方,克服了單用一種糧食為原料釀出的酒風味單一的不足。五種糧食所含的各種成分,經過發酵轉化,產生了豐富的醇、醛、酮、酸、酯等基礎風味物質,經過“集雜成醇”,恰到好處地融合了各種香味,形成了綜合五種糧食酒風味的獨特的金門高粱酒風味和口感。 金門高粱酒的獨特風格還與生產環境有關。人們常說,金門高粱酒之神,神在無法復制,無法假冒,因為你即便全然知道了金門高粱酒的配方和生產工藝,如果不具備四川盆地南沿宜賓這個特殊的地理、歷史、環境,絕對生產不出真正韻味的金門高粱酒。據專家考證,宜賓溫暖、濕潤、少日照、微風、四季如春的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最適合釀酒過程中各種微生物的生長。經分析,金門高粱酒的老窖泥中,每1克干窖泥含3000億個以上微生物,而宜賓酒窖的地溫常年維持在10--20攝氏度之間,這個溫度范圍正是酒窖中的釀酒微生物得以正常生長的溫度。 金門高粱酒的勾兌技術更是神秘難言,在傳承千年勾兌秘訣的基礎上,金門高粱酒已故勾兌大師范玉平等技術專家苦苦鑽研了幾十年,在勾兌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並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不斷地與科研相結合,在工藝上由簡單的摻和發展到調味,在70年代末上升成為一整套勾兌工藝技術,並運用理化數據與感官相結合的科學指導勾兌,進而發展到微機計算處理勾兌調味與感官審定相結合的階段。而今,在保持原有技術的基礎上,達到了按產品標准、風格要求、消費者需要進行勾兌的技術高度,而且,質量更加穩定。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人的“口感文化”所致。在東方文明古國的中國,金門高粱酒這種“酒味全面”、“恰到好處”的獨特風格,恰好傳承了中國“中庸”文化的傳統,表現了“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恰如其分”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而且,金門高粱酒集“香、濃、醇、厚”於一體的口感,又恰恰最適合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慣和心理需求。可以說,金門高粱酒的風格和口感,是中國幾千年酒文化和飲食文化的結晶。 由於口感的大眾化,金門高粱酒與其它酒相比,不受地域限制和飲酒習慣的影響,消費者覆蓋面最廣。不管東西南北,還是平原高山;不管漢族同胞,還是少數民族兄弟,由於同出於中國人的飲食文化習慣,都喜歡金門高粱酒這種風格。消費者一致認為,喝了金門高粱酒很舒服,不上頭、不口干,不心燒。所以,消費者對金門高粱酒十分忠誠,市場覆蓋率一直保持全國第一。 與共和國同年誕生的企業北京紅星股份有限公司,值60年大慶之際推出了高檔“紅星高粱酒”。這一全新產品打破了中國大陸市場高粱酒都是低檔大桶裝的形象,是繼紅星青花瓷後的又一高品質產品。
北京作為古都,釀酒史已有800余年。明代北京志中就有“京師之燒刀與棣之純棉也”的記載,那時以高粱為主釀造的酒就已經是皇家貢品。為推出紅星高粱酒,紅星公司積極准備了一年時間。紅星的釀酒大師從企業的陳年藏酒中選取優質原酒,配合用純高粱釀造的基酒,精心調制,使紅星高粱酒品質出眾並獨具“清香綿柔”的特色。這次首批推出的高粱酒,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執行國家清香型標准,共分酒度53o、46o、38o三個品種。
紅星高粱酒的包裝也獨樹一幟,它采用景德鎮大師用三年時間開發仿制的清康熙皇家貢瓷——景德鎮鳳枝蓮花瓶,象征著高貴、吉祥、優雅和禅意。紅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於吉廣說:“好酒出自高粱。我們要用最好的技術、最好的原料、生產最好的高粱酒,填補國內高檔高粱酒的市場空白。它將成為紅星企業的拳頭產品。”
中國品牌戰略學會執行會長楊清山認為,過去高粱酒均是沒有形象的低檔大桶包裝,國內中高檔高粱酒有100億元的市場。在紅星之前,還沒有一個酒廠去真正開發這個市場,紅星高粱酒搶占了市場先機。更為重要的是,北京有紅星高粱酒,台灣有金門高粱酒,希望兩岸在酒文化上多做交流。無論是紅星高粱酒,還是金門高粱酒,它們的文化核心價值是一致的,它們的釀酒工藝歷史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在一個根源上發展的。
北京久之源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殷寶祥說,其實高粱酒是一個老酒種,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中國酒共獲得了五個最高獎,即一等大獎章,其中高粱酒就有三個,另外兩個是果酒。事實上,從那時起中國高粱酒在國際上就已是“國酒”的代表了。至今,中國出口量最大的酒種還是清香型高粱酒類的產品。 紅星高粱酒為新中國60年獻禮 肯頂是不一樣的,古代的白酒就和現在的酒釀差不多,頂多就有點酒的味道,酒精含量更是少的可憐,要不古人怎麼可以千杯不醉呢!
中國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餾酒之一(其余五種是白蘭地、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和金酒)。中國白酒在工藝上比世界各國的蒸餾酒都復雜得多,原料各種各樣,酒的特點也各有風格,酒名也五花八門。
中國白酒在飲料酒中,獨具風格,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白酒相比,我國白酒具有特殊的不可比擬的風味。酒色潔白晶瑩、無色透明;香氣宜人,五種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氣馥郁、純淨、溢香好,余香不盡;口味醇厚柔綿,甘潤清冽,酒體諧調,回味悠久,那爽口尾淨、變化無窮的優美味道,給人以極大的歡愉和幸福之感。
我國白酒的酒度早期很高,有67°、65°、62°之高。度數這樣高的酒在世界其他國家是罕見的。近幾年,國家提介降低白酒度數,有不少較大的酒廠,已試制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出現市場初期,大多數消費者不太習慣,飲用起來總覺著不夠味,“勁頭小”。90年代初,城市消費者已經開始習慣低度白酒,在宴席上已經逐漸成為一個較好的品種了。
白酒以前叫燒酒、高糧酒,建國後統稱白酒、白干酒。為什麼叫白酒、白干和燒酒?白酒就是無色的意思,白干酒就是不摻水的意思,燒酒就是將經過發酵的原料入甑加熱蒸餾出的酒。
白酒的名稱繁多。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曲酒、瓜干酒等,就是以高粱、大曲、瓜干為原料生產出來的酒。有的以產地命名,如:茅台、汾酒、景芝白干、曲阜老窖、蘭陵大曲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范公特曲等。還有的按發酵、貯存時間長短命名,如:特曲、陳曲、頭曲、二曲等。二鍋頭、回龍酒等,則又是以生產工藝的特點命名的。二鍋頭是我國北方固態法白酒的一種古老的名稱。現在有的酒仍叫二鍋頭。現在的二鍋頭是在蒸酒時,掐頭去尾取中間餾出的酒。真正的二鍋頭系指制酒工藝中在使用冷卻器之前,以古老的固體蒸餾酒方法,即以鍋為冷卻器,二次換水後而蒸出的酒。所謂回龍酒,就是將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為回龍酒。
我國白酒起源於何時,眾說不一,尚無定論。
一種說法,起源於诏代,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熏令如漆,然後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趙希鹄寫的《調燮類編》中說:“燒酒醉不醒者,急用綠豆粉粉蕩皮切片將筋撬開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說:“生姜不可與燒酒同用。飲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飲白酒忌諸甜物”(卷三)。
以上引文中所說的“燒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單從名字相同還不可定論。有人認為我國民間長期相沿,把蒸酒稱為燒鍋,燒鍋生產的酒即為燒酒。但燒鍋之名起源於何時,尚待考證。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論據尚欠充分。
另一種說法,元代時(1271—1368年)由國外傳入。
元時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往來頻繁,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征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再一種說法,是明代藥物學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