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柿子可以喝啤酒一起食用嗎正文

柿子可以喝啤酒一起食用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令人腰腹疼痛;不可與蔥同食,否則令人髒腑不合,頭脹。
69、蘋果:不宜與海味同食(海味與含有鞣酸的水果同吃,則易引起腹痛、惡心、嘔吐等)。
70、鴨梨:忌鵝肉、蟹;忌多吃;忌與油膩、冷熱之物雜食。
71、桔子:忌與蘿卜同食,同食誘發甲狀腺腫;忌與牛奶、蟹、蛤同食。
72、山楂、石榴、木瓜、葡萄:不宜與海鮮類、魚類同食;服人參者忌用;忌鐵器;忌和四環素同吃。
73、桃子:不宜與鱉肉、龜肉同食。
74、香蕉:不宜與白薯同食。
75、柿子:忌與蟹、水獺肉同食,同食腹痛、大瀉;忌與紅薯、酒同食。
76、楊梅:忌生蔥;不宜與羊肛,鳗魚同食。
77、杏:忌與小米同食,否則令人嘔瀉。
78、芒果:忌與大蒜等辛物同食。
79、銀杏(白果):嚴禁多吃,嬰兒吃10顆左右可致命,三、五歲小兒吃30~40顆可致命;不可與魚同吃,同食則產生不利於人體的生化反應,小兒尤忌。
 
酒和柿子同吃會中毒。喝米酒、葡萄酒、紅老酒吃柿子,會引起嚴重的身體不適。喝紹興酒、五加皮酒、竹葉青酒、龍鳳酒、黃酒、長春酒、花雕酒吃柿子,會引起身體不適。喝玫瑰露酒、桂圓酒、啤酒、大曲酒、補藥酒吃柿子,會引起輕微的身體不適。因此,在喝酒之前、喝酒的時候或剛喝完酒時,都不要吃柿子,以免引起中毒或身體不適。另外告訴你啊柿子不能與蟹同食。因兩者都屬寒性,兩寒相遇會大損脾胃之氣,且蟹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柿子的鞣質結合易凝固成不易消化的物質,食用後會出現嘔吐、腹脹與腹瀉等食物中毒現象。甘薯:不能與柿子同吃,兩者相聚後會形成胃柿石,引起胃脹、胃痛、嘔吐,嚴重時可導致胃出血等,危及生命;也不宜與香蕉同吃。送你吃柿子的八不宜:
未成熟的柿子不宜過多食用,
空腹時不宜食柿,
過度勞累、疲乏時不宜食柿,
不宜同食含纖維素較多的蔬菜等食物,
患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柿,
胃大部切除後不宜食柿,
糖尿病人不宜食柿,
食柿應盡量少食柿皮。
參考資料:
http://www.xiaoi.com/

 
據說.易結石.
食用柿子有禁忌
作者:mxf_289點擊:858次得分:1617
柿子的營養成分十分豐富,含有大量的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質、胡蘿卜素、維生素c、瓜氨酸及碘、鈣、磷、鐵等礦物質,享有“果中聖品”之美稱。所含維生素和糖分比一般水果高1~2倍左右。中醫認為,柿子味甘、澀,性寒,有一定的食療效果,可以清熱去燥、潤肺化痰、止渴生津、健脾、治痢、止血等,可以緩解大便干結、痔瘡疼痛或出血、干咳、喉痛、高血壓等症,是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動脈硬化、內外痔瘡患者的天然保健食品。但是,盡管柿子營養豐富,鮮美可口,但在食用時卻要注意一些禁忌。

第一,空腹不能吃柿子。因柿子含有較多的鞣酸及果膠,在空腹情況下它們會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不溶於水大小不等的硬塊,這些硬塊沉積在胃內,經胃的機械作用形成團塊,即所謂的胃柿石。如果胃柿石無法自然被排出,那麼就會造成消化道梗阻,出現上腹部劇烈疼痛、嘔吐、甚至嘔血等症狀。因此,空腹切不可吃柿子。

第二,未成熟或未去皮的柿子不能吃。前面提到,柿子果實中含有的鞣酸容易與胃酸作用引發胃柿石。成熟後的柿子鞣質含量不及1%,但未成熟的柿子鞣質卻可達25%,而且,柿子中的鞣酸絕大多數集中在皮中,在柿子脫澀時,不可能將其中的鞣酸全部脫盡,尤其是脫澀工藝不完善時,其皮中含的鞣酸更多,故食用未成熟或未去皮的柿子同樣容易引發胃柿石。

第三,糖尿病人勿食柿子。柿子中因含10.8%的糖類,且大多是簡單的雙糖和單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即屬此類),因此吃後很易被吸收,使血糖升高。對於糖尿病人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者,不應吃柿子。

第四,貧血患者應少吃柿子。柿子雖然營養豐富,但其中含有單寧,易與鐵質結合,從而妨礙人體對食物中鐵質的吸收,故貧血患者特別是缺鐵性貧血患者應少吃。

第五,柿子不能與含高蛋白的蟹、魚、蝦等食品一起吃。中醫學中,螃蟹與柿子都屬寒性食物,故而不能同食。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含高蛋白的蟹、魚、蝦在鞣酸的作用下,很易凝固成塊,繼而形成胃結石。

再者,柿子也不宜與甘薯同食。柿子含有單寧和膠質,會刺激胃壁分泌胃酸;甘薯含有氣化酶,吃後也會發生燒心、吐酸水、肚脹排氣等現象。如果食用甘薯後再進食柿子,則在胃酸作用下易形成難以消化、排洩的結石。

此外,柿子含有單寧和膠質,會刺激胃壁分泌胃酸,引起燒心等不適,故患有慢性胃炎、排空延緩、消化不良等胃動力功能低下者、胃大部切除術後不宜食柿子。
 
不用,可能有時候是由於精神緊張引起的血壓升高,請回憶一下血壓高的時候是不是有什麼憂心的事情。如果確實是不明原因的升高而且頻繁,應該詢問一下醫生的意見。不過通常成人的允許血壓是在(90~150)/(50~100),“/”前邊的是收縮壓,後面是舒張壓,比如你說的80/120,正規醫學中應該是120/80。遠離高血壓八字箴言:低鹽減肥減壓限酒
上海瑞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醫師 郭冀珍

●在我國,35-74歲人群中27.2%的人患有高血壓,即有1億多人正受到高血壓的威脅。
●高血壓不僅是一種獨立的疾病,還是心髒病、腦卒中、腎功能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高血壓病患病率飛速上升:上世紀50年代高血壓患病率是5.11%,70年代升至7.73%,90年代沖到13.6%。近十年,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男性由20.2%上升到28.6%,女性由9.1%上升到25.8%。
●正當我國的高血壓患病人數“節節上升”時,同是亞洲人種的日本,高血壓病患病率卻在近半個世紀內逐年下降——1956年到1997年,平均收縮壓逐步下降15毫米汞柱。2002年,日本超百歲老人已近18000人,女性平均壽命達87.6歲。
【認識誤區】
誤區一:高血壓全是遺傳來的,沒辦法
我看門診的時候,發現不少高血壓病人一問病情,第一句話就唉聲歎氣:“我父親(母親)有高血壓呀,沒辦法。”似乎得這個病就完全是遺傳因素,不可避免了。其實,把自己的病因全都歸到老祖宗頭上,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高血壓有沒有遺傳因素?有的。雙親血壓都正常的,子女患高血壓的幾率是3%,一方有高血壓病,子女的發病率是25%,父母雙方均有高血壓的,子女的發病率是45%—55%。
不過,高血壓不同於那些經典的遺傳病,如血友病、多囊腎等。也就是說,高血壓病人的後代中有部分人存在發病傾向,即所謂基因有變異。但是即使這部分人也未必100%的發生高血壓。這是因為,高血壓一方面受遺傳因素影響,另一方面受環境因素影響,包括生活習慣、社會因素、氣候等等,它們在高血壓的發病中起著比遺傳因素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血壓也稱為生活方式相關疾病。
所以說,要擺脫高血壓的陰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己。我建議大家記住這樣一個圖:世界衛生組織1991年向全世界宣布:個人的健康和壽命60%取決於自己,15%取決於遺傳,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的影響。我們只要做到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這四大基石,完全能夠不發生高血壓,健康到老。
誤區二:高血壓是種頑固病,降不下來
我還常常碰到這樣的病人,老是抱怨:“我高血壓已經好幾年了,一直看,可是老是降不下來。真是頑固啊。”很多病人覺得,自己得的是頑固性高血壓,沒法控制,非常洩氣,有的干脆聽之任之了。這種想法到底對不對呢?
先要搞清楚什麼叫“頑固性高血壓”。我們說,服全劑量的三種或三種以上的不同作用機理(必須包括利尿劑)的降壓藥物,血壓仍然≥140/90mmhg,這種叫做頑固性高血壓。歐洲對輕中度高血壓患者進行了一個國際性的高血壓最佳治療研究。它是對1.8萬名輕中度高血壓患者進行全程治療、隨訪,一種藥不行,用兩種藥,一直用到四種藥,發現血壓真正降不下來的大約是7%。可見,真的頑固性高血壓患者只是極少數人。
那麼為什麼一些高血壓會那麼“頑固”?其實大約50%—70%的“頑固性高血壓”患者並沒有聽從醫囑,而是吃吃停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我說一天吃三次藥,他偷工減料只吃一次,看看血壓正常就不吃了,等到頭暈了再吃藥,“臨時抱佛腳”。
“高血壓藥有副作用呀!”很多病人抱有這種心思。高血壓藥確實會造成心動過緩、低血鉀、腳腫、咳嗽等副作用。但是我要說,高血壓如果不控制、治療,將發展成中風、心肌梗死、尿毒症。吃藥的副作用和不吃藥的後果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退一步說,病人如果有嚴重的不適應,醫生可以通過換藥來減輕。而高血壓如果早期沒有控制,發展到了晚期更難控制,這時候要降壓用的劑量就大了,對肝、腎功能的損傷和不良反應就更大了。因此,我勸大家不要因小失大,得不償失,而要及早長期服藥,終生服藥。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病,所以病人和醫生之間更要有良好的溝通,密切配合。醫生開出了藥以後,要有一段觀察時間,觀察劑量是不是對頭,療效有沒有到位,這需要幾個禮拜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如果病人不配合,沒有長性,動不動就換一家醫院,重新看病,這是非常不利於治療的。
【生活准則】
低鹽
標准:三口之家一個月,250克鹽500毫升醬油。
分析一下日本人的飲食特點:從二戰後到1998年,生活顯著改善,原來是鹹魚、鹹菜干,現在是淡而無味的壽司、白蘿卜、姜……平均攝鹽量由每人每天29克下降到10克。發現了嗎?鹽攝入減少正是日本人高血壓患病率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
吃鹽一多,血壓就上去,我們稱為鹽敏感。正常人中約有四分之一是鹽敏感人,在高血壓病人中,大約有一半是鹽敏感,老年人中,鹽敏感的人更多了。在我們國家,高血壓高發地區東北地區,平均每天每人攝入12—18克鹽,就明顯高於南方7—8克。而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呢,是每人每天鹽攝入量應該少於6克。
看看我們的飲食習慣,早餐常常吃稀飯,饅頭,加醬菜或腐乳。單單一塊紅腐乳就含5克鹽,一小碟搾菜或醬菜(50克)就含4克鹽,一頓早飯就已經達到一天的標准。我們還有在菜裡放味精的習慣,一克味精就含0.5克鹽。此外,許多蔬菜、豆類、蝦米、紫菜等也含鈉,一般食物中大約含鹽量在每天3克左右。
一次,一位病人到我們這裡來看病,用了各種藥物,血壓就是下不來。我一看,他是寧波人,鹹菜、鹹魚吃得很起勁。我立刻安排低鹽飲食,土豆,蔬菜,水果。病人吃得哇哇亂叫:“哎呀,要吐了,要吐了”,結果短短一個禮拜,血壓就下來了。所以,我們想要預防高血壓,一定要改變飲食習慣,控制攝鹽量。根據每天4—6克鹽匡算,一家三口每月最多用鹽250克,醬油500毫升(約含70克鹽),平時不吃醬菜等鹹食。
減肥
效果:體重減一公斤,血壓下降一個毫米汞柱。
高血壓和肥胖是“好兄弟”,形影不離——高血壓病人中有一半左右是胖子,而肥胖人群中有一半是高血壓。
胖有很多種,有的人集中在腹部上,腰圍粗,大肚子,我們稱之為“向心性肥胖”。這種胖最危險——常常有高血壓又有血脂紊亂,又有血液胰島素的增高,糖耐量的異常,被稱為代謝綜合征。因此,及早發現超重,及時減肥,是預防肥胖及高血壓的一個重要注意點。體重減一公斤,血壓一般就下降一個毫米汞柱,如果體重減掉5公斤左右,血壓就有顯著變化了。
那麼怎樣自我監控體重呢?最簡單的計算方法是身高—105=標准體重。一名身高165厘米的人,標准體重就在60公斤左右。比較精確的計算方法則是,計算體重指數=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數字小於23表示正常,23—25超重,大於25肥胖,發現超重時應該減肥了。
有的胖子不肯運動,不節制飲食,每天喝減肥茶、吃減肥藥。這可能會減輕體重,但一旦停藥體重立即上升,而且有的人體重是下來了,血壓卻沒下來甚至有上升。其實,減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請問是雞湯補一點呢還是鴨湯補一點啊?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