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鲟魚能否冷凍保存 ? 如何保存?正文

鲟魚能否冷凍保存 ? 如何保存?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鲶和鲈魚等草食性和肉食性魚類。每畝水面放養匙吻鲟魚種200-250尾和混養魚150尾左右。混養魚的規格必須小於匙吻鲟。飼養期間要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混養草食性魚類的池塘還要投喂鮮嫩牧草或水草,一旦塘中的浮游動物不足時,需要投放混合堆肥和黃豆漿、渣來繁殖浮游生物。配養是在養殖草食性和肉食性魚類的塘中混養少量匙吻鲟,一般每畝水面混養15-20尾。經過一年時間養殖,匙吻鲟平均體重可達到1千克以上。

(2)湖泊、水庫養殖。湖泊和水庫是放養匙吻鲟最好的水面,以大、中型湖泊和水庫為好,放養要根據湖泊和水庫中浮游動物數量以及現有花鲢生長情況來決定匙吻鲟合理的放養數量。一般每畝水面放養1-5尾,在不影響湖、庫原有魚的產量下增產匙吻鲟。大水面放養的關鍵是要建好攔魚設施,不讓匙吻鲟外逃;經常清除凶猛魚類,減少匙吻鲟的損失。在湖泊、水庫中放養匙吻鲟,其生長速度一般都快於在小水面中養殖。當年魚體重可以達到750克以上,第二年底可超過2千克,第三年可超過3千克。1993年湖北省武穴市梅川水庫引進400尾體長20-25厘米和50尾40-45厘米的匙吻鲟魚種放庫,到12月捕撈側定,部分魚全長已達80-85厘米,體重達2.5-3.5千克。這表明,在該水庫中,匙吻鲟生活正常,生長速度很快。

(3)網箱飼養。網箱養匙吻鲟依靠攝食水中的浮游動物而生長,水體溶氧量高,所以成功的把握大。一般在網箱中飼養的匙吻鲟體質健壯,成活率高。

(二)俄羅斯鲟

俄羅斯鲟,又稱俄國鲟,主要分布在裡海、亞速海、黑海以及這些水域相通的河流。它除部分是洄游性種類外,還有定棲種類,在伏爾加河棲息的大多為定棲種類。俄羅斯鲟個體大,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其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尤其是“魚籽醬”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睐。1993年我國大連引進養殖獲得成功。近幾年,我國養殖俄羅期鲟技術不斷完善,特別是飼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已列入國家“星火計劃”。

俄羅斯鲟為溫水性魚類,水溫在2-30℃時都能生存,生長最佳水溫為18-24℃,4-28℃能攝食,水溫過高過低都對生長和餌料利用有影響,30℃時停止攝食。ph值最佳范圍7-8。不耐低溶氧,正常生長要求6毫克/升以上,低於4毫克/升食欲減退,1.5毫克/升開始死亡。淡水、半鹹水都能生存、生長,在半鹹水中很少發生魚病。俄羅斯鲟為雜食性魚類,人工養殖能攝食人工配合飼料,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要求較高。其生長較快,1齡魚體長29.4厘米;2齡魚體長46.2厘米,體重2千克,3齡可達55.6厘米,體重4千克。它既可在大水面中放養,也能在池塘中飼養或進行工廠化養殖。由於俄羅斯鲟在市場上銷售價格高,因而在我國推廣養殖發展較快。在池塘中主養俄羅斯鲟魚,可搭養鲢鳙魚,既能有效利用水體空間,讓鲢鳙攝食浮游生物,又能淨化俄羅斯鲟的生活環境,放養密度依生活空間及池中溶氧等綜合因素決定。飼養俄羅斯鲟使用人工配合飼料,投餌量依水溫、魚的規格大小而定,一般13-18℃時,按魚體重的3-5%投飼,19-24℃時按6-9%投飼。投飼時要在池塘內設固定的餌料台,投喂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池塘換水要勤,透明度要高於40厘米,高溫季節要開機增氧。俄羅斯鲟養到250克以上,可以轉入網箱養殖商品魚。

(三)史氏鲟

史氏鲟,又稱黑龍江鲟、七粒浮子,是黑龍江流域的大型經濟魚類。

史氏鲟又分褐色和灰色2種類型。褐色種類比灰色種類生長慢,主要生長於黑龍江的中下游,資源量和產量都較低。灰色種類多棲息於河口半鹹水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群體內成熟個體多在10-14齡,體長105-125厘米,尾重6-18.5千克。其產卵群體秋季開始產卵洄游,部分未達性成熟的個體也自河口向黑龍江河道洄游,待成熟產卵後再降河至河口地區。

1、繁殖技術

親魚選擇:人工繁殖用的親魚一般由黑龍江水域采捕自然成熟的個體。選擇雌性體重為15千克以上,雄性體重20千克以上,年齡為9-13齡。處於生殖期的雌性個體較消瘦,吻尖,體表粘液多,腹壁薄而軟,腹部膨大而富有彈性。雄性個體體色、體形無明顯變化,一般體重在20千克以上的個體大多已成熟,用手輕壓生殖孔有精液流出。

人工催產:當水溫16-24℃時即可進行人工催產。催產劑多選用lrh-a,基本劑量為每千克雌魚用量為60-90微克,分兩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劑量的10%。雄魚劑量減半,成熟度較好的雄魚,也可不注射。注射部位一般為胸鳍基部。然後雌、雄親魚分池暫養,並予以流水刺激。雌魚開始排卵時游動活躍,頻繁撞擊水面,輕壓腹部至生殖孔處有卵粒流出。

采卵與授精:用擠壓法采集雄魚的精液,優質精液呈純牛奶狀。用剖腹法或手推法采集卵子,用半干法人工授精。精液用量為每千克魚卵10毫升,先用無菌水稀釋精液,再將精液迅速倒入魚卵中,均勻攪拌,使精卵充分結合。史氏鲟的卵呈粘性,孵化前要進行脫粘處理。脫粘劑多采用滑石粉或黃泥,制成20%和10%的懸浮液,脫粘時將懸浮液倒在魚卵上,不斷攪動,當魚卵全部呈分散顆粒狀時,可進行流水孵化。

魚卵孵化:孵化溫度為16-24℃,最適溫度19-22℃。史氏鲟的卵粒較大,每千克約4萬粒左右。最好在微流水條件下孵化。在平均水溫17℃時,約105小時出膜,平均水溫21.5℃時,約8小時出膜。剛孵出的苗魚體長1.1-1.3厘米,如蝌蚪狀,能垂直運動。

2、苗種培育

培育池可以用室外普通水泥池,面積300平方米左右,水深1.5-2米。同一池內放養的規格要整齊。魚苗入池前用5%的食鹽水浸泡魚體,第二天開始投喂飼料。投喂初期可用水蚯蚓,以後逐漸馴化改投人工配合飼料。人工配合飼料含粗蛋白應在38%左右。日投喂3次,投飼量為魚體重的2%。在飼養培育期間水位宜在1.5米以上,水溫26℃以下,溶氧6毫克/升。

3、成魚養殖

史氏鲟同其他鲟魚一樣,可在小水體中飼養,也可在大水體中放養,還可以在網箱中養殖。在水泥池、土池塘等小水體中飼養,一般采取高密度精養方法,投放大規格魚種,經一年左右時間的飼養,規格可達2千克左右。在湖泊、水庫中放養,多為混放粗養。

  鲟魚分布在北半球的溫帶水域,全世界大約有20多種,屬軟骨硬鱗魚類,鲟屬。多數種類的鲟魚棲息在海洋中,可能幾年一次在春天或者夏天回游到河流中去產卵。有幾種棲息在淡水中。好幾種鲟魚的卵可以用來制作魚子醬。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南方,以及北美的河流都是盛產鲟魚地區。每年夏天到來的時候,都有大量的鲟魚從大海中游入河流或湖泊中去產卵。魚苗出世以後,幼年期生長迅速,然後速度放慢,幾年以後身長和體重還在增加。成年的鲟魚個頭很大,有的種類身長會長到2~3米。
  鲟魚的肉、卵和魚鳔都有很高的價值。新鮮的、腌制的、熏制的肉都很受歡迎。魚卵可以用來制作魚子醬,魚鳔可以用來制作工業上用的明膠。俄羅斯和烏克蘭南方的鲟魚捕撈業非常發達,其次是美國和西歐。由於大量捕撈,許多種鲟魚都有數量逐年減少的危險,面對這種情形。許多地區已經采取了嚴格限制捕撈的措施。
  舊大陸比較常見的鲟魚主要產於斯堪的納維亞到地中海海域。北美的東海岸鲟魚和它非常相似,但有些專家認為它們屬於兩個品種。它們的體長大約是3米,體重約227千克。
  分布在俄羅斯西部內河,東至貝爾加湖中的鲟魚是最有經濟價值的一種。它的體長和普通的鲟魚差不多,在注入黑海和裡海的河流中盛產這種鲟魚。分布在黑海和裡海中的鲟魚體長約o.9米,也是一種有價值的食用魚。
  裡海、黑海和亞述海中還有一種體型很大的鲟魚,又叫白鯨,體長可達7.5米,重量可達1300千克。不過它的肉和用它的卵制作的魚子醬不如其他鲟魚的有價值。
  北美產的湖鲟魚主要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和加拿大的河流之中。體重超過90千克。分布在北美太平洋沿海的白鲟魚是北美最大的鲟魚,體重超過820千克。
  淺色鲟魚從頭到尾都被看成排的骨質鱗甲,和鏟鲟非常相似。它們分布在密西西比河和黃石河中。淺色鲟的體重可達36千克。
  淺色鲟喜歡棲息在多淤泥的河底,興修水利和人工築壩使河水的流速增加,水底變清,水溫降低,改變了它們的生態環境。加上過量的捕撈,使淺色鲟魚數量逐年減少,陷入瀕危的狀態。同樣處於瀕危狀態的還有海灣鲟魚、白鲟魚和短吻鲟。
  鲟魚喜歡的食物隨不同種類而有變化,主要食物是水蚯蚓、甲殼類、軟體動物以及小型魚類等。



 鲟形目鲟科鲟屬的1種,因模式產地是中國而得名。又名鲟鲨,大臘子。一般成魚體長2.42~3.25或1.69~2.5米;體重148.5~378或38.5~189千克,最大個體重達500千克以上。體長,呈梭形。吻尖長,吻部腹面中央有須2對。尾歪形,上葉特別發達,體具5縱行骨板狀大硬鱗。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左右鰓孔分離。幼魚皮膚光滑。鰓耙細尖;成魚皮膚粗糙,鰓耙柱狀,13~28。一般頭部和體背側青灰色或褐色,腹部白色,各鳍均為青灰色,側、腹板間的側板下方體色有過渡區。
 分布於太平洋西北及中國海南島以東到黃渤海等海區和珠江、錢塘江、長江、黃河等淡水河流。
生活於大江和近海中,是回游性的底層魚類。由海入江,喜聚於河口。成熟群體春末於10至11月溯江河而上,在江河上游進行生殖。長江流域產卵場在上游重慶以上江段的深潭和金沙江下游,水流湍急,河床巖石壅積處。性成熟年齡9~19齡(♂)或16~25齡(♀)。懷卵量47.5~144.5萬。卵沉性,橢圓形,灰綠色,具粘性。受精卵在17~18℃水溫下5~6天孵化。生長較快,平均年增重8~13(♀)或4.6~8.6(♂)千克。以動物性的食物為主,如搖蚊幼蟲、蜻蜓幼蟲以及其他水生昆蟲,軟體動物,寡毛類、小魚和藻類等。產卵期一般停食。
 為一種重要的大型經濟魚類,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中華鲟的故鄉是中國,所以在學術和科學上有一定的價值,而近年來產量明顯降低,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因此必須做好保護和人工繁殖中華鲟的工作。。
 中華鲟具有自己獨有的生活習性。它們繁衍生息需要往返於長江、大海之間,也就是說,中華鲟是典型的鹹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游性魚類。雄性中華鲟生長到9歲以上,鲟體長1.7米,體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華鲟生長到14歲以上,體長2.3米,體重120公斤以上,達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生兒育女了。每年夏秋,成群結隊的中華鲟由生活在長江口外的淺海域回游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裡的溯流博擊,才回到自己的“故鄉”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cm左右,這些“游子”又攜帶兒女們,順流而下,旅居海外。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長江上游出生,在大海裡生長,養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鄉的習慣。正是由於這種執著的回歸、尋根的習性,所以人們稱它為“中華鲟”

上一页  [1] [2] 

去北京好吃的,有特色的小吃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