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蒸飯卷油條
做法蠻簡單的,糯米250克,油條3根,肉松一小袋, 包了三個出來. 就是蒸飯耗些時間,用了一個小時,牛刀初試, 自我感覺還是蠻成功的!比喜年來的好吃多了 注意事項:糯米要泡一夜;蒸飯籠子上墊塊紗布,不至於粘鍋; 在飯快蒸好的時候點了一次涼水,這樣蒸出來的飯軟軟的,糯糯的
說實話我這人不太愛吃米飯,卻對南京的早點中很通常的蒸飯包油條比較有興趣。經常放著單位食堂豐富的早餐不吃,獨愛上班路上一塊錢買一個蒸飯卷,然後坐在辦公室裡慢慢地啃啊。不吃單位的早餐說是品種過於豐富怕把自己吃胖了,可是一個蒸飯包油條吃下去基本上中午飯也不想吃了。
這個老南京稱之為蒸飯包油條也簡稱為蒸飯的,在上海叫做“糍飯團”吧,台灣人開的永和豆漿店裡就叫“飯團”,鹹的或甜的。這個飯團,看似做法很平常,但要做的好功夫卻也不那麼簡單。糯米蒸出來的飯要硬中帶軟,油條呢也是要鹽鹼合適最好現炸的。平鋪了二兩米飯,一根油條攔腰,中間再撒上剁碎的鹹菜或是白糖,用細白布卷了包了,然後象手洗衣服擰干似的一整,一個兩頭尖中間圓的紡錘形飯團就出手了。
住過幾個地方,對各處的蒸飯也都逐一品嘗過,覺得好的還是當年三元巷洪公祠那裡,老居民區的東西確實不一樣。做法地道糯米飯噴香配上油條很有咬勁的,更絕的是那賣蒸飯的攤主,一個下崗職工模樣的中年男子哈,手腳麻利到跟你招呼的同時一個蒸飯就卷好了,每次基本兩秒鐘時間吧,臉上的笑容跟手中的飯團一樣溫暖。
後來搬到了南大,周圍的小吃也挺多的,揀了想嘗的嘗了,當然也包括蒸飯。說實話南大附近所有的吃食都比較令我失望,應付窮學生的吧,也就圖個價廉量大了,物美幾乎是別想。早點群裡只一個賣蒸飯的,我偶爾也會去光顧,總會問你“黑的白的?”我也總是答口令說“白吧”。有一次沒等那女攤主問我就先說了白,她利馬跟我說“我家的蒸飯是沒有任何色素的,吃過的人多了,你不相信問問看”,一番解釋特急切的樣子,於是我慢慢的笑說:“我吃白的是怕烏飯卡在牙縫裡不好看”,那個精瘦的女攤主,這才松口氣緩下神來了。
說到烏飯和蒸飯的黑與白,這裡給不知道的外地人解釋一下。以前的老南京有個習俗,農歷4月8要吃烏飯,習俗來自於民間故事。相傳從前有個老太大愛吃烤鵝,每次要吃鵝,就在巷子裡放上燒紅的鐵板,巷子兩頭,一頭放碗醬油,一頭放碗香醋。把鵝趕進巷子裡,燙得鵝兩頭奔跑,跑到這頭吃口醬油,跑到那頭吃口香醋,不一會兒就成了味道很好的烤鵝。老太大死了後,閻王把她打入地獄,罰她下油鍋,走滑油山。老太太的兒子是有名的目蓮和尚,目蓮和尚知道媽媽在陰間受苦,常送飯給媽媽吃,但每次送去都被許多小鬼搶光,他媽根本吃不到。於是目蓮就到山上采了烏飯葉,泡成黑水,煮了飯送去。陰間小鬼一看飯是黑的不敢吃,母親這才吃到。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目蓮這個孝子,吃烏飯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我小時候的四月八,都是老媽親手做烏飯,只是從市場買來烏飯葉了,用搓衣板揉碎浸汁,再用那水浸泡糯米蒸飯。我記得那剛蒸出來的飯並不是黑的,顏色是有點深藍,發亮的深藍,散發著樹葉的清香。現在的街上倒是天天有賣烏蒸飯的了,只是顏色黑中沁白,爛塌塌的,一點都不香。
再來說賣蒸飯的,其實後來靠家門口也有一個好的,原先在漢口路與學府路交界的路口,一個五六十歲的老漢。我所以記住他不只是蒸飯不錯,主要還有那人挺逗的。你往飯桶跟前一站,他先跟你“哈喽”一下,見女士稱小姐見男士就是“這位sir你吃什麼?”,你一個硬幣丟錢盒裡他說“thankyouverymach”,手起卷落蒸飯遞你手上的時候順便一句“白白啦~”。也不知道是否這地界靠近大學外國人比較多的關系,總之覺得這老漢挺跟國際接軌的。我在心裡給他起名:“外語蒸飯”,後來他擺攤的地方被拆遷了,老漢和蒸飯都不知去向,也讓我郁悶了好一陣。
單位附近的石婆婆巷,各樣的早點也挺多的,我基本上是煎餅糍粑蒸飯這幾樣。不是太好,煎餅一般糍粑外不焦內太軟。賣蒸飯的是一個中年女子,脾氣好急噪的那樣,經常是一邊問你要白要黑一邊跟身邊的男人吵架,然後還得再問你要白的還是黑的,誰先來後到的也不清楚,但是她滿頭大汗的樣子叫你挺不忍的,雖然飯也一般,可我也經常去包一個,而且每次站在她面前的時候吃甜的還是鹹的我都在犯難,最後一秒鐘的決定基本都是被逼出來的靈感。
周日那天,起早騎車去拍荷花,意外的在丹鳳街和學府路的交界也發現了蒸飯,那一句“thankyouverymach”和“白白”讓我很是驚喜,對,就是他了,那個外語蒸飯。不知道什麼時候他轉移到這塊陣地的,旁邊還多出個煮茶葉蛋的煤爐了。只是他現在不用現包現卷蒸飯了,飯桶蓋上堆了幾個事先卷好的,你丟一塊錢自己拿吧。這對趕早上班的人很省時間,也是碰巧我第一次要吃甜的他那裡正好全卷著糖,而今天想吃鹹的他那裡也正好都是雪菜的了,緣分啊~
哇,一羅嗦這麼多了?不就一個蒸飯包油條嘛,不說了,現在是晚飯時間,明天早上再吃蒸飯。其實我就是嘴饞,醫生越說不讓我吃有咬勁的東西我越嘴饞。好在我近來體重終於跌破110大關,吃幾天蒸飯不會增加太多熱量吧?盡管我那腮幫子,嚼蒸飯確實嚼得挺疼挺酸的。 說實話我這人不太愛吃米飯,卻對南京的早點中很通常的蒸飯包油條比較有興趣。經常放著單位食堂豐富的早餐不吃,獨愛上班路上一塊錢買一個蒸飯卷,然後坐在辦公室裡慢慢地啃啊。不吃單位的早餐說是品種過於豐富怕把自己吃胖了,可是一個蒸飯包油條吃下去基本上中午飯也不想吃了。
這個老南京稱之為蒸飯包油條也簡稱為蒸飯的,在上海叫做“糍飯團”吧,台灣人開的永和豆漿店裡就叫“飯團”,鹹的或甜的。這個飯團,看似做法很平常,但要做的好功夫卻也不那麼簡單。糯米蒸出來的飯要硬中帶軟,油條呢也是要鹽鹼合適最好現炸的。平鋪了二兩米飯,一根油條攔腰,中間再撒上剁碎的鹹菜或是白糖,用細白布卷了包了,然後象手洗衣服擰干似的一整,一個兩頭尖中間圓的紡錘形飯團就出手了。
住過幾個地方,對各處的蒸飯也都逐一品嘗過,覺得好的還是當年三元巷洪公祠那裡,老居民區的東西確實不一樣。做法地道糯米飯噴香配上油條很有咬勁的,更絕的是那賣蒸飯的攤主,一個下崗職工模樣的中年男子哈,手腳麻利到跟你招呼的同時一個蒸飯就卷好了,每次基本兩秒鐘時間吧,臉上的笑容跟手中的飯團一樣溫暖。
後來搬到了南大,周圍的小吃也挺多的,揀了想嘗的嘗了,當然也包括蒸飯。說實話南大附近所有的吃食都比較令我失望,應付窮學生的吧,也就圖個價廉量大了,物美幾乎是別想。早點群裡只一個賣蒸飯的,我偶爾也會去光顧,總會問你“黑的白的?”我也總是答口令說“白吧”。有一次沒等那女攤主問我就先說了白,她利馬跟我說“我家的蒸飯是沒有任何色素的,吃過的人多了,你不相信問問看”,一番解釋特急切的樣子,於是我慢慢的笑說:“我吃白的是怕烏飯卡在牙縫裡不好看”,那個精瘦的女攤主,這才松口氣緩下神來了。
說到烏飯和蒸飯的黑與白,這裡給不知道的外地人解釋一下。以前的老南京有個習俗,農歷4月8要吃烏飯,習俗來自於民間故事。相傳從前有個老太大愛吃烤鵝,每次要吃鵝,就在巷子裡放上燒紅的鐵板,巷子兩頭,一頭放碗醬油,一頭放碗香醋。把鵝趕進巷子裡,燙得鵝兩頭奔跑,跑到這頭吃口醬油,跑到那頭吃口香醋,不一會兒就成了味道很好的烤鵝。老太大死了後,閻王把她打入地獄,罰她下油鍋,走滑油山。老太太的兒子是有名的目蓮和尚,目蓮和尚知道媽媽在陰間受苦,常送飯給媽媽吃,但每次送去都被許多小鬼搶光,他媽根本吃不到。於是目蓮就到山上采了烏飯葉,泡成黑水,煮了飯送去。陰間小鬼一看飯是黑的不敢吃,母親這才吃到。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目蓮這個孝子,吃烏飯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我小時候的四月八,都是老媽親手做烏飯,只是從市場買來烏飯葉了,用搓衣板揉碎浸汁,再用那水浸泡糯米蒸飯。我記得那剛蒸出來的飯並不是黑的,顏色是有點深藍,發亮的深藍,散發著樹葉的清香。現在的街上倒是天天有賣烏蒸飯的了,只是顏色黑中沁白,爛塌塌的,一點都不香。
再來說賣蒸飯的,其實後來靠家門口也有一個好的,原先在漢口路與學府路交界的路口,一個五六十歲的老漢。我所以記住他不只是蒸飯不錯,主要還有那人挺逗的。你往飯桶跟前一站,他先跟你“哈喽”一下,見女士稱小姐見男士就是“這位sir你吃什麼?”,你一個硬幣丟錢盒裡他說“thankyouverymach”,手起卷落蒸飯遞你手上的時候順便一句“白白啦~”。也不知道是否這地界靠近大學外國人比較多的關系,總之覺得這老漢挺跟國際接軌的。我在心裡給他起名:“外語蒸飯”,後來他擺攤的地方被拆遷了,老漢和蒸飯都不知去向,也讓我郁悶了好一陣。
單位附近的石婆婆巷,各樣的早點也挺多的,我基本上是煎餅糍粑蒸飯這幾樣。不是太好,煎餅一般糍粑外不焦內太軟。賣蒸飯的是一個中年女子,脾氣好急噪的那樣,經常是一邊問你要白要黑一邊跟身邊的男人吵架,然後還得再問你要白的還是黑的,誰先來後到的也不清楚,但是她滿頭大汗的樣子叫你挺不忍的,雖然飯也一般,可我也經常去包一個,而且每次站在她面前的時候吃甜的還是鹹的我都在犯難,最後一秒鐘的決定基本都是被逼出來的靈感。
周日那天,起早騎車去拍荷花,意外的在丹鳳街和學府路的交界也發現了蒸飯,那一句“thankyouverymach”和“白白”讓我很是驚喜,對,就是他了,那個外語蒸飯。不知道什麼時候他轉移到這塊陣地的,旁邊還多出個煮茶葉蛋的煤爐了。只是他現在不用現包現卷蒸飯了,飯桶蓋上堆了幾個事先卷好的,你丟一塊錢自己拿吧。這對趕早上班的人很省時間,也是碰巧我第一次要吃甜的他那裡正好全卷著糖,而今天想吃鹹的他那裡也正好都是雪菜的了,緣分啊~
哇,一羅嗦這麼多了?不就一個蒸飯包油條嘛,不說了,現在是晚飯時間,明天早上再吃蒸飯。其實我就是嘴饞,醫生越說不讓我吃有咬勁的東西我越嘴饞。好在我近來體重終於跌破110大關,吃幾天蒸飯不會增加太多熱量吧?盡管我那腮幫子,嚼蒸飯確實嚼得挺疼挺酸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