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代到南北朝,飲茶之風在西蜀和江南一帶逐漸流行,但原先的飲茶方式很不講究。據《爾雅》晉郭璞注等處記載,起初煮茶與煮菜湯相近。然而就在晉代,一種較精細的飲法開始出現。晉杜育的《荈賦》中有“沫沉華浮.煥如積雪”等話,表明當時不僅將茶碾末,而且已知救沸育華。《神農本草經》“苦菜條”梁陶弘景注:“茗皆有渤,飲之宜人。”亦指此而言。這種飲茶法在六朝時已博得上層社會的喜愛,因而這時的許多名人如孫皓,韋曜、桓溫、劉琨、左思等.都有若干與茶有關的逸事。和這種情況相適應,飲食器中便逐漸分化出專用的茶具。 中國最早的茶具約出現於東晉、南朝。這時在江、浙、閩、贛等地生產的青瓷器中,有和瓷盞配套的托盤,其內底底心下凹,周圍有凸起的托圈,形制與唐代帶“茶拓子”銘記的鎏金銀茶托基本一致。浙江溫州瓯窯窯址出土物中,就有這類茶具的碎片。《荈賦》說“器擇陶揀,出自東瓯”,正與這一情況相合。瓯窯是中國最早燒茶具的窯口之一,其產品釉色青綠泛黃,玻化程度雖較高,胎、釉的結合卻不夠理想,常開冰裂紋,且出現剝釉現象。縱然如此,但中國茶具的發展卻濫觞於此時。 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的茶,原產於中國。但茶在成為日常飲料之前,還有一個主要供藥用的階段。因此,茶的見於記載和飲茶風習的出現不是一回事。目前只能根據漢王褒《僮約》(前59年)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等明確的史料,認為中國飲茶的興起始於西漢。武陽在今四川彭山縣雙江鎮。後來晉孫楚在《出歌》中也說:“姜、桂,茶、荈出巴蜀。”可見兩千年前,巴蜀已以產茶著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