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刀 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它的粗細、長短、輕重和刀角的大小、銳鈍、平斜,都將直接影響到刻印的效果。選用印刀如同寫字時選用毛筆一樣,都會影響書寫的表現力。當然其中還有一個熟練掌握的過程,因此在遠用時要考慮自己的喜愛與習慣。 (1)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兩面開口,刀口兩角需成九十度角。若刀口大於九十度,刻時易滑刀,不易刻准、刻直。 (2)刀刃的利鈍,與兩面開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斜面高則銳,斜面低則較鈍。從刀角側視,刀口出鋒角度不宜太銳或大鈍,一般以45度至15度為宜。角度小則太銳,刻出的線條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韌勁;角度大則較鈍、刻出的線條易碎澀,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覺。 (3)刀桿的粗細與輕重、厚薄,一般根據自己的習慣與喜好所定。一般刀桿較粗者重,刀桿較薄者輕。粗重者,墜力大,有助力;但過重則欠靈活;輕薄者,易執使,較靈便,但若過輕薄,則不易執運,不易發力。一般可備輕重二把,粗重者,可寬一厘米左右,二、三毫米厚,較小者可六至七毫米寬,一至二毫米厚即可。 (4)刀桿一般長約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於之虎口即可。若過長,刻運時擺動大,影響運刀時的穩定性和准確性。若過短,執運不方便,也不易著力。初學時,一般可上書畫社選擇成品。如有條件自制,可根據自己喜好而做。刀桿上可用細線繩(塑料繩,籐皮或市條等均可)裹纏,以利於镌刻時緊握著力,同時可免刻時刀柄滑動,傷指或傷印石。 2、筆、墨、硯 用於臨摹,起稿,拓款等用。 (1)筆一般應備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較舊,用於摹印、起稿、反書上石等用。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臨寫印稿,小者用以拓邊款時蘸清水用。 (2)墨油煙墨一錠,或用較好的書畫墨汁一瓶(如中華墨汁、曹素功墨汁等)。用時需磨濃,不致滲開為宜。朱砂墨磨出後用於塗抹在深色印石上,再書上墨稿,清晰可見便於镌刻。有時雖稿誤寫、亦可以來筆修改之。一般用此法的較少。 (3)硯可備二小塊,如不用磨朱砂,一塊硯亦可。硯選用一般的青石硯即可。但要光平、滋潤、易發墨。若有梢好的欲硯、端硯當然更好。平常要保持硯的清潔,尤其是拓款時用墨,一定要事先將硯洗淨,然後研磨,否則托出印款,墨色灰暗。著用宿墨拓款,裱托後易滲化出墨暈。 3、砂紙(砂布更好) 用於磨印石,一般可備粗細各一張,更細者可備有水砂紙一張。若無砂紙時,較平坦質細的水泥板或磚石亦可利用。 4、印床 印床是用來固定印章的,以便镌刻時省力,尤其是刻較堅硬質地的,或較小的印材時更為有效。一般刻質地較軟印材,如青田,壽山石等,或較大的印章,以左手扶持,也可以不用印床。印床有木制和金屬制二種,一般以木制者為好,既適用,又容易買到,即使市上買不著,也可自己仿做。 5、印刷 印刷用以刷滌印面。一是在刻時刷去石屑粉末,二是在鈴印時,先刷淨印面,以免石屑等髒物帶人印泥。一般以小毛刷或以牙刷代用即可。 6、棕帚 一般稱“棕老虎”,用以拓制邊款時用。大城市書畫社有賣。不過一般市上所賣,棕絲粗細未經挑剔,用時容易損破紙面。買時應挑選其較細勻者。初用時過硬,可在熱鐵板上,或砂石、水泥地上摩擦,使之變軟,棕絲變得較細尖,再擦上少許菜油,使之光滑。若市上難賣,亦可自取棕絲,選其圓直細勁者捆扎成直徑粗約2一4公分,長約5一8公分的棕帚,兩頭略留一公分不扎,用訣刀切齊,亦可使用。 7、拓包 為拓邊款時用。拓包制法:先取硬版紙,剪成如硬幣二分大小的圓塊,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紙和加嘩[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