叽布一層,最後再用軟細緞包扎一層(或用的確良代之亦可),使成扁圓球狀,其頸部用線扎緊即成。拓包要求包扎得緊,表面光滑。 8、印規 印規是在鈴印時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至。或是復印用之,即第一次鈴印時不夠清晰厚重,可以重復钤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鮮艷奪國。木或全屬等制成的印規均可用。只要規角成九十度,兩邊各長約三至四厘米,厚約五至十毫米即可。鈴印時,先以印規定位,印章緊靠印規內側鈴蓋。復印時,印規掀壓住不要移動,蘸印泥後再依原印規內側復鈴下即成。一般鈴蓋熟練後,也可以不用印規。 9、印筋 用以調拌印泥用。印泥久不用,油會沉漬滲出,使油泥分離,故用一段時間後,或無冷時易凍,應常攪拌,使之勻潤,用之如新。冬天攪拌之前,可在太陽下曬半小時左右,使之變坎,再攪拌。印筋在一般書畫社和印泥店都有出售。若買不著時可自制,材料選骨或竹等均可,以不易染色為好。 10、玻璃小鏡 用以檢查印石上印文的正反及准確時用。一般市上出售之小玻璃鏡即可用。 11、其他 如保護印章的印盒(或印套),鈴印用的硬橡皮墊板;裁鋸印石的鋼鋸條,擦拭印章的軟布(或小毛巾)等等,都可根據情況來備,不一定要馬上備齊。有些東西可用可不用,或取它物代用亦可。 (二)材料 篆刻用材有印石、印泥、紙張等。 執刀如同執筆,一般是無定法的。各種執刀都有利弊。無非是適應刻者的習慣。看篆刻作品的好壞,並非觀摩操作表演。但采用適合自己習慣的執刀法可有助於刻好印。編者喜歡采用的執刀法,如同執鋼筆。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執定,無名指、小指輔於中指之後,角度約45°。靠上述三指的關節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運刀方向不變,象打拳一樣便於向外發動。熟練後還可變換刀刃角度、方向,隨意運刀加工細節之不足。 【怎樣寫印稿】 寫印稿前須磨細面,如磨石時力度不無法均勻,會出現印面傾歪斜,須注意變換印石方位,初學者寫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寫法:先將印稿設計透明度較好的紙上,翻過紙側依照“反稿”用鉛筆摹寫上石,再用毛筆復寫一遍。如臨印,可將印譜倒頭放置,在選臨的印拓邊置一小鏡,即依鏡中印章樣摹寫上石。印稿上石後,宜用鏡子對照原作仔細審視,作進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將毛邊紙(或毛太紙等)復於印面,在手掌中壓一痕跡,然後在紙透上壓痕范圍內用濃墨臨寫或設計印稿(初學者可先用鉛筆)2、將墨跡干透的印稿復於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紙石浮移位。3、用干淨毛筆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濕的清水,再用干淨的毛邊紙吸干多余的水分。4、復二三毛邊紙於印稿上,用指甲均勻地研磨後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筆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關鍵是:經細砂紙磨平後印面殘剩的粉質不要去。以濃墨寫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後再濕水,以微濕均勻為要,刻者可不斷實踐中逐漸改進方法。 [編輯本段]【怎樣摹印】 在臨刻前,我們應做一項重要的基本訓練――摹印。方法是幾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圖紙工蒙於印拓上,用手輕輕壓住紙不使移動,然後用小號圭筆蘸墨(或碳墨水、繪圖墨水),依原印線條摹寫。要盡量將每個字中筆畫的起筆、收筆、轉折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細節,摹寫和接近原作,同時細心體會,記住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對於以後創作是大有益處的。(摹前須以肥皂洗手,並用紙墊手,以免油膩污紙而難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線條,以細線勾邊。如果用臘紙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紙摹印,只要將紙與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壓下痕跡,(摹印紙與印譜間可襯托一層不透水的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