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怎樣制定農村小學與食堂飲食安全目標責任書正文

怎樣制定農村小學與食堂飲食安全目標責任書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怎樣制定農村小學與食堂飲食安全目標責任書
 
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我省農村初中和農村小學食堂一律取消承包經營;農村完全中學食堂根據高中和初中學生不同比例,由各設區市決定是否承包經營。

通知強調,各地要堅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食堂不得承包經營的原則,由學校自主實行公益性經營,加強管理和監督,明確食堂及管理人員工作職責,健全完善相關管理制度,確保規范操作和運行,給寄宿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為保證農村寄宿生的健康成長,通知明確,將在全省推廣實施“免費營養早餐工程”。“免費營養早餐工程”由一個蛋、一杯豆漿(或稀飯)、二至三兩饅頭構成,由每所寄宿制學校統一組織發放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經說過“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的發展。”也就是大家公認的素質教育理論的三部要義,特別是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頒布實施,為基礎教育領域全面開展素質教育吹響了號角。溫總理在去年3月14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談到教育問題時指出:“我們有13億人口,九億農民,貧民的比重更高,我們之所以把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擺在重要的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為面向平民的教育,從而使人人都得到教育。”“教育是現代化國家的基石,國家的發展最終要靠全民的素質。”這足以說明農村小學素質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國家高層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但時過多年,實施素質教育也喊了多年,從表面上看各地在開展素質教育方面似乎開展了很多工作,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事實上,究竟與國家推行的素質教育真正吻合了多少,似乎大家也都思考過。特別是在農村小學這一頭,素質教育實施的真實情況又如何?我認為,廣大一線教師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如果我們真去聽一聽,他們的聲音又是那麼的微弱,不能說農村小學沒有實施素質教育,他們也做過很多實施素質教育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總的來說,我個人認為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現狀還是穿新鞋走老路。結合我鎮小學的實際情況和我個人對農村基層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現狀,談一談我個人對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所存在問題的一點體會。

農村每個鄉鎮政府部門以及老百姓衡量當地初中校長做得好不好和學校辦得怎麼樣,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中考能上幾個重點高中。他們要的是學生考入重點高中的數量,而不是考入普通高中的學生數和學生整體升學的學生數。這樣,勢必影響每個初中校長想盡一切辦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追求升學率,又能用多少時間和精力去實施素質教育。同時在教育部門中普遍存在一種高考不行怪初中,中考不行怪小學的觀念,再加上教育行政部門適時對小學教學成績的抽測排名,迫使學校有時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辦學思路,拿出時間隨同初中狠抓教學成績,就很少有時間去研究和實施素質教育了。

解決的策略:小學階段的教育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道德認識,應該注重激發學生自我成才的內趨力,建立終身學習的一種關念,簡單地說,我認為小學階段就是培養學生的興趣習慣。如果學生在小學階段,他的發展潛能就被搾取或扼殺,那麼初中、高中乃至大學還能把學生開發出什麼來,還能培養出什麼樣的學生。因此我認為要想切底扭轉“應試教育”的風氣,必須明確中小學教育評價的標准、內容以及改變和完善升學考試的制度,讓素質教育與“分數”徹底分離。
以我們得利寺鎮中心小學為例,下屬五所村級小學校捨經過改造都還可以,但內部的教學設施幾乎沒有什麼,近幾年來,經中心小學多方化緣,采取“整體規劃,年年投入,有急有緩,分步裝備”的原則,集中資金上設備,為每所小學添置了必備的辦公和教學設施,再加上上級部門和農遠工程下發的教學設施,各小學總的來說還算有點設施。但現有的設施根本滿足不了教師的實際需要,教師“十一五”網絡學習無法上網;學生電腦學習沒有電腦;教學設施的不完備,嚴重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解決策略:都說教學設施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但教學設施不完備,連基本的教學需要都滿足不了,又如何談什麼素質教育。我的想法是只有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為每所小學切實配足教學設施,才能更好的推行素質教育的實施。

農村小學一般實施的管理體制是中心校部管理各村級小學,“校部”就猶如一個“小教委”,高高列於各小學之上,“校部”的工作基本上落實到各村級小學校長身上,再由村級小學校長在本校貫徹執行。村級小學校長也不是萬能者,在工作中經常顧此失彼,應付中心校部的各種檢查,根本談不上實施什麼素質教育。“校部”各部門領導自身長時間無實踐過程,不了解各小學實際情況,有些工作的安排有如“紙上談兵”,逐步脫離或制約了各小學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


解決策略:針對此情況,結合我鎮實際,06年春我們大膽探索,變“校領導與中心小學領導層合為一體,實行中心小學“一體管理、分層兼顧”的管理模式。
“一體管理、分層兼顧”的管理模式就是讓原“校部”的領導分別負責中心小學各個部門工作,讓每位領導都有具體的實踐工作,在中心 小學親歷親為實踐之後再負責本部門工作在其它村級小學的落實和執行。實行中心小學“一體管理,分層兼顧”的管理體制後,雖然部分領導較之以前辛苦些,但大大提高了中心小學在全鎮小學的中心和引領作用。更加有利於素質教育在我鎮小學的實施。

四、教師編制過緊,師資力量缺乏是阻礙素質教育的一個瓶頸。

農村各鄉鎮為減少財政支出,就盡量縮減農村小學教師的編制,導致小學教師編制越來越緊。很多鄉鎮五年內沒有進一名畢業生。有的農村小學,能應付語、數、外的正常教學就已經不錯了,甚至於一名外語教師到兩所、三所小學去任教。有的教師不但要擔任班主任教語文、數學,還要擔任其它學科的教學。國家推行新一輪改革後,對各科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難道農村小學教師都是全才?當然不是,這都是被逼的,這都是沒辦法的辦法。

其次,農村小學教師學科分布不均,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科學類學科教師嚴重缺乏。以得利寺小學為例,六所小學中英語教師只有五名,而且無一名英語專業畢業,全是學校自己培養的“土八路”;六所小學專職音樂教師只有一名,體育專職教師只有一名,美術教師只有一名。多數課程只能由一些外行的即將退休的語數老師兼任。舉例說:擔任音樂課的教師有的五音不全,更談不上樂器演奏方面的技能,只能是拎著錄音機到課堂上去放,學生聽著錄音機去唱。美術教師自己都不能畫一幅簡單的畫,只有讓學生看著教材畫。這樣的師資力量,還怎麼去開展藝術教育,怎麼樣去實施素質教育?

第三,教師的整體年齡結構偏大。目前農村小學教師構成成份主要是民師轉正教師和幾年前師范畢業的年輕教師,二者之中,民師轉正居多,得利寺小學教師平均年齡48歲,瓦房店有一鄉鎮小學教師平均年齡為53歲。老教師居多,而且是不易接受新觀念,這就形成了一個“哥哥姐姐教大學,叔叔阿姨教中學,爺爺奶奶教小學”的局面。而我們現在的孩子都喜歡年輕教師,這種現狀又怎麼適應素質教育的實施呢?

解決策略:建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和出台教育有關的政策和制度,多聽聽基層的意見和建議。編制上應讓學校按需設崗,而不要按學生數來核定學校編制。在師資配備上,選派有一定專長的教師去擔任專職教師,師范教育要盡快開設和培養藝術類和科學類的專職教師,讓他們盡快充實到農村小學任教,以緩解目前農村小學對這類師資的需求。在教師的年齡上,應制定有關政策,允許部分老教師提前離崗。同時應擴大校長的聘用管理的權力,而不是由鄉鎮政府決定用人或不用人。

五、教育行政部門機構偏多,檢查太多,主要是台帳資料。學校為了“完成作業”,不得不跟著上級命令轉,教師精神緊張,生怕丟了學校和校長的面子,擠占一切時間應付檢查。學校失去了實施素質教育的自主空間。

六、學校領導班子缺乏素質教育的意識,沒有發展的思想和開拓的實踐;教師任務繁重,知識觀念陳舊,難以改變。

七、教育經費不足,現有的經費只能是保運轉,達不到求發展。

八、教師隊伍素質較低(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創新素質、科研素質)

九、師資培訓流於形式。基本上是任務式的,走過場。
 
台灣婦女參政的現狀及原因剖析
[內容提要]近年來,女性參政已成為台灣各界關注的熱點,也是台灣婦女運動的核心議題。台灣婦女參政意識是隨著台灣政治社會的發展經歷了一個艱難的歷程,但由於人們對婦女問題關注的不夠,婦女的參政意識總體來說仍處於較低層次。本文分析了台灣婦女參政的歷程及現狀,剖析了影響台灣婦女參政的原因。 

[關鍵詞]婦女參政 社會政治地位 權利參與  民主參與 

一、台灣婦女參政歷程及現狀 
 婦女參政是實現人的基本權利以及政治決策民主化的產物,它包含兩個彼此相關的方面,權利參與和民主參與。所謂權利參與是婦女進入國家及社會事務的各個管理階層,進行決策與公共管理;所謂民主參與即婦女作為主體行使民主選舉、建議等權利。我們關注婦女參政是基於這樣的理念:一個健康文明的社會,應當保障每個公民和個體都有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權利和平等的機會,使自身的合法利益得到保障,使每個有政治才能的人——無論何種性別、民族、黨派——都能向社會的管理階層來發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實現婦女的政治參與,受益的不僅僅是婦女,而是整個社會。台灣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有著與中國大陸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特殊性,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台灣婦女參政的歷程和現狀。 
 (一)台灣婦女參政的歷程 
 20世紀60年代左右受益於當時國際經濟結構的調整,台灣的經濟迅速起飛,步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60年代英國女權運動的再次興起不僅推動了英國社會文明的進步,對台灣婦女參政意識的變遷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台灣婦女開始通過一些間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欲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20世紀60年代,婦女通過參加婦女會、女青年會之類的婦女團體來間接表達自己的政治需求,參加者多以經濟條件優越的女性為主。但這一時期的台灣婦女運動幾乎處於停滯時期,而婦女運動根本的、核心的問題——男女平權參政,更是無從談起。 
 2、20世紀70年代早期,“新女性主義”思想的提出和形成,它通過演講、座談以及在報刊發表文章等方式,灌輸新女性思想,以喚起女性的覺醒和社會對婦女的重新認識與評價,掀起了台灣現代婦女參政的第一波高潮。但這一時期婦女社會地位總體上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婦女參與政治還只是女性精英的話題。 
 3、20世紀80年代則主要通過婦女團體開展活動,促使廣大婦女直接參加婦女運動,參與社會政治生活。1985年以前,大多數婦女組織都是由政府資助建立的,1985年以後成立的婦女組織大多數為非政府機構,這些機構介入的問題面很廣,從家庭到個人,尤其關注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為處境困難的婦女提供資助。 
 4、20世紀90年代以後,台灣婦女運動者與婦女團體開始關注女性的政治參與,突破了“女性中心路線”與“務實路線”兩難困擾,大膽面對現實社會沖突,並積極爭取與體制合作,通過婦女的政治參與,來提升婦女的地位,保護自身的權益。近幾年來,在廣大婦女的抗爭和婦運團體及婦運人士的努力下,台灣政壇漸顯清新亮麗,不少女性在政壇嶄露頭角,帶來一股股“女性沖擊波”,掀起女性從政的風潮。 
 (二)台灣婦女參政的現狀 
 第一,台灣婦女參政的絕對人數增多,相對人數仍然很少,人微言輕的局面沒有多大改變。1995年國民黨執政時期立法委員164人中女性占24人,占總數的14%;2000年民進黨“總統”陳水扁執政後,女性首長比例雖未達其承諾的1/4,占總數的1

[1] [2] [3] 下一页

西紅柿皮對西紅柿的果肉有什麼好處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