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大火,熟爛達八成,離火,澆水,先米中間後籠周圍,溫度降至三度以下即可。 三、拌曲:平散攤開在案,撒曲面,拌,需均勻。 四、裝缸:先置木棒一個,於缸中心,將米從四周裝入輕輕拍壓,後木心轉動抽出,口成喇叭狀。白布蓋之,再加軟圓草墊,保持三十度溫,三天後酒醅即熟。 五、過酒:將缸口橫置兩個木棍,銅絲蘿架其上,蘿中倒多少酒醅,用多少生水幾次淋下,手入酒醅中轉、攪、搓、壓,反復不已,酒盡醅干。 酒中放糖精,加桂花,加熱燒開。 一般酒澄清,此酒粘稠,一般酒辣辛,此酒綿甜。鄉民能喝,市民能喝,老人能喝,兒童能喝,男人能喝,女人能喝,健胃、活血、止渴、潤肺。 相傳太白飲此酒,成詩百篇。故歷來文人到長安,專飲桂花稠酒。今有一學子欲做詩人,每次到酒店大飲覓靈感,但三碗下肚,則大醉,語無倫次,不識歸路。 5.歧山臊子面 歧山是一個縣,盛產麥,善吃面條。有九字令:韌柔光,酸辣汪,煎稀香。韌柔光是指面條之質,酸辣汪是指調料之質,煎稀香是指湯水之質。 歧山面看似容易,而達到真味卻非一般人所能,市面上多有掛假招牌的,俗辨其真偽,一觀臊子[左火右覽]法和面條擀法便知。 臊子,豬肉,必帶皮切塊,碎而不粥。起鍋加油燒熱,投之,下姜末、調料面煸炒。待水分干後,將醋順鍋過烹入,沖冒白煙。以後醬油殺之,加水,煮。肉皮能掐時,放鹽,文火至肉爛舀出。擀面,鹼合水,水合面,揉搓成絮,成團,盤起回性。後再揉,後再搓,反復不已。而後擀薄如紙,細切如線,滾水下鍋蓮花般轉,撈到碗裡一窩絲,澆臊子,只吃面而不喝湯。 在歧山,以能擀長面者為女人本事,否則視之家恥。娶媳婦的第二天上午,專門有一個擀面的隆重儀式:客人上席後,新媳婦親自上案擀面,以顯能耐。故女兒七歲起,娘便授其技藝,搭凳子在案前使擀杖。 6.圪坨 圪坨,陝北語,關中稱麻食、猴耳朵。以荞面為料,掐指蛋大面團在淨草帽上搓之為精吃,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圪坨煮出,干盛半碗,澆羊肉湯,乃羊腥圪坨。 吃圪坨離不開羊肉湯,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湯,死死活活緊跟上”之句。 圪坨是一種富飯,羊肉湯裡有什麼好東西皆可放,如黃花、木耳、豆腐、栗子。 此物有一秉性:愈剩愈熱愈香。但食之過甚則傷胃,切記。 7.攬飯 南瓜老至焦黃,起一層白灰的,摘下洗淨切為小塊,於日頭下晾曬半晌。綠豆當年收獲、飽滿锃亮如塗漆的,簸淨淘搓三四次,用溫水浸泡一響,起火燒鍋,綠豆在下,南瓜在上,水與南瓜平齊。以蒸布蒙鍋蓋,小火半晌,揭蓋用鏟子將綠豆南瓜攪混搗為粥狀,即成。 此食做法簡易,重在選料。雖看來不倫不類,食之卻甜而鮮香。 攬飯流行於秦嶺山區,但平日不易吃到。吃則須貴客上門。冬食之可暖胃,夏食之能祛暑。有中醫鑒定:久吃此食,身不出瘡疔,足不得腳氣。 8.泡油糕 清花水一斤六兩,熟獵油五兩,上等面二斤,水燒開油攪勻形如乳濁狀湯火面成團。涼開水五兩,摻入面團揉搓不已,使溶膠狀為凝膠狀,包餡料入油鍋。炸出,色澤乳白,表皮膨松,形似一堆泡沫,恰如蟬翼捏成。 吃泡油糕,不可性急。性急者,咬一口便咽,易燙前心。糖餡溢流順胳膊到肘部,揚肘用舌舔之,手中油糕的糖餡則又滴下,燙痛後心。 9.壺壺油茶 深夜,城鎮小巷有一點燈的,緩緩而來,那便是賣壺壺油茶。賣者多老翁,冬戴一頂氈帽,夏褲帶上別一把蒲扇,高聲吆喝,響遏行雲。 所謂油茶,即面粉、調料面加涼水攪成稠糊,徐徐溜入開水鍋中攪拌,勻而沒有疙瘩,再加入杏仁、芝麻、籼米,微火邊燒邊攪。再加入醬油、鹽面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