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的應時食品。芋頭去表皮後,切成指狀小塊,放入油鍋中炸熟撈起。隔一會兒,再將芋塊放入油中,以除去水汽。然後用白糖加水適量,放入鍋中煮,到糖水 [注: 糖水是廣東的一種小吃的總稱。-tangshui] 像膠水一樣粘時,即將芋塊放入,拌勻撈起,並馬上從爐上拿開,這就成了又香又脆的翻砂芋。關於翻砂芋,也有一個頗為壯烈的故事:當年元兵攻進潮州之後,為鞏固其統治,實行聯戶制,即三家一保,每三家養一個元番,任元番隨意到哪家睡覺。更不能容忍的是,誰家娶媳婦,新娘頭晚上只准同元兵睡覺。百姓忍無可忍,相約在八月十五日夜將元番殺死。結果一夜之間,十惡不赦的元兵被斬盡殺絕。老百姓怒氣未消,又將芋頭當作元番腦袋,切成條狀,放入油中炸,撈上來後加糖,用它來拜月娘後吃掉。 四、魚丸 魚丸和肉丸一樣,也是潮汕著名小吃之一。吃魚丸子之俗,相傳始於春秋戰國:楚平王喜魚,每餐無魚則飯食無味。楚平王生性殘酷,一旦不慎梗了魚骨、魚刺,就下令殺了廚師。一天,有個新廚師自忖難以幸免,就狠狠地用刀背剁魚洩憤,誰知這一剁,卻奇跡般地使魚肉與魚骨分離。新廚師就用這些無骨的魚肉泥搓成丸子給楚平王吃,竟得到楚平王的贊賞,從此廚師得以免除厄運。後來,隨著楚平王南遷,這種食俗便流傳到潮州。 潮汕民間做魚丸向來都是手工。一般比較大的魚,都能做魚丸,但是上乘的材料當首推肉質松厚的大白鳗。鳗魚洗淨上砧,斬頭去尾,切肚起皮,用牛耳刀把晶瑩的魚肉細細刮下,再鏟落陶缽,用手頻頻拍打。因此,制魚丸又叫“拍魚丸”。拍打技術是制作魚丸的關鍵,拍打動作要均勻有力,次數要多,一般拍打上千至數千下,魚丸才會爽脆。拍打完,加上適量精鹽,少許雪粉拌勻,然後抓起一把魚醬握在手心,用力把魚醬從食指與拇指箍成的小圓圈中擠出來。魚丸表面必須光滑 [注: 解釋 光滑guānghuá【smooth】 平滑;不粗糙用手電筒往井裡照一照,就會發現那口井的內壁不怎麼光滑,上面有些小窩兒。] 才算拍打功夫到家。擠出來的魚丸放在清水中浸,後連同水放進鍋中,用旺火煮至70~80`c後轉為文火,直至將近水沸時撈起即成。 五、各類馃品 在潮汕的小吃中,有各種各樣的馃品,如香脆的韭菜馃,晶瑩的無米馃,甜蜜的豆沙馃,富有野趣的鼠曲馃等。 豆沙馃,多食於每年的農歷七月間。這時候,早稻歸倉,花生曬干,晚秧插完,於是農家主婦便用新米、新花生來制作“豆沙馃”。先將米粉和水混合後揉捏成又薄又白的皮,再用炒熟的花生仁搗爛後配以精鹽和蔥花、芝麻、肉絲等作餡兒。“豆沙馃”的形狀,由巧手的家庭 [注: 家庭是由婚姻,血緣或收養關系所組成的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家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是指一夫一妻制構成的單元;廣義的則泛指人類進化的不同階段上的各種家庭利益集團即家族。] 主婦隨意捏造,有像一彎新月的,有像平底船的,有像玉兔、石榴 [注: 石榴(Pomegranate),原名安石榴。石榴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7米;小枝圓形,或略帶角狀,頂端刺狀,光滑無毛。] 的......形狀一般很小,只比火柴盒略大一點。 潮汕農村的主婦春節 [注: 春節(Spring Festival)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是指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 前多喜做鼠曲馃,且一次做很多,因為鼠曲馃不易變質,可以一直吃到元宵。鼠曲是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