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幽門螺桿菌:克拉霉素片2片一日3次口服,甲硝唑片2片一日3次口服(飯後),療程半個月。可以用四連療法:蘭索拉唑片,果膠铋膠囊,甲硝唑片,克拉霉素片。(如幽門螺桿菌陰性,就不用甲硝唑片,克拉霉素片)開心 胃窦炎的治療一般應采用飲食控制、鎮靜、抗酸、解痙、止痛等措施,主要是對症治療。對情緒緊張者,可用小劑量鎮靜劑。對嗳氣、惡心及胃排空障礙者,可選用胃復安10毫克每日2~3次,也可選用嗎丁林20毫克每日2~3次,或西沙必利10毫克,每日2~3次。針對胃窦粘膜炎性病變,可選用麥滋林-s0.67克,每日3次,連服6~8周。若患者上腹痛伴反酸,可加用泰胃美400毫克,每日1次,連服1個月。或法莫替丁20毫克,每晚1次,連服1月。如慢性胃窦炎的病理診斷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選用德諾2片,每日3次,連服4~6周,或服用阿莫西林500毫克,每日3次,連服4周。 胃窦炎的治療一般應采用飲食控制、鎮靜、抗酸、解痙、止痛等措施,主要是對症治療。對情緒緊張者,可用小劑量鎮靜劑。對嗳氣、惡心及胃排空障礙者,可選用胃復安10毫克每日2~3次,也可選用嗎丁林20毫克每日2~3次,或西沙必利10毫克,每日2~3次。針對胃窦粘膜炎性病變,可選用麥滋林-s0.67克,每日3次,連服6~8周。若患者上腹痛伴反酸,可加用泰胃美400毫克,每日1次,連服1個月。或法莫替丁20毫克,每晚1次,連服1月。如慢性胃窦炎的病理診斷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選用德諾2片,每日3次,連服4~6周,或服用阿莫西林500毫克,每日3次,連服4周。 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藥物很多。以前采用解痛劑(如654-2、普魯本辛等),抗酸劑(如胃舒平、硫糖鋁),中藥等,服藥時間長,效果不好。
由於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因此主要為症狀性治療。可根據不同的病情采用:①保護胃粘膜藥物:硫糖鋁、胃膜素、猴頭菌片、麥滋林—s等;②減少胃酸分泌的藥物:如抗膽鹼能藥物阿托品、普魯本辛、654-2等,h2受體阻滯劑甲氰咪肌、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還有前列素e!、洛賽克等;③膠態鉗制劑:德諾等;④促進胃腸蠕動藥物:胃復安、嗎叮啉等,還有新研制成的西沙比利。一般治療安排4—6周,一種藥物治療無效時,可選用或加用另一種藥,聯合用藥不宜在同類藥中選擇。還可以中藥治療,可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及特點,結合病因、病理,進行辨證分型施治。
一般可采用雷尼替丁十慶大霉素口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效果好,副作用少,復發率低。具體的方法是:
(1)雷尼替丁:每次2片,每天一次,睡前口服,連服2周3; (2)慶大霉素片:每次2片,每天3次,連服3周。若個別病人服用慶大霉素後上腹不適,可改為卡那霉素,每次0.5克,每日2次口服。
若患者上腹疼痛明顯,可加服654—2或心痛定,疼痛緩解後停用;上腹飽脹明顯者,可先服3天乳酶生(每次1.5一3.0克,每天3次),再服雷尼替丁十慶大霉素;伴有消化不良時,第1周配伍多酶片;遇症狀嚴重,惡心、嘔吐,不能進食的病人,先靜脈滴注慶大霉素,肌注胃復安,待嘔吐停止能進食後再行口服慶大霉素十雷尼替丁治療。
醫院診斷我患淺表性胃炎,吃東西稍不注意就難受。我朋友說他得過胃病,沒吃藥,堅持喝蜂蜜水治好了病。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堅持了一個多朋,果真也好了。方法是每天早上起床後,用溫開水沖對一杯蜂蜜水(蜂蜜和水量可根據自己飲水的習慣掌握)空腹服下,活動一個多小時後再吃早飯。我現在仍堅持每天喝一杯,漸漸代替了飲茶的習慣。原先的經常上炎,便秘也都好了。(摘自網上)
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怎樣調養
總原則:無刺激性,含低纖維質,易於消化,具有足夠營養的飲食;少食多餐;進餐時要放松,保持心情愉快。 1、消除病因。徹底治療急性胃炎;戒煙戒酒;避免有刺激性的食品和藥物;治療口腔慢性感染,飲食規律等。
2、多吃軟食。食用易於消化的食品,盡量減少對胃粘膜的刺激,細嚼慢咽,讓牙齒把食物完全磨碎使食物能與胃液充分混合。免用生冷、酸辣和硬質食品。少食多餐,粗糧細做。胃病患者可食5次飯,示范舉例如下:
早餐:大米粥50克,花卷50克,煮雞蛋1個,醬豆腐1塊。
加餐一:牛奶300克加糖10克,餅干15克。
午餐:大米軟飯100克,餾魚片100克,菠菜雞蛋湯。
加餐二:豆漿300克加白糖10克,蛋糕25克。
晚餐:大米粥50克,發糕50克,肉末炒土豆泥150克。
3、如有營養不良或貧血,應多給蛋類、多食新鮮蔬菜和動物肝髒、腎髒等。
4、胃酸過多者,應禁用濃縮肉湯及酸性食品,以免引起胃酸分泌更多,可用牛奶、菜泥、澱粉、面包等,味要清淡,少鹽。
5、胃酸過少者可給濃肉湯、肉汁以刺激胃酸的分泌,幫助消化,促進食欲。
慢性淺表性胃炎保健小處方 1、生活有規律,心情樂觀,戒煙忌酒,切勿暴飲暴食或饑飽不均。 2、少食多餐,避免難消化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如咖啡、辛辣之物。 3、有胃悶脹、泛酸、嗳氣者,宜用嗎丁啉或胃復安,飯前半小時服用。 4、有胃部脹痛者,可用解疼劑或其他有止痛作用的胃藥。 5、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有極少數人惡變胃癌,因此每年須進行一次胃鏡復查。 參考資料: 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8707&typeid=12
慢性淺表性胃炎以上腹部疼痛為最常見症狀,也有一些患者可無任何症狀,其臨床表現如下:1.上腹痛:疼痛多不規律,與飲食無關,一般為彌漫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等,極少數患者表現為絞痛並向背部放射,易誤診為心絞痛。2.嗳氣:因胃酸缺乏,胃內發酵產氣等因素使胃內氣體積存,導致嗳氣發生。3.腹脹:因食物滯留、排空延遲、消化不良、進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導致腹脹發生。4.食欲不振:慢性淺表性胃炎多有食欲減退或時好時壞。5.惡心與嘔吐:炎性胃粘膜受理化、生物因素刺激,以及胃動力學障礙、胃逆蠕動影響,出現惡心、嘔吐。6.便秘與腹瀉:大多數患者有便秘症狀,腹瀉相對較少。慢性淺表性胃炎有哪些臨床表現?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不同的患者臨床表現各有差異,有的患者可無症狀和特征,多數患者可有上腹部隱痛、食後飽脹、食欲不振及嗳氣等,且症狀時輕時重,可反復發作或長期存在。茲將本病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作一歸納。(1)最常見症狀是上腹疼痛,約占85%。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多數無規律,與飲食無關(有的患者空腹舒適,飯後不舒),一般為彌慢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等。常因進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症狀加重,少數與氣候變化有關。這種上腹疼痛用解痙劑及抗酸劑不易緩解。(2)腹脹,占70%。常因胃內潴留、排空延遲、消化不良所致。(3)嗳氣,約占50%的患者有此症狀,患者胃內氣體增多,經食管排出,使上腹飽脹暫時緩解。(4)反復出血也是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常見表現。出血原因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基礎上並發的一種胃粘膜急性炎症改變。(5)其他,食欲不振、反酸、惡心嘔吐、乏力、便秘或腹瀉等。(6)慢性淺表性胃炎缺乏典型的陽性體征。體格檢查時可有上腹壓痛,少數患者可有消瘦及貧血。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因有哪些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經研究發現幾乎任何能影響機體的因素都能引起慢性淺表性胃炎。其中比較明確的病因有:(1)細菌、病毒及毒素:多見於急性胃炎之後,胃粘膜病變經久不愈或反復發作,逐漸演變而成慢性淺表性胃炎。(2)鼻腔、口腔、咽部慢性感染: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如齒槽溢膿、扁桃體炎、鼻窦炎等細菌或其毒素的長期吞食,可反復刺激胃粘膜而引起慢性淺表性胃炎。經發現90%慢性扁桃體炎患者胃內有慢性炎症改變。(3)吸煙:煙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長期大量吸煙可使幽門括約肌松弛,十二指腸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縮,胃酸分泌量增加,從而破壞胃粘膜屏障導致慢性炎性病變。根據eward發現,每天吸煙20支以上者40%可發生胃粘膜炎症。(4)藥物:某些藥物如水楊酸制劑、皮質激素、洋地黃、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粘膜損害。(5)刺激性食物:長期食用烈酒、濃茶、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以及過饑或過飽等無規律的飲食方式均可破壞胃粘膜保護屏障而發生胃炎。(6)循環及代謝功能障礙:胃粘膜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及其對各種損傷因素的防御能力,均與充足的粘膜血流量密切相關。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門靜脈高壓時,使胃長期處於瘀血和缺氧狀態,導致胃粘膜屏障功能減弱,胃酸分泌減少,細菌大量繁殖,容易造成胃粘膜炎性損害。慢性腎功能衰竭時,尿素從胃腸道排出增多,經細菌或腸道水解酶作用產生碳酸铵和氨,對胃粘膜產生刺激性損害,導致胃粘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7)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反流:經纖維胃鏡發現或證實膽汁返流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胃手術後十二指腸液或膽汁可反流至胃內,並破壞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向彌散至粘膜內引起一系列病理反應,導致慢性胃炎。(8)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marshall和warren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液層及上皮細胞中首次分離出hp。此後眾多學者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在60%~9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培養出hp,繼而發現hp的感染程度與胃粘膜的炎症程度呈正相關關系。故1986年,世界胃腸病學會第八屆會議上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hp致病機理可能主要是通過破壞胃粘膜屏障,使h+反向彌散,最終引起胃粘膜的炎症。(9)心身因素:由於心理衛生不健康,長期處於精神緊張、憂慮或抑悶狀態,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經長時間處於興奮狀態,亦會導致胃粘膜血管舒縮功能紊亂,造成胃粘膜血流量減少,破壞胃粘膜屏障作用,久而久之形成胃粘膜慢性炎症反應。淺表性胃炎禁服的藥物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因其胃黏膜已處於充血、水腫、點狀出血與糜爛狀態,因而對其服用的藥物有一定的限制。如誤服或使用下面幾種藥物,輕則加重胃黏膜的損傷,使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症狀加重;重則引起胃潰瘍和不易察覺的胃出血,使患者在不知不覺中出現貧血、體質下降、抵抗力低下,容易並發其他疾病。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禁服的藥物有:(1)水楊酸類:阿司匹林,水楊酸鈉。(2)苯胺類:撲熱息痛,非那西丁。(3)比唑酮類:保泰松,氨基比林。(4)其他抗炎有機酸:消炎痛,布洛芬。(5)抗生素類:四環素。(6)糖皮質激素:強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一個常見病、多發病,男女老少均可罹患,而且病程長,易復發,對健康影響甚大。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藥物很多。以前采用解痛劑(如654-2、普魯本辛等),抗酸劑(如胃舒平、硫糖鋁),中藥等,服藥時間長,效果不好。由於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因此主要為症狀性治療。可根據不同的病情采用:①保護胃粘膜藥物:硫糖鋁、胃膜素、猴頭菌片、麥滋林—s等;②減少胃酸分泌的藥物:如抗膽鹼能藥物阿托品、普魯本辛、654-2等,h2受體阻滯劑甲氰咪肌、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還有前列素e!、洛賽克等;③膠態鉗制劑:德諾等;④促進胃腸蠕動藥物:胃復安、嗎叮啉等,還有新研制成的西沙比利。一般治療安排4—6周,一種藥物治療無效時,可選用或加用另一種藥,聯合用藥不宜在同類藥中選擇。還可以中藥治療,可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及特點,結合病因、病理,進行辨證分型施治。一般可采用雷尼替丁十慶大霉素口服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效果好,副作用少,復發率低。具體的方法是:(1)雷尼替丁:每次2片,每天一次,睡前口服,連服2周3;(2)慶大霉素片:每次2片,每天3次,連服3周。若個別病人服用慶大霉素後上腹不適,可改為卡那霉素,每次0.5克,每日2次口服。若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