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吃雞蛋有什麼好處或壞處?每天都吃熟雞蛋有什麼好處或壞處?正文

吃雞蛋有什麼好處或壞處?每天都吃熟雞蛋有什麼好處或壞處?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0克的雞蛋,蛋黃為15克,其中所含的膽固醇約為280毫克。但如每天吃1-2個雞蛋,腸道吸收的膽固醇是很有限的,因為谷類、豆類、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也有抑制腸道吸收膽固醇的作用。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肝髒也合成膽固醇,當從腸道吸收的膽固醇增加時,肝髒中膽固醇的合成量就會下降,從而維持血中的膽固醇的相對平衡。

蛋黃中含有豐富的卵磷脂,這是一種強乳化劑,當它被吸收入血液後,能使膽固醇的顆粒變小,並保持懸浮狀態。這樣既利於膽固醇透過血管壁為組織所利用,又能避免膽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積,故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因此營養學家建議,老年人每天可以吃1個雞蛋。




雞蛋的正確吃法


因為雞蛋黃中含有膽固醇,長期以來,許多人就把雞蛋等同於膽固醇,認為吃雞蛋可使血脂增高,故動脈硬化、冠心病及高血壓的病人不宜食用。甚至有的人在吃雞蛋時,要把蛋黃去掉。在此,我們要為雞蛋平反——
筆者每天都吃雞蛋,前段時間去台灣講學時,作了一個pet檢查,結果顯示,冠狀動脈鈣化評為0分,是最理想的狀態。可見雞蛋黃不等於膽固醇,吃雞蛋黃不會使血脂增高而導致動脈硬化。
近年來,各國醫學專家都做過這種實驗:給60~80歲的老人(其中包括患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者)每天吃兩個雞蛋,3個月後檢查血清膽固醇和血脂均未見增高。這說明,適量吃雞蛋不會增加膽固醇。化驗分析表明,雞蛋中的膽固醇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可形成一種脂蛋白,按顆粒大小,可分為超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前兩種可沉積於血管壁上,後一種卻有清除血管壁上膽固醇的作用。所以,雞蛋中的膽固醇成分本身就可以互相抵消。蛋黃中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是一種強有力的乳化劑,能使膽固醇和脂肪顆粒變得極細,乳化成為懸浮於血液中的細微粒子,而不沉積於血管壁上,並能順利通過血管壁被細胞利用,從而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其實,各種血管疾病的發生,主要是人體功能障礙所致,造成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增高的原因絕不僅僅是因為每天吃1個雞蛋黃,而是由於體內膽固醇代謝失調,即膽固醇合成的數量多於分解的數量。人體內的膽固醇不光靠飲食攝入,還有體內合成的,即使食物中完全不含膽固醇,肝髒也會自行合成。
雞蛋黃中不只是膽固醇。一個雞蛋可孵出一只活生生的小雞,可見其營養既豐富又全面。一個雞蛋重約50多克,含蛋白質7克、脂肪6克,產生熱能82千卡。雞蛋蛋白質的氨基酸比例很適合人體生理需要,易為人體吸收,利用率高達98%以上,營養價值很高。雞蛋中鈣、磷、鐵和維生素a含量都很高,b族維生素也很豐富,還含有其他多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小兒、老人、產婦以及肝炎、結核、貧血患者、手術後恢復期病人的良好補品。其所含脂肪,呈乳化狀態存在於蛋黃中,極易被消化、吸收;其所含的卵磷脂、卵黃素等,對人體神經系統及生長發育有很大補益;其所含的蛋白質質量高超,其中卵白蛋白及卵黃磷蛋白都是蛋白質家族中的上品,卵球蛋白是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必需品。雞蛋中的鐵、鈣,還是造血、長骨的必需品。



吃雞蛋五忌:(1)末煮熟的,(2)煮老的,(3)勿與糖同煮吃,(4)炒雞蛋勿放味精,(5)煮熟的雞蛋用冷水浸泡後存放。




炒雞蛋放醋可軟化血管

炒雞蛋是家家戶戶常做的菜肴。長期做飯的生涯使我摸索到:在打調雞蛋時稍加些醋,不光雞蛋味道變得鮮美了,而且從醫學角度講還可以軟化血管、降低血脂,並起到一定的降血壓作用。中老年朋友們不妨一試。



醋炒雞蛋治久咳:鮮鴨蛋1個打入鍋內攪勻,用勺子翻炒至半熟,注意勿糊,加入米醋25克繼續炒熟,趁熱吃,早晚各一次。




[美食]北京居民炒菜用油太多

健康時報特約專家趙霖發布時間:2006-02-0815:34來源:《健康時報》

解放軍總醫院營養科課題組前不久進行了一次居民全膳食調查,通過調查數據看,北京老百姓在日常炒菜中,超量用油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許多家庭烹饪強調口味,用油過多。相當多居民家庭直接用裝油的大塑料桶往鍋裡倒油,往往一倒就過量,三口之家一個月吃一桶油(5升)的家庭不在少
數,每人平均每天要攝入30~50克油。按照中國居民平衡膳食金字塔標准,每人每天油脂的攝入量不應該超過25克。

2.許多北京居民存在飲食營養誤區,認為吃葷油不好,多吃素油沒事。其實植物油攝入量過多後,仍然會引起血脂、血壓的升高。

3.目前大家普遍比較重視飲食營養,知道要多吃蔬菜,少吃肉。但是大部分家庭烹饪以炒菜為主,這樣就比白灼、炖菜費油。如西紅柿炒雞蛋一般用油50~60克,素炒菜花、炒洋蔥、炒青椒也要用油約40~50克,有的高達60~70克,而素炒茄子一般要用掉100多克油。

除了用油超量外,菜肴搭配不合理,葷素不平衡也是此次調查發現的飲食誤區之一。現在很多家庭往往一份菜、三份肉,或一份菜、四份肉,這個結構應該調過來,要變成一份肉、三份菜,或一份肉、四份菜這樣營養才平衡。在葷素搭配上,要會把菜做得豐富多樣,比如炒雞蛋很好吃,但這個菜油多、膽固醇高,如果切上一段苦瓜、一大段蔥一起炒,這樣既好吃,又平衡營養


雞蛋黃≠膽固醇
筆者每天都吃雞蛋,前段時間去台灣講學時,作了一個pet檢查,結果顯示,冠狀動脈鈣化評為0分,是最理想的狀態。可見雞蛋黃不

等於膽固醇,吃雞蛋黃不會使血脂增高而導致動脈硬化。

近年來,各國醫學專家都做過這種實驗:給60~80歲的老人(其

中包括患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者)每天吃兩個雞蛋,3個月後

檢查血清膽固醇和血脂均未見增高。這說明,適量吃雞蛋不會增加膽

固醇。化驗分析表明,雞蛋中的膽固醇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可形成

一種脂蛋白,按顆粒大小,可分為超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

高密度脂蛋白。前兩種可沉積於血管壁上,後一種卻有清除血管壁上

膽固醇的作用。所以,雞蛋中的膽固醇成分本身就可以互相抵消。蛋

黃中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是一種強有力的乳化劑,能使膽固醇和脂

肪顆粒變得極細,乳化成為懸浮於血液中的細微粒子,而不沉積於血

管壁上,並能順利通過血管壁被細胞利用,從而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其實,各種血管疾病的發生,主要是人體功能障礙所致,造成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增高的原因絕不僅僅是因為每天吃1個雞蛋黃,而是由於體內膽固醇代謝失調,即膽固醇合成的數量多於分解的數量。人體內的膽固醇不光靠飲食攝入,還有體內合成的,即使食物中完全不含膽固醇,肝髒也會自行合成。

雞蛋黃中不只是膽固醇。一個雞蛋可孵出一只活生生的小雞,可見其營養既豐富又全面。一個雞蛋重約50多克,含蛋白質7克、脂肪6

克,產生熱能82千卡。雞蛋蛋白質的氨基酸比例很適合人體生理需要,易為人體吸收,利用率高達98%以上,營養價值很高。雞蛋中鈣、磷、鐵和維生素a含量都很高,b族維生素也很豐富,還含有其他多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小兒、老人、產婦以及肝炎、結核、貧血患者、手術後恢復期病人的良好補品。其所含脂肪,呈乳化狀態存在於蛋黃中,極易被消化、吸收;其所含的卵磷脂、卵黃素等,對人體神經系統及生長發育有很大補益;其所含的蛋白質質量高超,其中卵白蛋白及卵黃磷蛋白都是蛋白質家族中的上品,卵球蛋白是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必需品。雞蛋中的鐵、鈣,還是造血、長骨的必需品。
 
雞蛋固然有營養,但如果吃的方法不對,非但沒有營養,還會有害,雞蛋一定要熟吃而不能生吃。生雞蛋不但對人體沒有益處,而且還會有下列一些不良作用:

1.吃生雞蛋易得生物素(biotin)缺乏症

這是因為生蛋清中含有一種對人體有害稱為親合素(avidin)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在腸道中能與生物素等緊密結合,成為一種穩定而無活性的復合物,從而妨礙生物素的吸收。生物素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是人體內羧化酶的輔酶,參與二氧化碳的固定和羧化反應。如果攝入大量的生蛋清,就有可能患生物素缺乏症,表現為全身乏力,感覺過敏,皮屑性皮炎,嘴唇鱗狀上皮細胞脫落、脫屑等症狀。如經加熱處理,蛋清中的這種親合素即被破壞,就不再具有妨礙生物素吸收的作用。

2.吃生雞蛋,其中蛋白質不易消化吸收

因為生雞蛋的蛋白質結構致密,在胃腸道不易被蛋白水解酶所水解。生雞蛋中含有一種抗胰蛋白酶,能抑制胰蛋白酶對食物蛋白質的水解。此外,生雞蛋是一種半流質樣粘膠物體,在胃腸道停留時間很短。使生雞蛋中大部分蛋白質和其它營養素由於消化吸收不完全而造成浪費。雞蛋經加熱處理後,原來結構致密的蛋白質,由於分子內部某些非共價化學鍵,如氫鍵、鹽鍵、疏水鍵等斷裂,結構變得松散而不規則,即蛋白質發生了變性,這樣就有利於蛋白水解酶對其催化水解。與此同時,又因抗胰蛋白酶受熱變性,也就再不會去抑制胰蛋白酶。後者就能使各種分子蛋白質酶解成小分子的肽,甚至氨基酸而被吸收利用。

3.吃生蛋可增加肝髒負擔

大量未經消化的蛋白質,在大腸下部受到大腸桿菌的作用而發生腐敗,產生較多的有毒的物質,如胺、酚、氨、吲哚、硫化氫等。這些有毒物質雖然一部分隨糞便排出體外,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腸道吸收,經門靜脈進入肝髒,由肝髒進行解毒處理。如果吃生雞蛋者原來就有肝功能損害,這時由於肝髒負擔加重而可能發生中毒,出現頭痛、頭暈、甚至血壓下降或升高等症狀。雞蛋燒熟後吃,通常有95%左右的蛋白質可能被消化吸收。這樣,在大腸內產生的有毒物質就大為減少,肝髒的負擔也就相對減輕了。

4.吃生雞蛋容易得腸胄炎

雞蛋外殼,肉眼看起來幾乎密不透風,不允許什麼東西通過。但在顯微鏡下,外殼充滿小孔,其孔徑比致病菌大幾十倍甚至幾百倍。因此,雞蛋生下後,難免會有一些病原體(如沙門氏菌等)侵入。如果吃了受病原體污染的生雞蛋,就可能會發生急性腸胃炎,表現為畏寒發熱,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雞蛋燒熱後,病原體已被殺死,就不會出現胃腸道症狀了。

5.吃生雞蛋可引起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這是因為生雞蛋具有一種特殊腥味,這種腥味可抑制中樞神經,使消化液分泌減少。

盡管吃生雞蛋有這麼多的不良作用,但是現在吃生雞蛋者仍不乏其人。據筆者對本校220名一年級中專學生的調查,發現吃生雞蛋者競達36%。這個比例不能不引起重視。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些青少年學生不懂營養衛生知識。有些學生還錯誤地認為吃生雞蛋比吃熟雞蛋營養更好。鑒於這種情況,筆者建議,作為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很有必要在課內,或通過黑板報和科普講座的形式,向青少年學生宣傳雞蛋不可生吃的道理。學生明白了這些道理,就可以做到不但自己不再吃生雞蛋,而且還可以向家庭和他人作廣泛的宣傳,把營養衛生知識普及開來,這無疑是一件很有益的事。



生雞蛋的蛋白質結構致密,胃腸裡的消化酶難以接觸,因而不容易被消化吸收。而煮熟了的雞蛋蛋白質的結構變得松軟,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大約10%的鮮蛋帶有致病菌、霉菌或寄生蟲卵。有的家長用開水沖雞蛋加糖給孩子喝,由於雞蛋中的病菌和寄生蟲卵不能完全殺死,容易引腹瀉和寄生蟲病。如蛋中有沙門氏菌,還會引起食物中毒。新近發現,雞蛋殼上可能帶有0—157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即使菌量極少,如果生雞蛋,也足以引起食物中毒。民間有人用吃生雞蛋的方法來治療小兒便秘,既治不了便秘,還會傳染人畜共患的弓形蟲病。這種病發病較急,全身各器官幾乎均受到弓形蟲的侵犯引起病變,嚴重者還會導致死亡。

因此,雞蛋一定要煮熟吃,以吃蒸蛋最好,不宜用開水沖雞蛋,更不能吃生雞蛋。
 
雞蛋被認為是營養豐富的食品,含有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七喜跟雪碧有什麼區別?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