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進補怎樣補法? 冬令進補有“六戒” 戒亂進補 首先,應該了解自己該不該補,屬於何種體質,屬於何髒何腑有虛。一般而言,中年人以補益脾胃為主,老年人以補益腎氣為主。但具體到個人,又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氣血陰陽共虛等不同,要認真分析,最好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判定。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不犯虛虛實實之戒。 補而戒膩 對於身體狀態不太好,脾胃消化不良者來說,首先是要恢復脾胃的功能,否則服再多的補物也是無用。因此,冬令進補不要過於滋膩厚味,以易於消化為准則。 補而戒偏 中醫認為,氣與血、陰與陽雖然是互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但是又互為生長。冬令進補時也要注意兼顧氣血陰陽,不可一味偏補,防止過偏反而引發它疾。 外感戒補 在患有感冒、咳嗽等外感病症時,不要進補,以免留邪為寇,後患無窮。 戒以貴賤論英雄 對於如何進補,最好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對於補藥,不要抱著越貴越好、越貴越有效的想法。 戒惟補藥而補 對於想健身長壽者來說,光靠補藥不是好辦法。還要注意適當的運動鍛煉、飲食調整、多用大腦(做腦操)、避邪就靜等,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養生。 [編輯本段] 7.冬令進補注意事項 立冬已過,時節即將進入寒冷的冬季。中醫認為,冬令進補與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密切關系。冬季煲湯進補,在提升機體功能或增強抵抗能力等方面更能顯示出藥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煲湯進補,用鹽很有講究。食鹽其實是一味中藥,味鹹,性寒,歸胃、腎、大小腸經。主治食停上脘,心腹脹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齒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瘡瘍。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潤燥、滋陰、通便、止嘔吐的功效。 冬季氣候寒冷,人們很少出汗,體內損失鹽分少。此時進補,應以清淡為主。因此,“雪花鹽”為煲湯用鹽的上選。大家都知道,海水的成分與人體體液相似,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雪花鹽則是優質海鹽經壓濾機壓濾,再使用三級石英砂過濾後二次結晶提純的海鹽精品。另外,“雪花鹽”因特殊的分子結構造成天然的低鈉,因此雪花鹽潤味的湯汁,清淡、味鮮,湯汁中的營養成分更易為人體所吸收,能夠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使畏寒現象得到改善。 中醫理論裡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說法。因此冬季是補充微量元素和營養物質的最佳時機。在煲湯進補的時候,加入健康平衡鹽也是非常好的選擇。“健康平衡鹽”是在精制食鹽中添加了碘、鉀、鎂、硒、鋅等人體極易缺乏的微量元素,能夠增強人體機能,改善膳食結構不平衡的缺陷,能調節人體鈉、鉀、鎂在體液中的動態平衡,增強免疫力。“健康平衡鹽”中的各種微量元素以有機的形式添加,溶解在鮮美的湯汁中更易為人體吸收,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生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 [編輯本段] 8.常用的進補方法 (1)暑熱傷津夏日炎炎,暑熱傷津的情況較為普遍,多表現為口渴少津,尿少色黃,或有身熱舌紅、心煩不安等症。可采用清暑養陰生津的調補方法,例如: ①西洋參3-5克,切片,隔水蒸炖,或開水浸泡,分3-4次飲服。本品有益氣養陰、清心除煩功效,適用於口渴津少,兼有疲憊乏力或心煩者。 ②百合(新鮮者)100-150克,分瓣,去衣,洗淨,加水700毫升,煮爛,加糖少許,分兩次當點心服食。本品有養陰清心作用,適用於口渴津少,兼有心煩者。 ③綠豆100克(淘淨),加水1000毫升,文火煮爛,加糖適量,分兩次當點心服食。本品功能清暑生津,適用於口渴津少者,在綠豆中加粳米50克煮成粥,食之也有同樣效果。 ④綠豆100克(淘淨),與鮮百合50克(分瓣、洗淨)同煮。先將綠豆加1000毫升清水煮,至綠豆略酥時,放入百合再煮,待綠豆和百合均煮爛後,加糖適量,分數次當點心服食,兩者都有清熱生津作用,而又各有所長,相互配合,可適用於暑熱、煩躁和口渴之症。 (2)氣虛乏力溽暑季節,若是身受風寒,易致感冒,過食生冷,常會腹瀉或嘔吐,待感冒、腹瀉和嘔吐痊愈後,多有氣虛乏力等症。此症適用於補氣的調補法,例如: ①生曬參或西洋參3-5克,切片,加水適量,隔水蒸炖或文火煎煮,加糖少許,每日服2-3次、此品功效補氣,生津,寧神,適用於疲乏無力、四肢倦怠或津少口渴之症。 ②生曬參(切片)3-5克,麥冬10克,五味子3-5克,加水適量煎煮,每日1劑。煎兩次飲服。本方功能益氣生津,斂汗,適用於氣陰不足、口渴、汗多、脈象細弱等症;如嫌煎煮麻煩,可改服生脈飲口服液。 ③黨參10-15克,黃芪10-15克,紅棗10只,加水適量煎煮,每日1劑,煎兩次飲服。本方功能補中益氣,適用於倦怠乏力之症。 (3)食欲不振有些人素有“疰夏”病症,每到夏季就會出現食欲不佳;有些人則因過食生冷引起嘔吐後而不思飲食;兩者都需用健脾開胃的調補方法,例如: ①焦白術9克,鮮藿香15克,砂仁3克(後下),佛手片9克,炒枳殼9克,采芸9克(包),加水適量,煎煮兩次,分次飲服。本方功能健脾開胃,行氣,解暑,適用於食欲不振,兼有脘腹氣滯脹悶者。 ②黨參9-15克,焦白術9克,砂仁3克(後下),焦楂曲(各)9克,炒谷麥芽(各)15克,荷葉9克,加水適量,煎煮兩次,分次飲服。本方功能健脾補氣,清暑開胃,適用於食欲不振,兼有疲乏無力之症。如果兼有低熱,日久不止者,還可加用青蒿9克,但哺乳期婦女服用,則應將方中炒麥芽除去,以防回乳。 中國歷來有冬令進補的傳統習俗。冬至已過,家家戶戶的冬令進補又提上了議事日程。但是,怎樣才能科學進補?進補為什麼要因人而異?女性如何根據自己的年齡、體質及生理特點科學進補,許多人知之甚少。 冬季如何進補----冬令進補,是我國傳統的防病強身、扶持虛弱的自我保健方法之一<<<<詳細閱讀
事實上,冬令進補首先要“會補”,這就需要掌握女性科學進補的秘笈。專家開出的“方子”是把握好三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藥補不如食補
專家提醒:冬令進補與其服用大量補品,不如先從食補開始。而女性在食補中又可根據不同的體質,分為4種不同的食補方法:
平補:指不論健康人或病人都可以食用,幫助維持健康和生命的食物,如谷類、豆類、乳類、水果和蔬菜等。這類食品性能平和,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的病人均可食用。
溫補:指食性溫熱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黃鳝、甜食、紅棗、桂圓、荔枝以及蔥姜辛辣之品等。冬令怕冷的女性常吃這類食品可幫助改善怕冷的感覺,從而增強體質。
清補:指食性寒涼的食物,如梨、生藕、芹菜、百合、綠豆、黃瓜、甲魚、螺蛳等,有清火作用。
溫散:指性味辛熱的食物,如辣椒、桂皮、芥末、香菜、花椒等,這類食物有溫陽散寒的作用。
一位內科專家介紹說,進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藥補不如食補
民以食為天,而食的本質是營養,到了冬天,正是宜於進補的時節。在外面工作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喝上一碗滋味鮮香、營養豐富的湯,感覺真是不一樣。然而,要使喝湯真正起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增強健康的作用,在湯的制作和飲用時一定要注重科學,做到“八要”<<<<冬令好進補煲湯有八要
關鍵詞二:冬令進補要遵醫囑
專家指出,女性冬令進補一定要講究科學,要因人而異、聽從醫囑。因為在專業越分越細的時代,只有專業的醫師,專業的技術,專業的設備,才能為廣大女性祛除病痛,增進健康。
關鍵詞三:進補要因人而異
秋冬進補並非人人皆宜
女性冬令進補要做到事半功倍,關鍵在於針對不同體質,有的放矢:
長期從事文字工作和經常操作電腦的女性
常見症狀:眼睛疲勞干燥。
進補提示:各種動物肝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經常食用,有益於眼睛,但血脂及膽固醇偏高女性應少食或不食。富含胡蘿卜素的蔬菜:每周吃3根胡蘿卜,即可保持體內維生素a的日常含量,此外,紅薯、橘子、柚、柿子的維生素a含量也較高。乳、蛋類食品:如牛奶以及雞蛋、鴨蛋、鴿蛋等,其中,蛋黃內維生素a含量比較豐富。枸杞子:富含豐富的胡蘿卜素,是補眼佳品,冬令以泡茶飲用為宜。
長期熬夜工作的女性
常見症狀:疲勞不堪、工作效率降低、記憶力衰退。
進補提示:魚類:其中鳕魚、沙丁魚、對大腦細胞特別是腦神經傳導、發育有著重要作用。牛奶、酸奶:富含蛋白質,對人體補腦有益。含維生素b族、c及氨基酸等,含脂量達40%以上。其中的不飽和亞油酸、卵磷脂、亞麻酸是人體大腦的結構材料。麥類、小米、玉米:含蛋白、脂肪、鈣、鐵、維生素b1,能預防神經衰弱,其植物纖維可促進大腦微循環暢通。水果:橘、柚、柑、橙、檸檬等水果為鹼性食物,經常食用有利於消除大腦的酸性代謝產物。
女性面色萎黃、唇舌淡白
常見症狀: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健忘、手足發麻以及月經期延期。
進補提示:羊肉:羊肉性味甘溫,益氣補虛。 冬令進補的食物應該恪守三種功能: 一要有保溫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制品等。 二要有御寒功能,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應注意補充礦物質。中國人一般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 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邊根帶皮的蔬菜。專家認為,這類蔬生長在土壤裡,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氣候干燥,人們常有鼻干、舌燥、皮膚干裂等症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2多存於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冬令進補有講究 “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這一諺語流傳已久。又是一年冬至,工作之余的人們不要忘了給自己的身體補一補。當然,為了提高進補質量,您有必要了解一下進補的時間、方法等常識。 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中醫雲:“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欲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補藥的作用,投資少、見效快。事實證明,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那麼,冬令進補應選在什麼時間最好呢?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有關專家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這一天前後進補最為適宜。 當然,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因此,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至於補什麼,如何補,最好還是請教醫生。 食補更重要 進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 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等物質的分解,產生更多的能量,以適應機體的需要。因此,應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同時,寒冷也影響人的泌尿系統,促使排尿增加,較多的鈉、鉀、鈣等無機鹽隨尿排出,因此要補充相應的食物。專家建議,在多吃蔬菜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動物內髒、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有條件的[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