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熟蝦油是怎樣做成的正文

熟蝦油是怎樣做成的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和鹵面一樣,手抓面也要用鹼面。在沸水鍋裡氽熟後撈出,分別團成直徑大概為15厘米的薄面餅。取這樣一片面餅放在手上,先後塗抹上甜醬、花生醬、沙茶醬、辣椒醬、蒜蓉醬和芥末醬,再放上一條油炸豆腐干,然後把面餅包卷起來,蘸雜醋醬吃。
看到這麼多種醬,眼花了吧?花生醬、辣椒醬和芥末醬都比較平常,但甜醬、沙茶醬和蒜蓉醬還是介紹一下:甜醬是用澱粉加水和紅糖邊煮邊攪做成的;蒜蓉醬是蒜泥加白糖和白醋調拌成的;而用花生仁、白芝麻、干扁魚、干蝦米、椰絲、蔥、蒜、芥末、香菜子、辣椒等多種原料磨碎加油鹽熬煮,就可以制成金黃香辣的沙茶醬。
面卷裡有這樣多的醬,拿在手上當然會滴滴嗒嗒地漏一路,所以不僅要吃得快,而且還得當心你的衣服。

五香捆蹄是福州美食之一。


簡介
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福建著名佳點,與肉餅等配食,為當地早點佳品,一直流傳到台灣等地。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濃漿,攤在鍋邊,半熟後鏟入正在熬煎的蝦湯中,煮制而成。
福州風味小吃豐富多樣,其中鼎邊糊已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志。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見“鼎邊糊”三字,也會感到好像親眼看到了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做法
磨米漿

將大米用清水浸泡2小時,洗淨撈起,加清水磨成濃漿。
制蝦場
將蝦糠裝進小紗布袋內、封口,放鍋內,加水用中火熬成蝦湯。
制輔料
泡發暢干,洗淨;丁香魚干除去雜質;泡發香菇,洗淨,切條;蔥、蒜洗淨切段,起油鍋編熟。制糊。大鍋內加清水1000克,用大火燒至七成熱時,在鍋的內邊抹勻一圈花生油後,舀米漿一碗(約800克)由左向右沿鍋邊澆一圈,將鍋蓋嚴,悶片刻後揭蓋,見鍋邊的米漿烙熟起卷時,用鍋鏟將米漿鏟火鍋內。此時鍋內再加水500克,依此法分數次將米漿繞澆完畢。鍋內放入蝦糠、蝦油、和其他輔料一起煮熟,調准口味,裝碗即成。
成品色白,質鮮嫩,有濃郁的閩南漁家風味。

特點
鼎邊糊,在鐵鍋裡盛上蛤、香菇、蝦米、蔥、黃花菜及配料熬成的清湯,點著火,待鐵鍋上方四周烤熱後抹上花生油,再將預先備好的濃米漿均勻潑(涮)在鐵鍋內緣四周,烘干後鏟入湯中,稍煮片刻即成。剛出鍋的鼎邊糊白脆薄潤,湯清不糊,食之細膩爽滑,清香可口。
福州人幾乎家家都會做鼎邊糊,每到中國農歷立夏時節,福州市民與郊區的農民都要做鼎邊糊“做夏”。因為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糊,不僅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捨一起品嘗。像涮鼎邊糊一樣,“一紋(涮)就熟”,借以聯絡感情。
如今,鼎邊糊小吃攤在福州的街頭巷尾更處處可見,已成為市民常用的早點,食品店裡還有袋裝“鼎邊糊”出售,可以隨時煮食。

歷史由來
1961年,朱德元帥在福州品嘗鼎邊糊時說,這麼簡單的原料,這麼簡便的制作,這麼簡化的吃法,卻有這麼吸引人的魅力,真叫人難以忘懷。
清代鄭東廓所著《福州風土詩》寫道:“栀子花開燕初雛,余寒立夏尚堪慮,明目碗糕強足筍,舊蛏買煮鍋邊糊”,由此可以看出,鍋邊糊這道小吃在福州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說起鼎邊糊的來歷,還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
明朝嘉靖年間,福州沿海城鄉常遭倭寇騷擾,戚繼光帶兵入閩剿倭寇,受到當地民眾的擁戴與歡迎,老百姓經常送糧送食犒勞戚家軍。有一天,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當地鄉民擺下八仙桌,主動送來大米、魚肉、香菇、蝦皮等,准備熱熱鬧鬧地招待凱旋的戰士們。就在此時,又有一股倭寇襲擊,戚繼光問清情況,馬上集合隊伍准備殲滅敵寇。老百姓一聽著急了,無論如何也要讓戰士們吃了飯再去打仗。不知是誰靈機一動,將大米磨成漿,肉絲、蚬子、金針、木耳、蛏干、干貝等一股腦混煮成清湯,涮米漿於鍋邊,不消一刻鐘,一鍋又一鍋的鼎邊糊就出來了。眾將士吃飽後奮勇上陣,把倭寇全部消滅。“做夏”吃鼎邊糊,緬懷民族英雄,也有著愛國主義的內涵。
在福州的街頭,想尋一家鍋邊店是容易的,但想找一家好鍋邊店卻很不容易。雖然家家酒樓都有什麼熟魚煮鍋邊之類的菜式,可機制鍋邊吃在嘴裡,怎麼著就不是那個味道。東街口的美食園和安泰酒樓是福州菜的一個窗口,少不了鍋邊這道菜。滿滿一大碗的鍋邊,到是湯靓料足,鍋邊本身也厚薄適宜,由不得你不說聲好!價格是貴了些,倒也值得,就是看著平易近人的鍋邊顯得貴氣了,多少有些不自在。還是在路邊找找小店來得塌實些。好的鍋邊店,就像一個好情人,難覓啊!鼓東路的蘭氏鍋邊店算是個名角,得益於報紙上的一篇文章,據說當天裡,有無數人帶著報紙慕名而來,可想大家對好鍋邊店的向往。名氣大了,也就嬌貴了,質量水准都打了折扣,但肯花心思的老板常常花樣翻新地添些配鍋邊的小食,也成了一大特色。東泰路的什錦鍋邊也是人氣頗旺的一家,小小的店堂時常擠得滿滿的,湯雖然也不是蚬子湯,但或許是拜什錦鍋邊之名,到也濃得美味。只是鍋邊有的時候做出來顯厚,有些失了水准。近日裡,街頭冒出許多新秀,每每冠以羅源鍋邊或是連江鍋邊。找了家進去嘗上一嘗,還真嘗出許多新鮮味來。湯水依舊不是蚬子湯,但以兩地盛產海鮮的名氣來說,自是加多了海鮮在湯裡,味道也就鮮美起來。鍋邊的厚薄也還過關,自助式的點料卻是頂頂新鮮的一招,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些自己喜歡的配料在鍋邊裡。估計,下陣子,最當紅的鍋邊店非它們末屬了。
吃鍋邊,有很多訣竅。作為一個優秀的吃客,當然是少不了這些常識的。首先是湯水,現如今的鍋邊,做法是沒有什麼變化,只是蚬子湯是決計尋不著了,有的只有濃濃味精湯。不過想到一碗5角錢的價格,的確也沒理由讓一家小店下這麼大的血本。講究點的,在湯水裡加些奢侈的配料,比如海蛎、鹹魚什麼的,自然價格也就高了些。接著,是鍋邊的厚度,太厚或厚薄不均的鍋邊只能說明廚師的技術太差,太薄的鍋邊通常是找不到的,如果有,除了說明廚師的技術好,恐怕也說明了店家的小氣咯。最後,就講到配鍋邊的小食。單吃鍋邊,湯水多得未免有些空蕩,不由想就點什麼吃吃。比如常見的油條、蛎餅、羅卜糕等等,通通是在油鍋裡炸得金黃酥脆的。油條是最沒特色的,不僅是鍋邊,還有豆漿、稀飯之類,都能將就,不說也罷。蛎餅、蝦蘇就不同了,兩個都是在米漿裡加了黃豆粉,蛎餅肚子裡自然是藏著海蛎,蝦蘇則是混著幾只小蝦在其中,用油一炸,黃燦燦地討人喜歡。
對於一個好吃之人,美食總是會伴隨著各種回憶。記得小時候,巷口有家鍋邊店,時常在夏天的晚上,踢著雙人字拖,懷裡抱著個大搪瓷杯,到巷口買上一大碗鍋邊,樂顛樂顛地捧回家。回家後,就著風扇吃得稀裡嘩啦。那時的鍋邊質量好,作料也精細些,雖然沒有蚬子湯,但每一口總有些驚喜,咬到個小墨魚仔或是鹹魚什麼的。後來因為拆遷,鍋邊店搬走了,讓我好生想念了很久。後來,工作了,每回和朋友們晚上出去混酒吧,回家的時候,望見鍋邊店裡和著燈光氤氲的蒸氣,總忍不住要進去來上一碗。記得一次在家生意不好的小店,鍋邊不是現做,放在一個大鋁鍋裡的鍋邊已經和湯水糊在一塊了,口味自然是大大地打了折扣。於是和幾個同伴,大聲地吆喝起來,使勁投訴指責,可憐的店老板被我們雪上加霜地討了個折扣。現在想想似乎有些不該,但是那個時候的無敵青春實在讓人懷念。記得還有一次,冬天裡的一個晚上,已經是玩得太遲了,和同伴百無聊賴地在接近黎明的街頭晃著,突然看到眼前一盞燈光。湊上去發現是家起早的鍋邊攤,一位老依姆(福州話:老太太)正在磨米漿。嘩,可有事情做了!我們熱情洋溢地要幫老依姆燒火。兩個人堆坐在汽油桶做的爐子邊,一邊烤著火,一邊和老依姆有一搭沒一搭地閒聊,不時還記得給汽油桶喂點柴。最後,在天亮時分,我們吃到了小攤的第一鍋的鍋邊。或許是因為自己添的柴,或許是因為同伴是個帥哥,覺得那碗鍋邊說不出的美味和快樂,而且還有一點點小小的浪漫如同起鍋時一下四散的蒸汽。於是乎,這一次的回憶變得最難忘起來。
對鍋邊的鐘愛,也就隨著這些美好回憶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以至於,每次要是離開家很久的日子,想念的除了家人,就是鍋邊了。回到家,放下行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街找家鍋邊店,好好吃上一頓。然後滿足地在坐在店裡發一會呆,找找“福州老地瓜”的感覺。
 

上一页  [1] [2] 

摻入三聚氰胺的牛奶宜使用何種定量方法進行蛋白含量測定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