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怎樣制定農村小學與食堂飲食安全目標責任書正文

怎樣制定農村小學與食堂飲食安全目標責任書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體狂炒的“璩美風光碟事件”,台上“立委”猛烈抨擊,台下竟忙著復制光盤。這對民進黨口口聲聲說的“兩性共治”,無疑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二)台灣文化的獨特性和傳統觀念的束縛。
 台灣與大陸同受兩千多年儒家思想統治,再加上國民黨的專制,以及近年來西方價值觀念的快速入侵,這樣台灣文化成為以儒家思想為主體,並摻雜著西方價值觀念的混合體。其形式上多是西化的,而內容實質仍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具體到對婦女的規范和習慣上更是如此。如1997年舉行的祭孔大典第一次由女性主持;同年十大傑出青年評選活動中第一次有四位女性勝出。這兩件事情在當時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由此可見,社會真正認可的仍是男尊女卑。
 社會傳統觀念的羁絆以及女性本身的保守心理影響,又使得台灣婦女在全身擠進政治生活時顯得先天不足。在男性文化為主導的台灣社會環境中,社會對女性的角色期待與女性對自我的角色期待得到了統一。首先,社會仍希望女性扮演持家、養育子女、侍奉丈夫的“賢內助”角色,並且不鼓勵女性走出家庭;其次,社會現狀膨脹了女性的惰性,使女性對自我的定位仍難脫離“主內”模式,婦女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以“被照顧者”的角色出現;再次,有利於兩性傳統角色模式的延伸意義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傳統角色模式是指“女主內,男主外”,而其延伸意義是指女性即使走上社會參加工作或受到教育也帶著女性的印痕。如所從事的工作多是輔助性的工作,所選擇的專業大部分是文學、藝術、商業、管理等所謂女性的專業。這樣女性在參政上受到與男性不平等的待遇,並習以為常。同時也致使台灣婦女的參政意識長期處於低迷、孤立狀態。
 (三)台灣傳媒的負面影響
 報禁開放後,台灣由1998年的31家報紙,發展到2002年的300多家;電視頻道(台)則從1993年的3個變成100多個,每天至少有14個頻道(台)在播放新聞。媒體對台灣婦女參政意識的影響具有雙刃性,一方面大眾媒介是女性表達政治意願和言論自由、知曉社會政情、行使“第四權力”的重要途徑,對女性參政有著積極的促進和引導作用;另一方面媒體所承載的消極的信息內容、價值取向、意識形態等對婦女參政意識的形成、發展和完善又有著不容忽視的負面導向作用。首先,鋪天蓋地的商業廣告塑造了一種文化形象,即以夫權中心的男性欲望觀點,設立女性身體標准的刻板印象。背離女性自主利益,一個以美體塑身為規范霸權的社會文化侵略正在逐漸形成。“自主地追求更完美的曲線”、“讓身材游離男人的視線”、“別讓男人一手掌握(豐胸廣告詞)”等,這種廣告文化的骨子裡仍是以女性的身體服務於商業利益與男性利益。對於女性的身體形象與角色,仍任由廣告濫用男“性”化、商業化、殖民化的觀點加以污染扭曲。
 其次,在台灣,媒體各擁政治明星“不問是非,只問好惡”已是公開的秘密,將自身的政治立場和意圖毫不避諱的展現在畫面圖片、標題用字、議題選擇等報道方式上,讀者即便不看社論而單從每天每篇新聞信息的處理很容易就能看出某個報社或記者的政治傾向。與媒體投身政治狂熱相得益彰的是對信息來源的取捨上失去了應有的審慎和求真。有些記者為了挖新聞而不擇手段,“八卦”、“扒查”新聞充斥媒體,而作為社會弱勢的女性也被報紙在大眾眼光之下,公然不顧公民隱私權益,肆意踐踏婦女人權,如曾被媒體熱炒的“璩美風光碟”事件。台灣傳媒的失真與搬弄已成為影響婦女參政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李慧英.社會性別與公共政策.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10月北京
[2]何笑梅.台灣婦女運動初探.台灣研究1999年第1期,
[3]董新峰.台灣女性從政難.環球時報2001年12月25日第22版
[4]杜芳琴.中國社會性別的歷史文化尋綜.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7月
[5]陳菊.台灣婦女的政治參與(台灣).1999年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
[6]王政.社會性別研究選擇.三聯書店.1998年8北京
 

上一页  [1] [2] [3] [4] 

荞麥牛奶能不能空腹喝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