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等。 鄧小平用“小康”來說明中國的發展戰略。中共十六大進一步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立為黨領導人民在新時期的奮斗目標,並從各個方面對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作了系統的論述。 3、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
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必然結果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五四運動後在中國廣泛傳播,就在於這種徹底的革命學說的根本特性就是實踐性,它是為被壓迫人民反抗剝削和壓迫而創立的,符合“中國向何處去”這一當時特定社會主題的需要。近代的中國歷史就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歷史。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這一歷史任務,中國的不同階級曾提出過不同的理論和進行過不同的實踐,如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和辛亥革命等。但面對異常強大的反動勢力,他們都無可奈何地失敗了。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 “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內在要求 恩格斯:“在我看來,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攤把這一理論應用於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存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寧:“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和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願落後於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個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 一種理論,如果不需要發展,不可能發展,或者不允許發展,那它就不是科學的理論,而是迷信,是宗教教義和信條。馬克思主義不是關在書齋裡的學問,它必須融入廣大的社會實踐,並在社會實踐中繼續豐富和發展,才能顯示出它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威力。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馬克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根本的任務卻是改變世界。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的客觀需要 在一個半殖民統治半封建社會的廣大國度裡如何進行革命並最終奪取政權,這是一個經典作家沒有面對過的問題;同樣,在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後的東方大國中,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進行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中需要解決的一個新課題。 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1949年之前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統治半封建社會,這是當時中國的最大國情;1949年到1956年,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中國成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後,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由於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經濟文化落後,科學技術水平低,因此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認識和把握這一基本國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中國實際,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實際問題,並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理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實現黨的歷史使命的客觀需要 江澤民:看一個政黨是否先進,是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主要是看它的理論和綱領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是不是代表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突出的表現,就是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它有著最先進的思想武器,它是一個非常重視理論指導並勇於進行理論創新的黨。 總之,無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需要,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內在要求,抑或是中國的具體實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的保持,都要求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且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而中國共產黨八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只有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隨著時代的發展、實踐的深入和科學的進步,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事業,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才能取得勝利。 "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征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學烹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藥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面食、藥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制、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後燒;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白草,開創古醫藥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制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谷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谷子,長時期占主導地位,為五谷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7.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莴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桡。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肴,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8.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9.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搾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肴,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准,成為主要菜肴。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譽的,華僑和華裔外籍人在海外謀生,經營最為普遍的產業就是餐飲業.有華人處應有中國餐館,中國的飲食可以說是“食”被天下.這一現象早在本世紀初時,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敏銳地觀察到了。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一書中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各國所不及。”孫中山先生的這一論述十分正確,而事實上確如孫中山先生所言,中華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沖擊得七零八落,有識之士莫不診脈問疾。然而中國餐館則大異其趣,居然能夠登陸歐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有中餐館。這種強烈的反差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但是並沒有一個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我們認為,中國餐館能夠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現象,其中的原因與中國飲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而探討一下中國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將有利於我們對於這一現象的解釋。 一談到中國飲食文化,許多人會對中國食譜以及中國菜的色、香、味、形贊不絕口。但是如果要從比較的角度來探討飲食文化,可以操作的辦法是把握住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筆者在這裡認為,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在討論中國飲食文化時,從飲食生活方式的角度來著手。而實際上,中國飲食文化,實際上也是指中國人的飲食生活方式。而要談中國飲食文化就必須涉及到中國文化,兩者的關聯是極其密切的。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闡述。 中國文化是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呢?這必須了解一下早期中國文化的地理環境,因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環境的制約越大。中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東南則是茫茫的大海。中國文化的主要溫床黃河流域的土地十分雖然較肥沃,但是其它環境較惡劣,多風少雨,生存的條件親不好。文明產生以後,當時的文化就以比較強烈的現實主義的思潮表現出來,倫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濃厚。因為這個社會需要謙讓需要少欲,而一個社會需要什麼的時候,往往是她缺少什麼的時候。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表現出早熟的特征。馬克思就曾經認為,中國文明是一個早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