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為什麼黃豆泡醋只泡了一天醋就沒有了正文

為什麼黃豆泡醋只泡了一天醋就沒有了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為什麼黃豆泡醋只泡了一天醋就沒有了
 
黃豆吸收了
 
您可能是風濕或類風濕前兆,常常因天氣原因發作.以下為轉貼,望能借鑒,並祝身體健康!!!
風濕性關節炎
 
1、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喝湯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喝湯是有好處的。

喝湯一則可以促進食物的消化;二則在湯中加入某些促進風濕性關節炎康復的藥物,如意苡仁、木瓜、杜仲、五加皮等,有利於病情的好轉;其三,患者在家中自己煲湯飲用,經濟實用。做湯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幾種:

(1)辣椒瘦肉湯:100克瘦豬肉,辣椒根90克,共煮湯,調味後服食。每日1次,連服7—10日。適用於風寒濕痺。

(2)木瓜湯: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關節腫脹、筋骨疼痛者。4個木瓜,蒸熟去皮,研爛如泥,白蜜1千克煉淨。將兩物調勻,放入淨瓷器內盛之。每日晨起用開水沖調1—2匙飲用。

(3)豬腳伸筋湯:苡米、木瓜、伸筋草、千年健各60克,用紗布包好,與豬腳1—2只一起放入鍋內,文火炬爛,去渣,不放鹽。喝湯吃肉,分兩餐食用。

(4)牛筋湯:將50克牛筋,續斷、杜仲各15克,雞血籐50克水煎,食筋飲湯。主要用於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筋骨酸軟無力者。

(5)白木耳桂圓湯:先將200克白木耳浸透洗淨去蒂,煮沸後文火煮至半酥,入100克桂圓肉,再共煮至白木耳爛、桂圓肉出味為度。每日早上兩匙燒熱服用。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寒熱錯雜者。

2、太極拳對風濕性關節炎有好處嗎?

太極拳是我國寶貴的體育遺產之一。雖然早期的太極拳重在技擊,但近百年來則向技擊、競賽、醫療三個方面平行發展,特別是楊氏太極拳的創立,在醫療保健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作為一種增強體質的健身運動和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太極拳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那麼,太極拳對風濕性關節炎有好處嗎?我們知道,風濕性關節炎是以關節疼痛、腫脹和屈伸不利等為主要特征的一類疾病。太極拳是傳統健身法中以動為特點的功法,它那似行雲流水、連綿不斷的動作對人體發揮著多方面的醫療保健作用。

近年來的實驗研究表明,太極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降低心肌耗氧量,減輕心髒負擔,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心排血分數,從而增強心膠功能;增加肺活量,增強肺通氣和換氣功能;改善神經系統,特別是植物神經的功能,增強人體動作的協調性和平衡能力;使胃腸蠕動增強,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分泌增加;調節垂體或更高的神經、內分泌中樞,改善靶腺功能,促進機體代謝,增強人體免疫力,抵御疾病,延緩衰老。上面各項都對關節活動起著支持作用,防止關節發生病變,促進著病變關節的向愈。簡單地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太極拳運動對風濕性關節炎有著積極的防治作用。

3、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飲茶

飲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飲茶不僅可以清心明目,安神,調護脾胃,而且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具體來說,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飲茶,能加速體內物質的新陳代謝,促進食物的消化。尤其是在茶中少加一些祛風除濕的藥物,對疾病的恢復是大有好處的。

具體的飲茶方法有以下幾種:

(1)川芎茶:川芎3克,茶葉6克,共研細末,和勻,開水沖泡,代茶頻飲。每日1次,常服。

(2)金銀菊花茶:茶葉5克研末,金銀花5克,菊花6克,開水沖泡,每日多次飲用。用於患者關節疼痛、發熱、發紅者。

(3)玄參麥冬茶:玄參8克,麥冬8克,與茶葉少許和勻,開水泡10分鐘後,飲用。可用於老年性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口干、心煩者。

(4)芪參茶:黃芪5克,西洋參5克,切成薄片,與茶葉混勻後,開水沖泡10分鐘,即可飲用。1天1劑,可飲6—8次。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老年患者由於氣陰兩虛而夜寐不安、多汗者。

4、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如何調配營養?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飲食的要求已從溫飽型發展到講究營養。食物中的營養必須依賴健全的脾胃功能才能吸收,若脾胃功能失健,或因某種疾病對某種富有營養的食物不相宜,食之反而會腹脹不舒。所以,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發問合理調配營養。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體內有熱,一般不宜服用紅參、鹿茸等補品,對熱性食物如大蒜、蔥、韭、辣椒等也不宜多吃;若胃酸過多或脘腹飽脹,不宜多吃甜膩之品及牛奶、豆漿、豆類等閉氣助脹之物;若患者屬於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者,不宜服銀耳、阿膠等補品,食物中堅硬、生冷者及水果中的生梨等均宜少吃為好;若患者舌苔粘膩,體內濕盛,則不宜吃油膩厚味之品,如蹄膀、腳爪、甲魚等,應以清淡為宜。如果患者吃了海鮮或其他食物後,關節、肌肉酸痛更甚,亦須注意以後不吃或少吃。

總之,由於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長,服藥比較多,脾胃功能往往就會受到影響。對於魚、豬肉、雞、鴨、蔬菜、瓜果等富有營養的食物,以食後胃中舒適、食而能化為原則。風濕性關節炎在進行營養調配時,一定要以對病情有益為原則,營養調配要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5、風濕性關節炎如何拔罐?

(1)火罐法:腰下部位及上肢部關節炎取大椎、身柱、風門、心俞、膈俞,腰下部及下肢部關節炎取脾俞、三焦俞、大腸俞。先取大小適宜之火罐於主穴處拔4—6罐,然後依據患病部位的不同而選用穴位,每部位拔4—8罐不等。留罐時間為15—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兩周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5—6天。(穴位位置見圖88)

(2)刺絡拔罐法:取病變關節附近穴位,常規消毒後,用皮膚針叩刺,然後進行拔罐,使拔後皮肉發生紅暈或出少量血液。留罐10—15分鐘。2—4天施術1次,5次為1療程。適用於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3)針罐法:主穴取大椎,游走性疼痛在上肢者配肩貞、肩髎、肩髃;在軀干者配命門、腎俞(雙);在下肢者配委中、承山。大椎穴只拔罐,不針刺。配穴針刺得氣後用閃火法,將針扣留在火罐內,留針、罐15—20分鐘。每周3次,10次為1療程。

(4)藥罐法:取疼痛所處的經絡穴位、阿是穴。用直徑4—10厘米的竹管,經藥汁(透骨草、防風、川烏、草烏、荊芥、獨活、羌活、寄生、艾葉、紅花、牛膝、桂枝、川椒各100克,煮沸10—15分鐘後取汁)煮沸3分鐘後,在所選擇的治療部位拔罐。病情較重者,可用密排法。留罐15—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6、患者在烹妊食物時應注意什麼?

食物在給人體提供營養的同時,如果烹任得當,又可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即食療作用。凡用於食療的食品,一般不應采用炸、烤、熬、爆等烹調方法,以防止其有效成分過多地被破壞,或使其性質發生改變而失去食品對疾病應有的作用。食療食品應該采用蒸、炖、煮、煲湯等方法。進行食療應少量多餐,細水長流,不可一次食用過多,以免損傷脾胃功能。

7、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制藥膳

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配制藥膳時,應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采用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法則。配膳時要根據“證”的陰陽、虛實、寒熱,分別給予不同的藥膳配方。一般而言,風(行)痺患者宜用蔥、姜等辛濕發散之品;寒(痛)痺患者宜用胡椒、干姜等濕熱之品,而要忌食生冷;濕(著)痺患者宜用茯苓、苡米等健脾祛濕之品;熱痺患者一般有濕熱之邪交織的病機,藥膳宜采用黃豆芽、綠豆芽、絲瓜、冬瓜等食物,不宜吃羊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患者可自我配制以下幾種常用的藥膳:

(1)麻子煮粥:適用於老年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冬麻子250克,搗碎後,用水過濾取汁,加入粳米100克,煮成稀粥,下蔥、椒、鹽及豆豉。患者空腹食用。

(2)薏苡仁粥:可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出現肢體重著、關節屈伸不利的患者。可取薏苡仁100克,薄荷、蔥白各適量,豆豉50克,先加入水三大盞,薄荷等先煮,取汁二盞,再加入薏苡仁,煮成粥。空腹食用。

(3)川烏粥:用於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關節肢體疼痛較甚者。川烏生用去皮尖並搗成末。用香熟米作粥半碗,川烏末用20克,同米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姜汁一匙,加蜂蜜三大匙,攪勻。空腹暇之,以溫為佳。

(4)補虛正氣粥:主要適用於體質虛弱、肢節酸痛、脾胃功能失調者。先將炙黃芪(30—60克)、人參(3—5克)或黨參(5—30克)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時,入砂鍋煎沸,然後改用小火煎成濃汁,取汁後,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再取汁,去渣,將第一次、第二次所取的藥汁合並,分兩份於每日早晚同粳米(60—90克)加水適量煮粥,粥成以後,加入白糖少許,稍煮即可。人參也可做成參粉,調入黃芪粥中煮,然後服食。

(5)烏魚枸湯:取烏魚1條,約500克左右,枸杞子30克,雞血籐10克,1000毫升水,武火煎沸,文火煨1小時,早晚各服一次,一次100毫升,主要用於患者體虛關節活動不利者。

(6)烏雌雞羹方:用於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關節筋骨疼痛、不能踏地者。烏雌雞1只煮熟後,將雞肉搗碎,以豆豉、姜汁、椒、蔥、醬調勻作羹。空腹食之。

(7)果汁飲:適用於脾虛濕勝、肝腎陰虛、熱蒸汗出的患者。可常服用梨、蘋果、橘等果汁。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食用藥膳時,應少量多餐,切勿一次食用過多,以免導致消化吸收不良。

8、拔罐對風濕性關節炎有什麼作用?

中醫學認為,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於風、寒、濕邪雜合而成病,停滯於關節、肌肉,阻礙氣機運行,不通則有疼痛。拔罐是借熱力排去罐中空氣,產生負壓吸附於皮膚,使局部充血而達到康復的一種方法。有研究表明,拔罐能溫通經絡,祛濕逐寒,行氣活血及消腫止痛。針對風濕性關節炎,拔罐能使關節周圍的風寒濕邪氣透於體表而外洩,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消除致炎物質,加強新陳代謝,從而減輕症狀,促進康復。

9、風濕性關節炎如何進行保健灸?

為患者進行保健灸時,主穴可取大椎、阿是、陰陵泉、足三裡,再根據具體病情選擇配穴。

血沉速度快者配膈俞、陽陵泉;

抗“o”增高者配身柱、命門、風門至胃俞段;

急性期配至陽、靈台、督脈上壓痛點;

關節畏冷者配神阙、關元;

局部紅腫者配曲池、血海;

肩關節痛配肩髃、肩髎;

肘關節痛配曲池、手三裡、小海;

腕關節痛配陽池、合谷、外關;

髓關節痛配環跳、風市;

膝關節痛配犢鼻、膝眼、陽陵泉、鶴頂;

踩關節痛配絕骨、丘墟、昆侖;

脊柱關節痛配夾脊、督脈痛點。

每次取穴以痛點為主,選主穴與配穴各1—3個,做保健灸。施術如下:

(1)溫和灸:每穴灸1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2)隔姜灸:艾炷如棗核大,每穴7—9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l療程。

(3)無瘢痕灸:艾炷如麥粒大,每穴3—5壯,每日1—2次,10次為1療程。

(4)癱痕灸:艾炷如黃豆大,每穴3—5壯,每月1次,3次為1療程。

10、保健灸對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處

(1)研究表明,艾灸有鎮痛作用,對於風濕性關節炎所致的腰腿痛,鎮痛效果大多顯著。

(2)艾灸能使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加快,提高血氧飽和度。施灸時及灸後,以施灸部位為中心,可出現明顯的充血,從而使這些部位的營養加強,加快了組織修復。

(3)艾灸對血行有促進作用。艾灸可使血行旺盛,新陳代謝加快,既可全面增進健康程度,又可對由於血行障礙而產生的炎症、腫脹起到較好的療效。

(4)艾灸可使組織的吸收能力旺盛,加快炎症物質吸收。

(5)艾灸能加強機體自然治愈能力,使全身的生理機能好轉,促進疾病的恢復。

[1] [2] [3] 下一页

藏紅花泡水喝,有什麼好處?泡一杯水要多少藏紅花?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