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灸法施於人體,不會使患者感覺疼痛,又不受暈針、折針,或因針具消毒不嚴引致其他感染的威脅。灸法無不良副作用,對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有很好療效。
11、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怎樣煎藥?
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湯藥往往需要自己煎煮,但由於病情與藥性的復雜性、特異性等,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在這裡作一簡要介紹。
一般是先把干燥的藥物浸泡於冷水中1—2小時(夏日可短些,冬日要長些),煎藥的時間必須視藥物性質而定。如發表藥不宜久煎,沸後5分鐘即可;有些含揮發油的藥物,如薄荷、砂仁等,必須後下,即在其他藥物煎好後方可放入同煎5分鐘而成;補藥則宜多浸多煎,但在猛火煎沸後,改用小火為宜;金石、介類藥物如磁石、鱉甲、牡蛎、石決明等必須先煎;清熱涼血藥多浸快煎;芳香化濕藥浸後煎沸後即成。如不注重煎藥方法,勢必影響藥物療效,因而提醒大家注意。
12、藥浴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好處嗎?
藥浴是在水中加入一定的藥物進行沐浴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對於風濕性關節炎能夠改善關節疼痛,起到保健的作用。這種方法在我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北京同仁醫院等幾家醫院曾采用北京風化煤腐植酸鈉水浴療法,治療了多例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有效率可達88.4%。藥浴方法首先根據病情選擇藥物,藥水可選用鹽水、蘇打水、白礬水、過錳酸鉀水、松酯水、硫黃水、中草藥煎液等。用水將藥物稀釋到合適的濃度,然後加熱至合適的溫度,放入浴盆中,水溫保持恆定,一般為38攝氏度至40攝氏度,患者在藥液中冰浴15—30分鐘,再用溫清水沖洗,最後用干毛巾擦干。選擇中草藥煎液可用以下幾種配方:
(1)桂枝、兩面針、海桐皮、海風籐各30克,水洗後浴盆浸泡。
(2)香茅500克,煎水洗澡。
(3)當歸15克,雞血籐40克,防風100克,獨活100克,狗脊100克,川牛膝150克,桂枝100克,巴戟天100克,胡蘆巴100克,川芎300克,赤芍60克,川繼斷120克,水煎,采用熱水浴法。
(4)金錢草、桂枝各適量,煎水洗。
13、熱熨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熱熨就是用一些中草藥或其他傳熱的物體,加熱後用布包好,放在人體一定的部位上,作來回往返或旋轉移動的方法。眾多的民間傳說和一些古書的記載表明,早在原始社會就有用火燒石塊熨治關節和肌膚疼痛的方法。清代外治專家吳尚認識,熱熨方法也能代替燒針灼艾、推拿諸法。若以辨證用藥,熱熨療法比上述諸法還好。因此,熱熨法因其簡、便、廉、驗及較適合於家庭使用而廣泛為人們所喜用。
熨法通過使特定部位皮膚受熱或借助熱力逼熱氣進入體內,起到舒筋活絡、行血消瘀、散寒祛邪、緩解疼痛等作用。本法主要用於寒痺。藥熨法還能使藥性借助熱力直接進入病變部位而發揮作用,既可使局部藥力加強,又可避免全身不良反應,可通過熱力和藥力的雙重作用,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疼痛,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尤有好處。
14、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何選擇膏藥?
膏藥外貼可使藥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用的膏藥有:
(1)狗皮膏(膏藥):能祛風散寒除濕,舒筋活絡止痛。將膏藥加溫軟化後貼於患處。
(2)傷濕止痛膏(橡皮貼膏):功能驅風散寒除濕,活血通絡止痛。凡對橡皮膏過敏,皮膚糜爛有滲液及外傷合並化膿者,不宜使用。
(3)五虎散(散劑):使用時以白酒調勻,敷於患處。
(4)武力拔寒散(散劑):能祛風除濕,止痛消腫,通陽活血。取藥適量,以雞蛋清略加溫開水與藥調成糊狀,分攤在蠟紙上貼於患處。皮膚貼藥處10天內不可用水洗。臍輪、腳心處不可貼用。兒童、體弱及浮腫者忌用。
15、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忌口
目前,民間對風濕病人的飲食忌口問題,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風濕病患者忌口非常重要,如果吃某種食物,病情會加重,而且還道聽途說,這也不能吃,那也不可食,以致影響了營養的攝取。但另一種卻認為忌口無科學根據,不相信,也不注意。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全面。
每一種食物,都有其營養特性,但有了疾病之後,由於病種不同,對於飲食就要有一定的選擇,主要考慮到疾病的治療與某些食物是否有矛盾。所以,忌口的問題其實也並不太神秘。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果忌口太嚴,長年累月,反而影響營養的吸收,於疾病的康復不利。一般在病情發作期不宜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久病脾胃功能差的患者不宜多吃生冷瓜果、蝦、蟹、竹筍之類食物;若患者吃了某種食物後覺得疼痛增加或過敏則應不再食用;食用膏粱厚味的食物之後,感到胃中飽脹者,則必須改食清淡飲食;吃雞時應去掉油膩,而不要光喝湯,因為肥雞之湯,油在其中。
總之,絕對忌口、過多忌口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康復不利,對病情有利的食物宜常食用。如關節游走性疼痛者,可多吃豆豉、蠶蛹、絲瓜等;關節疼痛重者,可多用茴香、桂皮、花椒等調味品;關節發熱明顯者多吃芹菜、青菜、水果等清涼食物。
16、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怎樣越冬?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病症,特別是中老年人更為多見。每當冬季來臨,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疼痛多有加重,一些患者經過治療本來疼痛已消失了的,也可能又會發作起來。為什麼會這樣呢?第一,患病部位抵抗力下降,血液循環差,易受外界低溫環境影響;第二,中老年人的筋骨、關節老化衰退,血氣不足,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低下;第三,中老年人本身就有不同程度的頸、肩、腰、腿病。人們常說“年過半百,筋骨自痛”,在寒冷時更是“雪上加霜”,疼痛加重。致病的機理是:冬天的風、寒、濕邪較平時有更強的刺激性,對筋骨損害的程度也較平時更為嚴重。所謂“寒風刺骨”,就是這個道理。刺激的結果,致使經絡不暢,氣滯血癌,特別是陳舊性患病部位及受傷部位,更易造成經絡不通。這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不通則痛”的病理原因。中醫把這類疼痛歸屬為痺痛范圍,故在《素問·痺論》中說:“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冬天風濕性關節炎患處疼痛的特點有風邪、寒邪、濕邪之分。若風邪傷之,則上下竄痛,游走而不定;若寒邪傷之,則產生劇痛,固定不移,局部發涼,遇寒則痛劇,得熱則痛減;若濕邪傷之,則沉重酸痛,肢體沉困,遇陰雨天加重,有時局部或見肢體浮腫。
那麼,怎樣防止和減輕疼痛呢?
(1)對已患的疼痛,要經醫生檢查,施用藥物治療,目的在於祛風散寒,利濕止痛。由於寒痛虛證多,應選用以補益腎、肝、脾為主的藥物。
(2)患者要多食有助於減輕寒痛的食品,如羊肉、蘿卜等。羊肉性溫味甘,熱量較牛肉為高,具有溫中行血、防寒增溫的作用。蘿卜在民間有“土人參”之稱,具有補中健胃、養腎益脾之功效。在烹調時,加適量的茴香、花椒、生姜、胡椒調味品,效果更佳。
(3)注意患部保暖。患者在著衣保暖的基礎上,可在患處增加護品,如膝關節痛用護膝,頸痛系圍巾等。還可在患處用熱敷的辦法(熱水袋、熱毛巾均可),達到祛寒活血的目的。
17、風濕性關節炎能治愈嗎?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只要及早確診,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沒有誤診、失治現象,經常到醫院隨診復查,並預防引起復發的因素,風濕性關節炎是能夠治愈的。
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非畸形性關節炎,以大關節游走性炎症為主,治愈後一般不會導致殘廢。但極少數患者有復發的可能性,也可固定於1—2個關節持續發病,嚴重者可引起軟骨破壞,導致關節功能障礙。
故在此提醒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定要及早發現,盡早就診治療,切勿拖延。
18、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要防濕?
風濕病的病因,與風寒濕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平時注意防范風寒、潮濕的入侵非常重要,尤其是當身體虛弱的時候更應注意。當天氣突然寒冷時,應隨時增添衣服以防受寒;夏季天氣炎熱,酷暑難當時,亦不可睡在當風之處,或者露宿達旦,因為人在入睡之後,衛陽之氣靜潛,毛孔開放,風寒易乘虛而入;夏日也不宜席地而臥(尤其是水泥地及磚石之地),以防涼氣侵入經脈,影響筋骨;炎夏分娩之產婦,切勿在風對流之處睡眠,或睡中以風扇直接吹拂,因產後百脈空虛,自汗較多,感受風寒則容易成疾,受累一世。
近年來空調設備正在普及,在空調房間內長期工作的人員,得關節酸痛的人也很多,應該注意隨著室內外溫度的差異,出入時衣著隨時增減。尤其是老年人更需注意,因為老年人對外界氣溫的調節能力、御寒防暑能力均較差,室內溫度不宜降得太低。冬日若室內溫度高,衣服即應減少,但出外時必須增衣防寒。在冷庫及冷水中操作的人員,入庫前應增添衣服,在冷水中操作完畢,切勿驟用熱水浸手,以免霎時間一冷一熱,脈絡一緊一松,調節失常,引起脈道攣急而導致痺病。
一般來講,身體強壯者,尚能抵御風寒,而年老體弱或勞累過度、身體較弱者,易被風寒入侵,必須謹慎。
受潮濕多見於與水接觸過頻的人,即經常在潮濕環境中工作以及與水打交道的工作人員,這部分人員在工作完畢之後,應立即用干毛巾擦干身體,換上干燥衣服;外出突遭雨淋,衣衫盡濕者,應立即用干毛巾擦干身體,擦至皮膚潮紅發熱之後,再用溫水洗淨換上干燥衣服,切勿潮濕之衣服剛脫下,馬上用熱水洗澡,以致迫寒濕入侵體內;在夏季勞動後大汗淋漓,亦不可馬上用冷水沖洗或入池游泳,因為汗孔未閉,易使寒濕之氣入侵。在寒冷地帶,冬季外出雙足受凍後,切勿立即用熱水洗腳或用火烤。曾遇一位東北病人,他在雪地裡工作後,雙足凍於鞋內,一時不能脫下,遂在火爐中烤暖,後來即得閉塞性脈管炎。
居所地勢低而潮濕者,更應注意,平時可用石灰灑於牆邊屋角,以吸收潮氣,床上被褥在晴天宜經常曝曬,以祛潮氣,天晴時應打開窗戶,以通風祛濕,有條件者可墊高地基鋪地板,向陽開門開窗則更好。
在梅雨季節如發現面浮、足腫或脾胃失健的病人,需服利濕退腫之劑,因為這種風濕較甚者如再遇外濕則內外交結更易成疾。
風濕病的成因是風、寒、濕邪氣雜至,或寒邪入內化熱,病因比較復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風、防寒、防濕,截其來路,是預防攝養之良策。
19、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關節疼痛護理
關節疼痛是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主要症狀,也是令病人痛苦的症狀之一。出現了關節疼痛之後,患者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調護:
(1)關節制動:急性期應將關節置於休息體位,減少運動。
(2)局部按摩:關節疼痛有所減輕後,可自行關節周圍的按摩。
(3)關節體操練習:針對各個不同的關節練習不同的關節體操,每次30分鐘,每天2—3次。
(4)關節藥熏:配制藥物進行關節熏洗,水溫應保持在50℃左右,每日1次,每次20分鐘。
(5)關節溫水浴:可將患病關節或整個肢體置於溫水中浸泡20分鐘左右,每日1次。
(6)關節保健灸:選取患部周圍常用的穴位2—3個,用艾條進行保健灸。一般每日1次,1次20分鐘。
20、感冒與風濕性關節炎
中醫理論認為,感冒多為外感六淫之邪所引起,六淫即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火邪。感冒若為風熱之邪侵襲人體所引起,早期症狀表現在外,失治誤治則會逐漸侵襲肌肉關節,形成熱毒,痺阻經絡,從而導致氣血不行。若為濕熱蘊結於肌肉關節,可出現關節紅腫熱痛。若為風濕相合侵襲人體,纏綿膠著,日久可化熱,灼傷肌膚經絡,也可出現關節腫痛之症。這樣,就可發展為風濕性關節炎。
西醫理論認識,風濕性關節炎是由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當人體發生感冒後,其抵抗疾病的能力及自身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鏈球菌,但只有a組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才與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有直接關系,其致病機理還在研究之中。
21、居住條件對風濕性關節炎的影響
居住條件的優劣與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學認為,濕為陰邪,其性粘滯,易與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