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怎麼做烏賊?正文

怎麼做烏賊?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怎麼做烏賊?
 
烏賊魚炒韭菜還不錯,我剛學的,感覺還不錯。
油燒熱放入生姜片,然後將切成小塊狀烏賊魚和韭菜到入鍋中,
加入少許黃酒和鹽,爆炒一下很快就可以起鍋,注意,不要炒老了。
 
菜系及功效:氣血雙補食譜止血調理食譜月經不調食譜工藝:蒸

烏賊骨炖雞的制作材料:
主料:雞肉90克
輔料:海螵蛸2克
調料:鹽1克,味精1克

烏賊骨炖雞的做法:
1.將雞肉洗淨,切塊,烏賊骨打碎備用。
2.將雞肉、烏賊骨同放瓷罐內,加水500毫升及精鹽適量,上籠蒸熟,食時加味精。
健康提示
1.益氣溫中,收澀止血。
2.適用於脾虛型崩漏、下血色淡、面色萎黃等症。

食物相克
海螵蛸:海螵蛸惡白斂、白及、附子。
 
主料:墨魚500克
調料:黃酒10克,鹽2克,白砂糖3克,大蔥10克,姜10克,醬油5克,植物油15克,香油1克


教您炖烏賊肉怎麼做,如何做炖烏賊肉才好吃
1.將鮮烏賊肉放沸水鍋焯一下,撈出洗淨,瀝淨水。
2.坐鍋加生油,燒熱後加蔥段、姜片,煸出香味後,加入烏賊肉、白糖、醬油、鹽、料酒、清水,燒開後炖至肉熟湯汁濃稠,撈出蔥、姜,淋上麻油,拌勻出鍋即成。

小帖士-健康提示:
1.烏賊肉又稱墨魚肉,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鮮品中含大量蛋白質和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維生素等,尚含有多肽類物質。脂肪含量甚少,每100克干品含蛋白質68.4克,鈣、磷、鐵及碘質尤為豐富。中醫認為其性平、味鹹,具有滋陰養血之功效。《醫林纂要》為之“補心通脈、和血清腎、去熱保精,作燴食尤能養血滋陰、明目去熱”。
2.此湯菜適用於婦女血虛、經閉、崩漏、帶下。對於氣血虛弱之人,此湯菜亦有補益氣血之功。健康人食之能強身。

小帖士-食物相克:
墨魚:墨魚與茄子相克,同食容易引起霍亂。
 
烏賊的營養與食療方法
   烏賊,又稱墨魚,俗稱墨斗,是頭足綱的軟體動物,其肉厚味美,可炖、炒及制作為丸,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烏賊魚,原名烏魚則,早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已見其名(即烏魚則骨丸),並收載於東漢末年的《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烏賊骨藥名海螵硝,且以4~8月捕撈取出的內殼洗淨,日曬夜露至無腥味為佳。
[成份]烏賊(鮮)每100克食部能量84千卡,維生素b10.02毫克,鈣44毫克,水分80.4克,維生素b2 0.06毫克,鎂42毫克,蛋白質17.4克,煙酸1.6毫克,鐵0.9毫克,脂肪1.6克,錳0.08毫克維生素e1.68毫克,鋅2.38毫克,膽固醇268毫克,銅0.45毫克,維生素a35微克,鉀290毫克,磷19毫克,鈉110毫克,硒38.18微克,硫胺素0.2毫克、核黃素0.1毫克。
[性味歸經]性微溫,味鹹、澀,無毒。入肝、胃經。
[功效]烏賊骨,即海螵蛸,一種良好的和胃制酸藥,主要用於內外傷出血、肺及胃腸出血,尿血及崩漏等多種出血症的治療;對於白帶、遺精等亦有收劍固澀之效。止血、收斂。墨魚肉益胃通氣,治婦女閉經。墨魚卵開胃利水。墨魚體內的墨汁是種全身性止血藥,對子宮出血、消化道出血、肺結核或支氣管炎咳血和鼻出血均有療效。墨魚介殼,中藥叫海螵蛸,可治胃酸過多和婦女白帶過多等症。外用可治外傷出血等。明代李時珍所著《本經》、《別錄》《大明本草》中就有25個海螵蛸藥方。
[食療方法一]
   烏賊骨4份,茜草,麻雀蛋各1份,共研末和均做成丸,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5丸,以鮑魚湯送服。主治血枯病。
   [食療方法二]
   取烏賊骨炙為末,加麝香少許,碾細末,吹入耳內,可治好化膿性中耳炎。
   [食療方法三]
   將烏賊骨用火烤過後,壓碎磨成粉末,取出9克的粉,與適量砂糖混合服下,可治氣喘病。
   [食療方法四]
   啄木鳥1只,去羽毛,清內髒,洗淨放入烤箱,烤至焦酥,與烏賊一同放入研缽中,磨成粉末,每次取6克粉末,用開水沖泡服下,每天2次。胃酸過多,饑腹痛,飽腹痛,吐胃酸服用此方藥,對胃有好處。可治療胃酸過多的疾病。
   [食療方法五]
   將烏賊骨磨成細粉,每天吃0.3~0.6克,用白芨10~20分煎湯送服,可治療胃酸過多症。也可到藥店買4兩烏賊骨,研成末後(去硬殼)分30包,每次飯後服用1包,6~7天後就不再吐酸水,再服1個月後,即可痊愈。
   [食療方法六]
   將烏賊骨洗淨,用火焙干,研成細末,杏仁焙干,研成粉末,其份量為:烏賊骨90克,杏仁粉30克,一起拌和,在胃腸疼痛(潰瘍)時,先作適當治療,第二天再服此藥粉末,最好在早餐前,用2茶匙粉末,開水調成糊狀,吞咽下去,隔10分鐘後,再進早餐。
   [食療方法七]
   烏賊骨粉3克,用糖水調服,每天服2~3次,可治胃、腸潰瘍。
   [食療方法八]
   烏賊骨粉與白芨粉拌合,早晨起床空腹時吞服少許,份量不拘,但進餐時間要延長一點,不妨連進數月,可治愈胃、腸潰瘍病。
   [食療方法九]
   烏賊粉100克,甘草粉190克,兩味和均,每天早晨起床後服2茶匙,以開水調成糊狀,空腹用,吃完後,再配制300克,繼續服用,對深度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凹陷狀態患者,能促進生肌,並防胃痛復發,非常有效。
   [食療方法十]
   烏賊骨9克,龜板12克,茜草根6克。同用水煎,加適量紅糖,每天2~3次分服,可治軟骨病。
   [食療方法十一]
   百瘡患者,以烏賊骨與阿魏共研粉拌合,敷於傷處,2~3天後,腫消痛退,再敷幾次,即可痊愈。
   [食療方法十二]
   烏賊骨1克,白芨1克,輕粉0.3克,共研為末,先用漿水洗,拭干貼敷。可治諸疳瘡症。
   [食療方法十三]
   烏賊粉1.5克,用開水調服,1日3次,可治小兒佝偻病。
   [食療方法十四]
   以烏賊骨、蛇床子、白胡椒各等量,共研為末,另用茄子1個,每天切一小截,以兩端蘸此藥粉在汗斑患部輕輕摩擦,早晚各1次,輕者7~10天可愈,重者約2~3周可治好。治愈時不脫皮。
   [食療方法十五]〕
   香港腳患者,用溫開水半盆,泡腳15~30分鐘時,拭干,即將新鮮或陳品烏賊骨,掘一小勺,以指刮少許,揉擦患部,腳癢痛馬上消除,繼續擦一周,則永不復發。
   [食療方法十六]
   烏賊骨15克,豬皮60克。將烏賊骨洗淨,豬皮洗淨切成小塊與烏賊骨同入碗內,加適量水,隔水文火炖熟食用,每天2次,食3~5次見效。此方藥有健脾、固澀、止血功效。適用於身體虛弱及血熱型崩漏患者的治療。
   [食療方法十七]
   烏賊魚一條,桃仁9克。先將烏賊魚洗淨,與桃仁共煮,熟後加佐料,棄藥渣,吃魚飲湯。主要用於肝腎不足所致的閉經患者的治療。
   [食療方法十八]
   烏賊(去骨)400克,生姜50~100克,將姜切細絲,墨魚洗淨切片,放適量油鹽同炒,熟後食用,每天2次,此方能補血通經,益脾胃,散風寒。主要用於血虛閉經症的治療。
   [食療方法十九]
   鮮墨魚2個,洗淨同瘦豬肉250克切片炖熟,以食鹽調食,每天1次,5天為一個療程,可治婦女白帶量多症。
   [食療方法二十]
   烏賊肉與適量合核桃仁同煮食,每天1次,至月經末潮為止,可治婦女月經過少和閉經。
   [食療方法二十一]
   墨魚、章魚各適量,用水煮,熟後吃魚喝湯。可治婦女產後缺奶(少乳症)。
   [食療方法二十二]
   干烏賊魚1只,粳米100克。將干烏賊魚用溫開水泡發,沖洗干淨,切成小丁塊;粳米洗干淨。炒鍋內放入花生油炸熱,下蔥、姜煸香,加入清水、烏賊肉、料酒煮爛,再加入粳米續煮至粥成,再用精鹽、味精調味即可。此方藥名為“魚賊魚粥”,有滋補養血、調經止帶、養胎利產功效。適用於婦女血虛閉經、崩漏、帶下;孕婦虛弱,產後虧虛的治療,亦是婦女調經、止帶、養胎、利產的養生保健佳品。
   [食療方法二十三]
   烏賊炖雞:烏賊一條(去皮膜和脊骨),洗淨,母雞一只(去毛腹髒,洗淨),加鹽、姜等共炖熟食用。用於產婦補益氣血,增加乳汁。
   [食療方法二十四]
   烏賊桃仁湯:烏賊一條,桃仁10枚,共煮食,可治經閉。根據現代醫學的臨床發現,烏賊還是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特效藥。
 
烏賊(sepia)
亦稱墨魚、墨斗魚,它是頭足類中最為傑出的放煙幕專家。
烏賊目(sepiaofficinalis,烏賊的一種。sepioidea)海產頭足類軟體動物,與章魚和槍烏賊近緣。特征為有一厚的石灰質內殼(烏賊骨、墨魚骨或海螵蛸)。約有100種,體長2.5~90公分(1~35吋),稍扁,兩側有狹窄的肉質鳍。共有10條腕,有8條短腕,還有兩條長觸腕以供捕食用,並能縮回到兩個囊內;腕及觸腕頂端有吸盤。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沿岸淺水中,冬季常遷至較深海域。常見的烏賊在春、夏季繁殖,約產100~300粒卵。烏賊屬(sepia)種類主要吃甲殼類、小魚或互食。主要敵害是大型水生動物。肉可食,墨囊可制墨水,內殼可餵籠鳥以補充鈣質。現代的烏賊出現於2,100萬年前的中新世,祖先為箭石類。
俗稱墨魚,漁業捕撈量很大,肉鮮美,富營養,烏賊科動物的總稱。生活在溫暖海洋中,游泳快速,主要以甲殼類為食,也捕食魚類及其他軟體動物等。(種類有巨型烏賊、槍烏賊、金烏賊(俗稱鱿魚)等等)我國常見的烏賊有金烏賊與無針烏賊.
[編輯本段]分類地位
軟體動物門
頭足綱(cephalopoda)
二鰓亞綱(dibranchia)
十腕目(decapoda)
[編輯本段]外形
身體可區分為頭、足和軀干三個部分,軀干相當於內髒團,外被肌肉性套膜,具石灰質內殼。
◆頭
位體前端,呈球形,其頂端為口,四周圍具口膜,外圍有5對腕。頭兩側具一對發達的眼

[1] [2] [3] 下一页

石筍干、山核桃的原產地是哪呀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