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根受壓,可引起相應的症狀,出現局部疼痛、發僵、後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出現患肢劇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個下肢放射。 ▲病變發展及分類: (一)從時間上分,腰骨質增生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隱蔽階段,實際已經出現了增生部位,增生的厚度或長度僅在1~2毫米左右。此時對人的活動尚不構成影響,且無自我感覺,或稍有感覺也不體現為明顯的症狀。所以,在隱蔽期一般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一階段大約持續1~2年的時間。 第二階段為明顯階段,骨質增生的長度超過5毫米以上,對人體活動有明顯的影響。左邊椎間盤增生時,人體向左傾斜和彎曲,左邊的肢體即引發酸、痛、麻感。反之亦如此。有的人處於正常體位時也會產生一些症狀,這說明某處神經長期受壓迫。此階段如果沒有得到根本的治療,則可能長期痛苦,以至影響正常的生活活動。這一階段可延續多年,以至一直進入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為癱瘓或運動障礙階段。一般骨質增生部位多、增生長度超過10毫米以上,多年得不到很好的治療,導致癱瘓或行走困難。這種情況在臨床上比較少見。 (二)從形態上分,腰椎骨質增生可分為四種。 1、膨出狀:臨床上最普遍,即在骨質外層增厚,使表面層膨出。稱之為椎間盤膨出,也叫突出或肥大。 2、角狀增生:在椎間盤的上角邊處形如牛角盤的突出,且向上挑,邊沿有尖狀突出,最易產生嚴重的症狀。一般發生在頸、腰椎間盤上。 3、柱狀增生:發生在活動角度較大的小關節部位,如指關節、膝關節等處。局部症狀比較明顯但影響不大,痛苦也較少。但有個別人在腰椎處也長出長達20毫米的柱條骨體,影響十分嚴重。 4、粒狀贅生體:發生在經常活動的大拇指與掌的活動關節處,在關節縫外贅生一粒球狀骨體,粒徑可達4~6毫米左右。影響其手指正常工作,甚至無力。在膝關節處也可以出現此現象。 三、膝關節骨質增生: ▲發病原因: 3.1外傷因素由於損傷、膝關節畸形或炎症等因素造成膝關節負重力線的改變,使膝關節面有效負重面積減少,關節面受力不均勻,沖擊力集中部位易發生關節軟骨的損傷,並造成骨小梁微小骨折(亞骨折),出現骨質塌陷,隨後則出現軟骨下骨硬化現象。同時,由於膝關節骨質增生患者的關節軟骨基質和關節滑液成分發生改變,失去了軟骨的彈性和周圍滑液的潤滑作用,故使軟骨易受磨損。而膝關節周圍骨贅增生是關節損傷的一種修復現象,機體為增加關節負重面積,降低承受壓力而出現代償性骨贅增生。 3.2自身免疫反應膝關節軟骨受到機械性等因素破壞後,關節軟骨細胞、粘多糖及膠原蛋白的"隱蔽抗原"暴露,引起自身免疫反應,造成軟骨繼發性損傷。膝關節骨質增生患者常出現關節腫脹、反復關節滑膜炎,滑液中常見單核細胞、免疫球蛋白和補體的增加,滑膜中充血明顯和單核細胞浸潤,這些均提示膝關節骨質增生可能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 ▲病理變化: 膝關節骨質增生病變包括軟骨的退行性變,軟骨軟化、糜爛,骨端暴露,滑膜、關節囊和肌肉的變化。 1.關節軟骨:正常的膝關節軟骨為光滑的藍白色,邊緣規則、整齊。膝關節骨質增生早期關節軟骨發生軟化、失去彈性和光澤,顏色淺黃,活動時發生磨損,軟骨發生碎裂、剝脫,致使軟骨下骨外露,磨損小的外周軟骨面出現增殖和肥厚,通過軟骨內化骨而形成骨贅。 2.軟骨下骨:磨損較大的中央部分軟骨下骨發生象牙質變,骨質密度增加而硬化,外圍承受應力較小,軟骨下骨發生萎縮,出現囊腔樣病變。 3.滑膜:滑膜表現為增殖、水腫,使膝關節內積液,含有較多的粘蛋白,比較粘稠。 4.關節囊和肌肉:關節囊發生纖維變性和增厚,關節周圍的肌肉產生保護性痙攣,使膝關節活動受限。 ▲臨床表現: 初期,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後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後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易摔倒。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走,合並風濕病者關節紅腫,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 4.指端退行性變: 多發生於端指間關節,關節背側出現結節,局部關節有輕度屈曲畸形,關節酸脹疼痛,活動受限,有摩擦音和關節腫脹,常誤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5.跟骨骨刺: 多見於老年人,走路時腳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輕,起床下地第一步痛不可忍,時輕時重。 頸椎病的症狀有哪些 1.頸型: 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特征是頸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動不靈活,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2.神經根型: 病人的手掌或手臂麻木、疼痛、握力減弱,有時連拿杯都覺得沒有力,病情嚴重時,整夜疼痛難於入睡。 3.椎動脈型: 病人的征狀是偏頭痛、頭暈,或者胸悶、 胸痛。每次眩暈發作都和頸項轉動有關。 4.交感神經型: 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 [編輯本段]頸椎骨質增生症狀: 頸椎骨質增生症,輕則可見頸項不適,酸楚疼痛;重則可合並脊髓、椎動脈、神經根等受累而成為各種類型的頸椎病,出現相應的以下臨床表現: (1)神經根型症狀:頸後與肩背部疼痛,有針刺樣或觸電樣的麻木感;頸部活動受限,握力減弱,手指活動不靈,精細動作困難等。手握不住東西。 (2)脊髓型症狀;此型最易導致癱瘓,多表現為步態不穩,行走笨重,感覺腳底好似踩在棉花上,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手無力,或持物易失落等。 (3)交感神經型症狀:視力模糊,眼睑無力,眼窩腫痛,流淚;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前區痛和血壓高,肢體發涼,體溫下降。遇冷肢體有針刺感,繼而出現紅腫或疼痛加重;頭、面、頸部也可發麻或疼,耳鳴、耳聾、舌麻木等。 (4)椎動脈型症狀:頭痛、頭暈、腦缺血;頭轉向某一方位時,即感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突然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無力或突然摔倒等。 對於那些因骨質增生引起椎管狹窄的頸椎病患者,由於椎管變窄,造成管內脊髓神經和腦動脈長期受壓,致使神經傳導和血流受阻,引起大腦長期供血不足、營養不良、逐漸萎縮、壞死、產生老年性癡呆,最終成為“植物人”。 [編輯本段]骨質增生的鑒別診斷: (1)本病患者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伴有腰部僵硬疼痛或出現下肢麻木等症狀,查體可見部分病人腰椎生理曲度異常;腰椎兩側肌肉有壓痛。 (2)腰椎x線片的改變(正位、側位、左右斜位),如病人可有腰椎曲度異常、腰椎側彎、腰椎椎體間隙變窄、腰椎椎體及小關節突增生、腰椎滑脫、椎間孔狹窄等改變。 (3)腰椎骨質增生症所產生的各種症狀應與多種腰椎疾病鑒別,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椎體發肓畸形、椎體腫瘤、腰椎結核等病。 [編輯本段]骨質增生的預防 避免長期劇烈運動,長期過渡劇烈的運動是誘發骨質增生的基本原因之一。長期劇烈的運動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過渡受力不均,從而導致骨質增生。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避免長期劇烈的運動,並不是不需要運動,恰恰相反,適當的體育鍛煉是預防骨質增生的好方法之一。因為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關節液,而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夠進入軟骨,促使骨骼的新陳代謝。適當的運動,特別是關節的運動,可增加關節腔內的壓力,有利於關節液間軟骨的滲透,減輕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從而減輕或預防骨質增生,尤其是關節軟骨的增生和退行性該改變。 目前沒有有效的治愈方法,只能是多補充鈣質。 中醫在辨證分型上,一般主張分為虛實兩大類,虛包括肝腎陰虛和氣血虛弱型,實包括風濕寒邪侵襲,痰濕內阻和氣滯血瘀型。 (1)外邪痺阻 中年以後,肝腎不足,氣血漸虛,衛外不固,風濕寒邪乘虛入侵,導致氣血瘀滯,搏結於頸項筋骨,經脈不通,筋骨肌肉失於氣血的溫煦和濡養而致。 症見: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呆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治法: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痺。 方藥:蠲痺湯加減。羌活15g,防風12g,當歸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黃芪15g,片姜黃12g,生姜6g,蘇木10g。 本方益氣和營,祛風利濕,為風邪偏勝,麻木較重者而設。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莶草、路路通祛風除濕,通經活絡。 (2)痰濕阻滯 中年以後腎氣漸虛,氣化無力,水不得化氣,即停蓄而為痰飲;且體虛易招風邪侵入,風痰相搏,阻滯頸部經絡而發病。 症見:頭項強痛,肩臂酸脹不適,肢體沉重,伴有頭重腦脹,胸脘滿悶,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沉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通絡。 方藥: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12g,黃芩10g,陳皮12g,五味子10g,桔梗6g,姜半夏9g,白芥子10g,地龍12g,膽南星10g。 本方燥濕化痰,理氣通絡。若兼見瘀阻經絡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龍以助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力;若兼見有風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靈仙等以祛風濕,止痺痛;若兼見眩暈者,加天麻、白術;兼見胸痺者,加丹參、瓜蒌、郁金。 (3)氣滯血瘀 由於外傷和勞損,使椎體緣組織間隙出血而成瘀,瘀血阻滯經絡發為本病。 症見:頭頸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夜間加重,伴有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失眠健忘,驚惕不安,胸悶胸痛,煩躁,面色不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多細澀和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方藥:化瘀通痺湯加味。當歸18g,丹參30g,雞血籐21g,制乳沒各9g,元胡12g,葛根18g,透骨草21g,姜黃12g,穿山甲10g,地龍12g。 本方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烏、細辛;偏熱者加敗醬草、丹皮。若氣虛者加黃芪;若兼見痰濕者,加白芥子、膽南星;若兼有胸痺者加薤白、郁金、瓜蒌、半夏。 (4)氣血虛弱 年老體弱,氣血衰少,氣虛則腠理不密,風濕寒邪乘虛侵襲,經脈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血虛筋骨失去濡養皆可致病。 症見:頭項酸痛不適,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夢,自汗盜汗,頭昏目眩,心悸氣短,面色少華,女性患者每於後症狀加重,或經期紊亂,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通絡行痺。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雞血籐15g,生姜6g,大棗4枚。 本方益氣溫經,和營通痺。若兼風濕者,酌加靈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蒼耳子等,以祛風濕、止痺痛;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若兼有腎虛者,酌加淫羊藿、菟絲子、狗脊等,以補腎陽、通督脈。 (5)肝腎虧虛 腎藏精、主髓;肝藏血、主筋。年老體弱,肝腎精血日漸虧少,筋骨失去滋榮而致。 症見:肩頸不舒,頭腦脹痛,眩暈,不可轉側,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軟,舌體瘦、質紅绛、少苔或無苔,脈弦細。 治法:益精補腎,滋陰熄風。 方藥:左歸丸加味。熟地15g,山藥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絲子10g,生白芍12g,生石決明15g,當歸9g,炙甘草9g,黃精24g。 本方能滋補肝腎真陰而熄風。若兼有風濕者,加靈仙、莶草、鹿銜草祛風濕止痺痛。 [編輯本段]怎樣治療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又稱骨刺。以前人們一直把“骨刺”當作是風濕骨痛的症狀,從而忽略了骨質增生,治療效果也不理想。而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通過x線攝片便能清晰地辨認骨質增生的部位和增生的程度。如今,通過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中醫對“骨刺”的認識也有了一個飛躍。 臨床證明,長期服用中藥治療骨質增生的效果是比較顯著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