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如何從飲食和日常生活習慣預防腦溢血?正文

如何從飲食和日常生活習慣預防腦溢血?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病員肢體活動不利伴大小便失禁,注意保護皮膚,每次便後清潔肛周會陰皮膚,保持干燥,可適當塗抹爽身粉,每二小時護士會予病人翻身、拍背,避免癱瘓肢體皮膚長期受壓壞死,發生褥瘡。


*發病後1~2周內,病情基本穩定時,可及早進行患肢功能鍛煉,每日三次,每次10~20次不等,進行按摩、被動活動,可防止關節粘連、肌肉萎縮。以後可增加鍛煉次數,幫助盡早康復。


鍛煉方法:


*開始時做深呼吸及簡單的主動運動,著重偏癱一側手腳的伸展運動:肩外展、上肢伸展、下肢彎曲。
*運動間隙用枕墊、木架維持肢體功能位,防止上肢屈曲、足下垂等畸形。
*可逐步增加坐、立、行走練習,進行正確步態行走、上下樓。注意加強保護,防止跌傷等意外。
*上肢活動功能初步恢復後,著重做爬牆、抓放物品、盤核桃等運動,加強自理能力練習:進餐、梳洗、穿脫衣等。
*情況進一步好轉,可進行寫字、編織、園藝等勞動治療。


如何與失語患者溝通?
1).說話時用短而清楚的句子,速度比正常緩慢一點。
2).鼓勵說話,不要強逼,發問時用簡單直接的問題,使病人能答“是”或“不是”。
3).對於有嚴重溝通問題者,可以用手勢及面部表情表達你的意見,亦可鼓勵病人用手勢去溝通。
4).每次與病人交談時,要給予足夠時間讓他思考、組織說話內容。
5).用他熟悉的名稱及術語跟他交談。

什麼是腦溢血?用醫學術語來說,就是排除外傷性腦出血,其中高血壓是最常見的誘因。如果有人突然劇烈頭疼、頭昏伴惡心、嘔吐,手、腳活動不利或突然間不能說話,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壓升高,就可能發生了腦溢血。
健康宣教
1.患者需要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特別是發病2周內,應盡量減少探望,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避免各種不良情緒影響。
2.絕對臥床休息2周,頭部可輕輕向左右轉動,應避免過度搬動或抬高頭部,四肢可在床上進行小幅度翻動,每2小時一次,不必過分緊張。大小便須在床上進行,不可自行下床解便,以防再次出血的意外發生。
3.有些病員會出現煩躁不安、躁動的症狀,對這樣的病員們會采取約束帶、床檔等保護措施,這樣可防止病員自行拔除輸液管或胃管、墜床等不必要的意外。可能有些家屬於心不忍,們理解家屬的心情。一旦病情穩定,不再煩躁後,們就會立即撤離對軀體的約束,但床檔還需時時加護,特別是有氣墊床的病人,嚴防墜床。希望大家能配合。
4.病程中還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頭疼,例如頭部脹痛、針刺樣痛、劇烈疼痛等,這是最常見的症狀。們會予以合理的治療。隨著病情的好轉,頭疼會逐漸消失,因此您不必過度緊張,要學會分散注意力。如在治療過程中,仍覺得痛得很厲害,不能耐受,請及時通知們,以便醫生能采取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5.老年病人,心腦血管老化、脆性程度高,季節變化易誘發疾病。長期臥床易肺部感染,痰多不易咳出,藥物祛痰,加強翻身、拍背,使痰液松動咳出,減輕肺部感染。無力咳痰者,采取吸痰措施,望能配合。
6.長期臥床,皮膚受壓超過2小時,易發生褥瘡,應加強翻身。按摩受壓處,保持皮膚清潔干燥。肢體放置功能位,防畸形。
7.飲食:要營養豐富、低脂、清淡軟食,如雞蛋、豆制品等。進食困難者,可頭偏向一側,喂食速度慢,避免交談,防嗆咳、窒息。
8.保持大便通暢,可食用香蕉、蜂蜜,多進水,加強適度翻身,按摩腹部,減少便秘發生。病人數天未解便或排便不暢,可使用緩洩劑,誘導排便。禁忌用力屏氣排便,防再次腦出血。
9.恢復期據醫囑搖高床頭10~15○,後按耐受及適應程度逐漸搖高床頭至半臥位,每天30分鐘、1~2小時不等。
10.高血壓是本病常見誘因。服用降壓藥物要按時定量,不隨意增減藥量,防血壓驟升驟降,加重病情。
11.出院後定期門診隨訪,監測血壓、血脂等,適當體育活動,如散步、太極拳等。


腦溢血病人的飲食

病人除需藥物治療外,合理調配飲食對康復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風病人病情如已穩定,但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吞咽困難時,應采用鼻飼飲食,將易消化的流汁狀飲食,如濃米湯、豆漿、牛奶、新鮮蔬菜汁、果汁等分次灌入,或5-6次灌入混合奶1000-2000毫升,灌入食物不宜過熱過冷,以37℃-39℃為宜。混合奶配制所需原料為鮮牛奶600毫升,濃米湯350毫升,雞蛋2個,白糖50克,香油10克,以及鹽3克。配制方法分三步:(1)把洗干淨的雞蛋磕開,放入干淨盛器內,加入白糖、鹽、油,用筷子攪勻;(2)將鮮牛奶600毫升和米湯350毫升混合煮沸;(3)將制成的雞蛋混合液倒入煮沸的牛奶米湯中,邊倒邊用筷子攪拌,即成1000毫升混合奶。此1000毫升混合奶中含蛋白蛋質40克,脂肪40克,糖類120克,熱量4184千焦耳(1000千卡)。病人若並發糖尿病,免加白糖。

若中風病人神智清醒,但進食時有時發生嗆咳,則應給予糊狀飲食,其飲食內容為蒸蛋羹、肉末菜末稠粥、肉末菜末爛面條、牛奶沖藕粉、水果泥或將飯菜用搗碎機搗爛後給病人食用。

中風病人康復期無吞咽困難,宜以清淡、少油膩、易消化的柔軟平衡膳食為主。

首先,應限制動物脂肪,如豬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如蛋黃、魚子、動物內髒、肥肉等,因為這些食物中所含飽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膽固醇濃度明顯升高,促進動脈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飽和脂肪可促進膽固醇排洩及轉化為膽汁酸,從而達到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推遲和減輕動脈硬化目的。

其次,飲食中應有適當蛋白質,常吃些蛋清、瘦肉、魚類和各種豆類及豆制品,以供給身體所需要的氨其酸。一般每日飲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體內膽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膽固醇的含量。飲牛奶時可將奶皮去掉。豆類含豆固醇,也有促進膽固醇排出的作用。

第三,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維生素c和鉀、鎂等。維生素c可降低膽固醇,增強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鉀、鎂對和因管有保護作用。

第四,可多吃上結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帶、紫菜、蝦米等,碘可減少膽固醇在動脈壁沉積,防止動脈硬化的發生。

第五,每日食鹽在6克以下為宜,因食鹽中含有大量鈉離子,人體攝入鈉離子過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髒負擔,並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從而使血壓升高,對中風病人不利。

第六,忌用興奮神經系統的食物,如酒、濃茶、咖啡及刺激性強的調味品。此外,少吃雞湯、肉湯,對保護心腦血管系統及神經系統有益,且需忌暴食。

家有中風病人,一般可選擇下述輔助食療方劑:1.黑木耳6克,用水泡發,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2.芹菜根5個,紅棗10個,水煎服,食棗飲湯,可起到降低血膽固醇作用。3.吃鮮山楂或用山楂泡開水,加適量蜂蜜,冷卻後當茶飲。若中風並發糖尿病,不宜加蜂蜜。4.生食大蒜或洋蔥10-15克可降血脂,並有增強纖維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5.中風病人飯後飲食醋5-10毫升,有軟化血管的作用。


腦溢血後遺症——康復有絕招

腦溢血患者經過治療,有一部分性命保住了,但留下半身不遂的後遺症,尤其是患者的手,總是象握拳似的掰都掰不開。們家祖傳一個絕招,通過按壓患者的手指甲根,可以使手伸開,如果每天壓一次,經過按壓七、八次,即使恢復不到原來好手的程度,自由伸展是不成問題的。
具體的作法是:施術者,用兩手的大拇指甲,按壓患者的患側手甲根。要求是必須壓到指甲根上,不許壓指甲肉上。位置找好了,輕輕的一使勁,患者的手指當時自己就伸開了,時間不要超過30秒,如果加上意念更好。施術者和患者都念“經絡暢通,腦血管暢通”。按壓的順序是:先壓中指和拇指甲根(一使勁手指就伸開了),再壓食指和無名指甲根,最後重復壓中指甲根配合小指甲根,前後壓共三次即可。(吉林省長嶺縣孫宏德)

腦溢血患者度過急性期後,以下問題應當注意:

(l)心理護理:急性期家屬及病人的注意力在搶救生命上,而在康復期則往往急於功能恢復,要求很快自理,甚至去工作。要求用新藥、新方法治療者頗多;有部分病人表現悲觀、失望,精神抑郁。因此,要多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要身殘志不殘、身殘也要志堅;要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的疾病和功能,力爭取得良好的預後。要與醫護人員、家庭配合好,共同戰勝疾病。“既來之,則安之”。否則,急於求愈,則容易急躁,反而不利。

(2)注意合理用藥:由於病人往往同時患有幾種病或多種症狀,本來醫生開給的藥物已有多種,親友或家屬不要自行再加用許多藥物。過多、過亂的應用藥物,對胃、肝、腎或造血系統有可能產生副作用,不但不能加快恢復,反而可引出其他問題。

(3)防止腦卒中再發;在恢復期預防再發很有意義。因為腦卒中可以突然再發,發作次數越多,每次的後遺症加起來,預後就更差,死亡率也大大增加。為了防止再發,應注意血壓平穩,食入量適宜,心髒、肺部有無合並症等。

(4)做好家庭康復:康復期一般是在家庭度過的,家屬應了解如何做好家庭康復。這一時期藥物已不是主要療法。

(5)注意康復期護理:包括心理護理、基礎護理,保證病人基本的生活需要;做好特種護理,視具體病人、病情施護,如對鼻飼管、尿管、褥瘡的護理等。

(6)保證營養和入量適當:因腦卒中病人常伴失語,不能正確表達意願,或有嗆咳、咽下困難,不能保證進食,入量常有不足或過多,家屬應予足夠重視。要定食譜、定入量、定時間供給,必要時經鼻管飼給。

(7)大便通暢:大便秘結,排便時過於用力可誘發出血性腦年中、腦栓塞。為了保持大便通暢,定時排便,適當吃芹菜、胡蘿卜、水果等。必要時可用藥物,如蕃瀉時泡開水、麻仁潤腸丸、果導等。
 
警惕慢性腦供血不足

——中老年人的“隱形殺手”!

您是否注意到,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經常反復出現頭暈、頭昏重、頭痛的症狀,並且還有心煩,耳鳴,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如:新近發生的事卻記不住)等情況發生,這些都是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結果。
慢性腦供血不足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醫學家提出來的,是指各種原因導致大腦出現慢性的廣泛的供血不足,引發腦部缺血缺氧而出現一系列腦部功能障礙臨床表現的疾病。慢性腦供血不足發病率高,據統計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腦供血不足,屬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國內、外醫學家經大量研究還發現,在“老年癡呆症”和“腦梗死”的發病前期都曾長期有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存在。如果對慢性腦供血不足不及時進行治療,那麼還可能引起“老年癡呆症”和“腦梗死”的發生。因此,慢性腦供血不足被稱作是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
為什麼中老年人容易患慢性腦供血不足呢?大家都知道,大腦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耗氧量相對較大,大腦的重量大約只占身體重量的2%,但是耗氧量卻占全身好氧量的20%。大腦所需的氧全部由血液供給,所以必須有足夠的血液供應大腦才能正常活動。衡量大腦血液供應的標准是腦血流量,腦血流量一旦減少,腦細胞的供氧供能也隨即減少;腦組織只要缺血10余秒鐘,就會引起大腦的功能發生變化。如果大腦某一部分血流在較短時間內完全阻斷,會發生局部腦組織壞死,這就是腦梗塞;如果大腦供血不是完全阻斷而是慢慢地減少,這就是慢性腦供血不足。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的血液供應會逐漸減少。兒童時期腦血流量大約為100毫升(100毫升/100克腦組織·分),成人為50毫升(50毫升/100克腦組織·分),而健康老人只有35毫升(35毫升/100克腦組織·分);再加上中老年人的腦組織對缺血的耐受性相對較低,腦血管的自動調節機能也逐漸下降,因此只要供血發生輕微的變化,就會明顯影響腦血流量,從而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多美滋金盾奶粉好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