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陷到雪中,減慢它們的速度。僅50公斤的狼便很容易地追上了它們。 不像大多數動物,鹿沒有固定的家。對鹿來說,所謂的家就是地盤。夜晚它們就睡在灌木叢中。在冬天時,當鹿的地盤覆蓋著厚雪時,它們就會再找一個雪相對較淺的地盤。當很多鹿都選這個地盤時,它們就會分地盤。 總的來說,鹿科動物是哺乳類動物中最富有價值的種類。它的價值是多方面的。自古以來,由帝王、貴族到一般老百姓,不論中外,都把“狩鹿”作為一種兼具體育性、社交性、娛樂性以及實用性的重要活動。在古代的記事中,“狩鹿”總是占有重要地位。連孔子所訂六藝之一的“射”,也和“射鹿”有關。中國古代射獵的,主要是麋鹿,即四不象,到清代康熙、乾隆時是馬鹿和駝鹿。 對一般人說來,獵鹿主要是著眼於經濟價值。鹿全身都是寶,鹿茸、鹿胎、鹿鞭、鹿尾、鹿筋、鹿肉、鹿脯等等,無一不是藥材或補品,另外有幾種鹿的毛皮,可制為高級衣物或皮革。馴鹿更具有廣泛的用途,例如拉雪橇、馱東西、擠奶,等等。近年來駝鹿和梅花鹿還有家畜化的傾向。 正是由干鹿的經濟價值這樣高,所以人們獵得出多。麋鹿作為一種野生動物,幾乎在一兩千年前就已打絕了。梅花鹿由於鹿茸質量最優,所以在幾十年前已將山西、河北兩個亞種的野生種打絕,另外華南、東北、台灣三個亞種也所剩無幾。其他鹿種也有類似情況。現在國家固然已將絕大部分鹿種列入保護動物名單,但在野外尚未受到嚴格的保護。有些稀有種,例如海南島的坡鹿、華南的梅花鹿、西雙版納的豚鹿等,仍然處在瀕危的邊緣,值得嚴重注意。 中國是世界上產鹿種類最多的國家。屬於鹿科的動物,全世界共有17屬,38種,其中有10屬、18種在中國曾經產或現在仍產。這就是說,中國產的鹿,占世界鹿屬的一半以上,占世界鹿種的將近一半。相形之下,前蘇聯的國土比中國大1倍多,但只有5屬、6種;美國和加拿大面積和中國大小相近,各只有4屬、5種;印度的面積固然沒有中國大,但印度素以鳥獸種類“最豐富”著稱,卻只有鹿屬4個、鹿種8個,仍遠不及我國。更應指出,這四個國家,誰都沒有一個特有屬或特有種的鹿科動物,可是在中國產的鹿科動物中,至少有一個麋鹿屬是特有屬,有麋鹿、白唇鹿、毛額黃麂、小黃麂或再加上林麝等四五個種是特有種。另外還有黑麂(毛冠鹿)和河麂(獐子)2屬2種,除緬甸和朝鮮各產少數外,中國分布既廣,數量又多,所以基本上上可視為我國的特產動物。 四不象就是麋鹿。麋鹿是古書上的名稱,四不象則是民間的俗名。《封神演義》裡講到過四不象,說這是武王伐纣大軍主帥姜子牙的乘騎。小說把四不象描述成“麟頭豸(zhi)尾體如龍”,這當然與真實形象相去十萬八千裡。但這書中所說並不是純粹出自想象。從化石資料可以知道,武王伐纣的時代,正是麋鹿最為繁盛的時代,長江南北出土的麋鹿化石,以商末周初為最豐富,之後逐漸稀少,周朝以後更急劇減少,到秦漢時代已變得極少了。有人認為,麋鹿作為一種野生動物,可能在漢朝時就已經滅亡了。但也有人考證說,直到明朝,甚至清初,在長江以北的蘇北地區,還有殘余的麋鹿生存,只是數目已微不足道了。 在動物學史上,關於麋鹿的現代敘述是從1865年開始的。一個住在北京城裡的法國神甫通過種種渠道,結識了皇家獵苑北京南海子的守衛人員,干了一樁盜買盜賣麋鹿標本的勾當,在1866年1月弄走了兩張鹿皮和兩個鹿頭。鹿頭和鹿皮被送到巴黎,很快便引起歐洲各國動物學界和自然愛好者的巨大興趣。各國動物園紛紛找路子,都想得到它。由1866年到1876年的10年間,英、法、德、比等國駐清使節和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種種手段,陸續從南海子獵苑搞到幾十只麋鹿,運回國展覽。從此中國的“四不象”遂名揚四海。我國特產動物中,最聞名於世的,人們都說是大熊貓,殊不知麋鹿揚名海外,還遠在大熊貓之前。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這二三十年間,麋鹿的遭遇是悲慘的。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種群的北京南苑的南海子種群,連遭打擊與浩劫。1894年永定河決口,洪水沖破了獵苑的圍牆,逃出來的麋鹿和其他動物,被災民吃去不少。接著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獵苑裡的獸群全部被殺光。據說還剩下一對,養在一處王府裡,以後轉送“萬牲園(現北京動物園)”,也死掉了。至此,中國特產動物四不象,在國內完全滅絕。 這時歐洲各家動物園裡還剩下18只麋鹿。英國有一位貝福特公爵,素愛豢養動物,他花大價錢,把這18只全部買回,養在他的莊園裡。麋鹿在裡面繁殖順利。結果,本來是中國的特產動物,中國卻一只也沒有了,中國人想要看它一眼,卻不得不到國外去看。可見即使是一種動物,它的命運也是同祖國的興衰榮辱息息相關的。 在英國的那群麋鹿,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幸運地保存下來,而且逐漸增多,到1948年已增至255頭。1956年春,倫敦動物學會派人將兩對年輕的麋鹿送到北京。於是,時隔50余年,中國人民重新見到久聞其名但無緣相見的“四不象”。由於飼養環境不適合它們的特殊要求,未能順利繁殖後代。1973年底,英國朋友又送來兩對年輕的麋鹿。1984年春,國內的麋鹿總數是12頭,其中雌雄各6頭,有9頭在北京動物園,其余3頭分別在上海、廣州和保定的動物園。而外國動物園中所飼養的麋鹿總數,據1982年的調查,已超過1100頭了。所有這些麋鹿,全部是百余年前弄出國去的那幾十只的後代。 除了麋鹿是貨真價實的四不象之外,我國民間還把另外幾種動物也叫“四不象”。這些姑且稱之為“假四不象”。這包括大興安嶺鄂溫克人畜養的馴鹿;大興安嶺南部的駝鹿,又名麋;湖南南部產的黑鹿或水鹿;安徽黃山一帶產的蘇門羚,又名鬣羚。也許還有其他。沒有學過動物分類學的人,往往把形態較怪的動物都叫四不象,這是誤會。 馴鹿:在這麼多“假四不象”當中,以馴鹿最容易引人誤會,因為不僅在大興安嶺產地群眾叫它四不象,而且許多種古書,例如《清文匯書》、《黑龍江外記》、《異域錄》、《曹廷裘日記》等,都將它傳得很廣很久,使得人們相信這就是真的四不象。記得1950年春北京動物園重新開園之際,報紙上和動物說明牌上都有“四不象”一名,人們興沖沖跑去一看,原來就是馴鹿。 馴鹿和麋鹿在外形上的區別較大,即使外行人也不難一眼看清。麋鹿是尾巴最長的鹿,馴鹿的尾卻極短。麋鹿的角好似沒有眉杈,各杈皆向後發展,馴鹿卻有非常復雜的向前生長的角杈,而且它是唯一雌雄皆長角的鹿種。在體形毛色上也有不少差別。二者唯一相同之處,就是蹄子扁平寬大,間距較寬,懸蹄發達。這是因為麋鹿原來生活在沼澤和濕地,而馴鹿則長期活動在冰天雪地,二者都需要這種類型的蹄子。 中國沒有真正野生的馴鹿。鄂溫克族人所豢養的馴鹿,估計現有1000多頭,不知當初是從哪兒得來的。它們與西伯利亞及北歐各少數民族養的馴鹿,習性上基本相同,都是屬於半飼養、半野生的狀態。日間大都任其跑到山野間自由覓食閒逛,晚上跑回村裡過夜。有需要時,就把它套上拖雪橇,馱東西,擠鹿奶,甚至宰殺剝皮、割肉、煉油。寒帶少數民族需要馴鹿,正好比青藏高原上的人需要牦牛一樣。 駝鹿:駝鹿的情況卻不同。它是真正的野生動物。它的分布區不象馴鹿那樣靠北,在我國可以分布到大小興安嶺的北緯四十七八度一帶。《動物學大辭典》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麋”。這就更容易使之同“麋鹿”相混淆。在大興安嶺有人口叫它“四不象”,但是在小興安嶺就沒有人這樣叫了。看來還是叫它“駝鹿”最為相宜,因為它身體高大如駱駝,四條長腿也有一點像駱駝,肩部特別高聳,略似駝峰。 駝鹿是世界上所有鹿中個體最大,角也最大的鹿。頭很大,臉特別長,脖子非常短,鼻子肥大而下垂,喉下有肉柱,上有許多垂毛,軀體十分雄壯短粗,四條腿卻又細長得不成比例。雄鹿的角與別的各種鹿的角形狀都不同,不是枝杈形,而是扁平的鏟狀,中間寬闊似仙人掌,四周生出大量的尖杈,最多可達三四十個。每支角的長度可超過一米,最長的竟達1.8米,寬度能達40厘米。兩支角的重量就達三四十公斤。那支撐著如此巨大的角的身體,不用說也是大得可觀了。在阿拉斯加曾經發現過肩高超過2米,體長將近3米,體重達到650公斤的大駝鹿。在興安嶺獵獲的駝鹿,沒有超過500公斤重的,毛色也較淡,角出較小,不十分寬扁。 駝鹿生活在亞寒帶多湖沼的森林地區,不愛吃草,喜歡吃嫩枝葉和樹皮,春夏秋三季常下水浸泡,攝取水草和蓮花、蓮莖,冬季則在雪地上覓食各種苔藓。很少集合成群。牡鹿平時更喜歡獨居,但在冬季缺食時,卻有過混人牛群裡覓食的情況。在內蒙古阿爾山的牛群中,就曾有兩只駝鹿被人捉住,其中一只雌的被送到北京動物園展覽。 駝鹿和馴鹿也有鹿茸,論尺寸和重量都比梅花鹿茸大得多,但據說質量次,藥用效能低。其原因還不清楚。駝鹿如此巨大,肉量自然很可觀,可是味道如何,似乎沒有多少人稱道。但據說古代著名美味“八珍”之一的“猩唇”,就是它那肥大下垂的鼻唇。 駝鹿在外國是一種最重要的狩獵獸。人們獵它,是為了要它的巨角做紀念品。在我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獵它,是為了吃肉取皮。現在,它屬於國家第二類保護動物。至於馴鹿,因為都沒有野生種,所以都不用列入國家保護動物的行列。麋鹿因放歸野外,重新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鹿:在湖南南部多水的山林裡,還有一種“假四不象”,就是黑鹿。越過湘粵邊境,到了廣東北部的山區,人們叫它水鹿。在四川產地,它的名字是黑鹿。到了雲南,人們又叫它馬鹿。聽說海南島上的人還叫它水牛鹿。總之,除了湖南人叫它四不象之外,所有各地都承認它是鹿。 這是一種熱帶、亞熱帶的鹿種,向南一直分布到馬來西亞、蘇門答臘,最北的產區是在我國四川西北部和青海南部一帶。台灣島上上有一個亞種。 黑鹿是一種大型鹿,身體粗壯,比馴鹿更為高大,和麋鹿差不多。我國產的黑鹿,雄的肩高可達1.25米到1.3米,體重可達200多公斤。雌鹿較小,重約130到140公斤。毛色一般黑褐,頸和尾的顏色更深。毛十分粗雜。尾巴雖比不上真正的四不象長,但比起其他各種鹿也算是長的。雄鹿有粗大的角,一
上一页 [1] [2]
|
|